【摘 要】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內容之一。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大系統中一個內生的“免疫系統”,肩負著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使命。從市場監管角度看,國家審計是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手段;從政策執行角度看,國家審計是防止政府失敗的重要工具。國家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方式主要包括監測、預警、控制、糾偏、修復等,實現路徑包括將安全性列為國家審計的法定目標,堅持在法定職責范圍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明確界定國家經濟安全的內涵和外延,積極構建大財政審計格局,著重維護國家財政和金融安全等。
【關鍵詞】國家審計;經濟安全;理論依據;實現路徑
國家經濟安全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是國家治理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近年來,審計機關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不斷加強對重點行業、關鍵領域的審計監督,有效履行了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職責。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因素不斷增加,審計機關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任務日益艱巨,只有科學把握國家審計與國家經濟安全的內在聯系,才能更好地發揮審計監督的職能作用,履行好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使命。本文從市場監管和政策執行角度探討國家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理論依據,并提出主要方式及實現路徑。
一、國家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理論依據
1.從市場監管角度分析
西方經濟學認為,市場不是萬能的,由于市場可能存在內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條件缺陷,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的某些領域會出現運作不靈,造成行業壟斷、惡性競爭、經濟外部性等,出現失業、通貨膨脹、生產過剩、經濟衰退等問題,使社會資源無法達到最優配置,經濟運行處于高風險狀態,在國內外各種政治、經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引發經濟危機,給國家經濟安全帶來威脅,對國家經濟利益造成根本性傷害。為有效避免因市場失靈引發的經濟運行風險,保障國家經濟健康運行,政府有責任介入、干預經濟活動,充分運用經濟和法律手段,實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審計是政府重要的經濟職能,是國家治理大系統中一個內生的“免疫系統”,具有預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具備直接了解微觀和宏觀經濟狀況的有利條件,能及時感知經濟運行中的潛在風險,揭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清除經濟肌體上的各種“病毒”,推動完善經濟體制制度機制,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審計是彌補市場失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手段。
2.從政策執行角度分析
公共選擇理論認為,相對于市場不是萬能而言,政府也不是萬能的,市場會出現失靈,政府同樣也會出現失敗,因為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公務員等個人組成的群體,政府人員與普通人一樣,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為行為準則,他們在知識、能力方面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這就決定了由政府人員制定出來的政策可能不夠完善,政策執行可能不完全到位,在補救市場失靈時就可能出現失敗的現象,造成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目標無法順利實現,國家經濟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為有效防止政府失敗,政府內部必須建立起決策、執行、監督有機結合的權力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監督機制的作用,推動各項政策有效執行。由于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對稀缺資源的權威性分配,也就是涉及到對公共財政資金的分配和使用,國家審計作為政府重要的經濟監督部門,能通過依法評價政府、企事業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的合法性、真實性、效益性,檢查政策執行情況,推動政策有效落實,促進政策不斷完善,因此在國家治理權力結構體系中,國家審計是防止政府失敗、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工具。
二、國家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主要方式
1.監測和預警
國家審計對經濟活動的監測與其他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不同,它不是采取宏觀數據統計分析的方式,而是采取專項審計調查等方式,審計機關通過對有關部門發布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評估,選擇經濟運行中最薄弱的環節作為切入點,從微觀層面著手,深入查找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突出問題,及時向決策系統發出預警信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2.控制和糾偏
國家經濟從“安全”到“不安全”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國家審計通過對財政財務收支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評價,可以及時發現各種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苗頭性、局部性問題,并通過采取措施實施控制和糾偏,及時切斷“火源”,防止演變成為趨勢性、全局性的問題,確保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3.修復和完善
國家審計不能“就審計論審計”,要站在國家治理的高度,充分發揮建設性作用,通過對審計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從體制制度機制上查找原因,推動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從制度層面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國家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實現路徑
1.將安全性列為國家審計的法定目標
目前我國審計法規定審計的目標包括檢查評價財政財務收支是否真實、合法、效益,尚未將安全性列為法定的審計目標,但在實際工作中,維護國家經濟安全一直是審計機關的首要任務,如果經濟安全無法保證,就談不上經濟健康發展,因此將安全性確定為國家審計的法定目標,有利于審計機關更加牢固地樹立經濟安全意識,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國家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保障國家經濟健康發展。
2.堅持在法定職責范圍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有關職能部門共同努力,國家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應在法定職責范圍內進行,絕不能“包打天下”、越俎代庖,更不能缺位,應通過向黨委政府提供權威的審計報告、信息,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3.明確界定國家經濟安全的內涵和外延
目前對經濟安全的看法存在不同的觀點,這些觀點雖然有一定的差異,但都強調國家經濟應具有抵御風險沖擊的能力,使國家最為根本的經濟利益不受傷害。國家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應避免“泛經濟安全”,避免將經濟安全等同于經濟穩定、經濟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影響國家經濟安全的關鍵環節,提高國家審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積極構建大財政審計格局,維護國家財政安全
政府財政汲取能力是衡量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標準,財政資金收支審計是國家審計的永恒主題,財政安全狀況直接關系到政府的信用,關系到政府治理市場和社會的能力。當前我國財政領域存在資金使用不規范、使用效益不高等問題,既損害了廣大納稅人的利益,影響了社會公平,也使國家財政存在潛在的風險。因此要積極構建大財政審計格局,全面整合審計資源,大力開展“大兵團、多兵種”作戰,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積極揭示財政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防止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維護財政安全。
5.高度關注國家金融安全
金融安全直接影響國家的根本利益,金融如果不安全,對國家經濟安全的打擊將是致命性的,從20世紀90年代末東南亞金融危機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可以看出金融安全的極端重要性。國家審計要堅持將金融審計擺在重要位置,重點關注影響金融體系安全的關鍵因素,積極為國家建立健全金融行業監控機制提出建議,努力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參考文獻:
劉家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理論體系.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胡俊杰,廣東省審計廳審計師,注冊稅務師、數據庫系統工程師、經濟師,碩士學位,主要從事審計理論和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