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連華
隨園深處,芳菲華年共度
◎代連華

乾隆四年,朝廷科考。寂靜森嚴的考場內,一位儒雅俊秀的書生揮筆寫下“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佳句,并以此中進士,之后開始外調做官。此人便是浙江考生袁枚。
頗有抱負的袁枚,很是清正廉潔。官場之中的爾虞我詐,終究讓他很不適應。幾年后,袁枚以奉養母親為由辭去官職,攜家人定居隨園。
袁枚主張寫詩著文應以“性靈”為主,不要模擬復古。為此,袁枚在隨園興辦學堂,對前來討教者虛心指導。
有青陽學子陳蔚,喜讀書,但家境貧窮且資質愚鈍,幾次投師無門,于是有人介紹他去隨園。
當風塵仆仆的陳蔚趕到隨園后,立即被其中濃濃的學習氛圍感染。看著自己破舊的衣衫,陳蔚不敢開口求學。
博學儒雅的袁枚緩緩走過來,他鄭重地邀請他入園學習。那一刻,陳蔚暗暗發誓,唯有勤學以謝師恩。從聲情并茂吟誦詩歌,再到平仄、押韻及對仗,袁枚耐心講解,而陳蔚則笨鳥慢飛,漸漸悟出性靈學派的真義。
有名師指點,加上陳蔚苦學,很快便能吟出“深院不知春色早,忽驚墻外賣花聲”的佳句。而陳蔚之兄也受其影響,來到隨園里學習。寒來暑往,歲月更迭,從孤陋寡聞的鄉村少年,再到才華橫溢的青年學者,兄弟二人在袁枚指導下華麗轉身,且佳作連連。
隨著門下弟子漸多,隨園聲名遠播,不僅吸引了眾多求學者,也吸引了很多愛書之人。
一個細雨綿綿的午后,來了一位黃姓學生,此人在園外徘徊多時,想向袁枚借書。黃生雖喜讀書,但家徒四壁,生活尚無著落,何談讀書。讀書難,借書更難,誰會借書給一個清貧如洗的書生呢?幾番躊躇后,黃生終于開口了。
“我會好生保管,絕不遺失書籍”,衣衫單薄、瑟瑟發抖的黃生囁嚅著說。眼前的黃生像極了少年時求學的自己,深有感觸的袁枚爽快地答應了。
黃生站在書房里,望著琳瑯滿目的書籍,眼里滿是求知的渴望。他總是寧肯自己淋雨,也要保護好書籍,黃生謙卑的求學態度深深感染了袁枚。于是他提筆寫下名句“書非借不能讀也”,洋洋灑灑的《黃生借書說》的字里行間都透著殷殷希望。
身為師者,袁枚懂得“人非生而知之者”,故而傳道授業解惑,不分鴻儒白丁,不問年齡大小。
人稱神童的龔姓少年只有12歲,初入隨園便好炫耀才學。眾弟子怒其傲慢,紛紛請求大師將其逐之。袁枚愛其才,并不加以懲戒,還親自照顧其飲食起居,每天悉心授學。龔姓少年漸漸收斂孤傲品性,用心求學,后來參加鄉試,以“天香滿院娛清晝,一任泥深斷客蹤”揚名。
四季更迭,而隨園深處風聲、雨聲、讀書聲不絕于耳。袁枚提攜鼓勵求學者,身邊人更是耳濡目染。袁家三姐妹都以哥哥為榜樣,吟詩作文皆不遜須眉。
袁枚門下弟子眾多,才學有時卻不及女子,這讓袁枚在感慨之余突發奇想,何不招收女弟子呢?袁枚的提議得到妹妹們的支持,卻遭到守舊文人的嘲諷。
隨園里姹紫嫣紅花開得正盛,而行走其間的袁枚卻雙眉緊蹙。本就因性靈學說而飽受爭議的他,因提倡女子有德也要有才的思想,再次被置于風口浪尖。
遙望天邊朵朵白云,舒卷自如散淡隨意,而自己的人生卻步步維艱。就在袁枚想放棄招收女弟子時,他收到了一封散發著蘭花香的信箋:“慕公名字讀公詩,海內人人望見遲……愿買杭州絲五色,絲絲親自繡袁絲。”
常熟女子席佩蘭,自小熟讀詩書且頗具才情,她的夫君又是袁枚弟子,于是在夫君的鼓勵下修書與袁枚,愿入其門下。
袁枚不顧山高水遠親自去常熟,終于見到席佩蘭,在她寫下“聲價自經椽筆定,掃眉筆上也生花”時,開心地收下了這位女弟子。席佩蘭虛心求教,每有新作,都會恭敬地抄下來寄至隨園請老師指點。短短幾年間,席佩蘭的詩作字字出于性靈,不拾古人牙慧,成為清代著名女詩人。
隨園如一座文學殿堂,一批批弟子懷揣滿腹才華從這里走出去,如恩師袁枚般繼續傳播知識。試問桃李滿天下,何須堂前再種花。
一窗昏曉送走流年,隨園深處卻滋生著勃勃生機。已是花甲之年的袁枚端坐案前,檀香悠悠,青燈相伴,一部《隨園詩話》在筆下悄然誕生。
《隨園詩話》收錄了袁枚對詩歌的諸多理念,為了提高并鼓勵后世女子的學習熱情,袁枚也將女弟子們的佳作收錄其中。輕靈淡雅的《隨園詩話》如縷縷春風,吹遍大江南北。
不曾師出名門,卻桃李滿天下;不曾名利加身,卻受世人矚目;不慕官來不羨仙,愛讀詩書愛戀花,一代才子袁枚,是真名士且風流。
光陰如水漫過喧囂塵世,隨園風景依舊。而隨園深處依稀聽得大師袁枚如往昔般,滔滔不絕引經據典,且與桃李芳菲度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