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起明
老戰士張夕淑與『忠烈碑』
□張起明

忠烈碑遠景
山東省榮成市港西鎮北港西村成大路北側的山坡上,矗立著一塊用潔白的漢白玉鐫刻成的忠烈碑。碑上醒目地刻著本村在革命戰爭中為國捐軀的44名烈士的英名。這座忠烈碑是由解放戰爭時期從北港西村參軍、現住在浙江省瑞安市軍隊離退休干部休養所的張夕淑老人捐資修建的。
1946年蔣介石挑起了內戰,張夕淑與同村的許多熱血青年參加了人民解放軍,這年他只有16歲,被編入膠東東海獨立二團當戰士,經過短時軍訓三個月就參加威海保衛戰,從此時起,他從膠東打到魯南,從濟南打到淮海,一直打到京(南京)滬杭,參加的大小戰役戰斗有一百余次,親歷了血與火的洗禮。
1982年,胸前掛滿了各種軍功章的張夕淑老人從某部船隊政委的崗位上離休了,組織上在瑞安軍休所為他安了家。一次,他回老家探親時從鄉親們的交談中得知,當年全村共有120多人參軍,其中有44名犧牲在戰場上時,激起了他對烈士們的深切思念。他想,戰爭年代他們英勇善戰、前仆后繼,今天的人們還記得他們,但如果再過幾十年,村里的后生們還能記得這些英烈們嗎?這時戰場上的一幕幕,不斷地出現在他的眼前,在威海、在淮海,在江南的戰場上,當日夜相處的戰友倒在敵人的槍口下,那種悲痛心情是無以言表的。而幾十年過去了,老家的44名烈士還散埋在各山頭,沒有一座紀念碑。他萌發了要在家鄉建造一座忠烈碑和烈士陵園的設想。
十幾天后,張老帶著為老家修建忠烈碑的想法回到了瑞安,把自己的計劃告訴了老伴李鳳桂,老伴非常支持這一設想。從此時起全家省吃儉用,張夕淑開始不吸煙、不喝酒,穿著舊軍服,把自己的傷殘金和政府發給的榮譽金全部節省下來。
2009年9月,張夕淑懷揣兩萬多元,回到老家北港西村,著手籌建“忠烈碑”事宜。剛到老家的第二天,他就召集幾位在鄉的老戰友商議“忠烈碑”的選址和用工等問題,接著又到榮成市革命烈士紀念館搜集烈士名單,篩選碑樣,撰寫碑文,每件事他都親力而為。這對一位年近八旬又在戰爭年代多處負傷的老人來說并非易事。一天夜里,天下著小雨,老人為選碑址一事要和當地政府商討,他不顧別人勸阻,冒雨蹣跚而去,結果在返回的路上,一頭栽倒水溝里,碰得頭破血流。他包扎好傷口,第二天又跛著腳東奔西跑起來了。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一塊重達1.5噸的漢白玉“忠烈碑”在北港西村村北的公路北側高高矗立,訴說著這里曾有44名先烈,為了后人的幸福生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揭碑儀式舉行時,港西鎮黨委、政府的機關干部、中小學校的師生都來參加。張夕淑老淚縱橫,深深地向“忠烈碑”三鞠躬,然后深情地說:“英烈們,你們安息吧!你們為革命而死,重如泰山,人們永遠記住你們?!?/p>
第二年清明節前,張夕淑老人又從瑞安寄來了5000元錢和一首抒懷詩,托咐村里繼續對“忠烈碑”周邊進行綠化。
以后十幾年,張夕淑都要在清明節前從瑞安寄來錢物,為“忠烈碑”掛紅、敬獻花圈。
目前,根據國家建設需要,港西“忠烈碑”由上級出資按原樣遷往該村西北皂埠崗南坡,并修建了臺階,顯得更加雄偉。
(編輯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