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巖
對基層干部流動過快現象的調查思考
●鄭金巖
基層干部流動,是指基層干部因職務升遷、崗位調整、轉業復員、調學培訓等原因離開原工作崗位的現象。近期,我們通過走訪座談、集中問卷、個別談話、查閱資料等辦法,對某部三年來基層干部的崗位調整情況進行了梳理分析。總體感到,隨著近年來各級對抓基層、打基礎工作的不斷重視,基層干部的工作生活條件日益改善、職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寬、素質培養平臺日趨完善,干部扎根基層、崗位成才的信心能力不斷增強,隊伍的數質量總體保持了較好水平。但調查中也發現,受選晉政策、培養機制、外部環境、個體需求等因素影響,基層干部流動仍一定程度存在過多、過快、無序等問題,易導致干部隊伍出現結構失衡、比例失調、數量失控等現象,應引起各級高度重視。
總體上看,造成基層干部流動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因基層干部轉業、調出、調學等原因造成的崗位空缺,約占流動總量的24%;二是因機關干部轉業、調出、下派等引起的基層干部崗位調整,約占流動總量的76%。具體來講,基層干部流動過快,可概括為以下六種“形態”:
一是干部任職起點提高,“順流”時間縮短。近年來,隨著部隊干部的知識化、年輕化,新畢業干部“副連化”已成趨勢,并在數量上占絕大多數,導致基層干部的“首次提職”準備期大大縮短。以所調查的旅團單位為例,本科學歷排長占到了80%,第一任職為副連職排長占到了89%。其中,約65%的干部具有半年至一年不等的院校培訓經歷,每年約有35%的排長達到正連職提職年限,超出崗位需求率27%。這一供需矛盾,既是干部流動加快的體制成因,也是編制超缺長期難抵的主要原因。
二是服務基層意識不強,“上流”情況增多。從調研情況看,基層干部“上流”機關的問題正逐年加劇。座談中,個別基層黨委反映,一些相對優秀的“老基層”,因為有解決職務的主觀意愿,又有機關補缺的客觀需要,所以常被列為“候補對象”。有的干部以此為由,長期做“甩手掌柜”,在基層“尸位素餐”,“人在曹營心在漢”,給連隊管理造成了負面影響,特別在干部轉業、調學期間,這一問題更加突出。此外,在基層干部借用上,有的用人部門對程序標準掌握不清,把一些年輕排長借到機關“幫忙”,既不解決編制,也不及時清回,以至于基層崗位長期缺編。
三是干部身心壓力增大,“暗流”隱患滋生。調查中,不少基層干部反映:近年來,雖然基層得到的重視越來越多、投入越來越大,但工作強度相比以往也有所增加,標準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上級機關的檢查指導,條目不斷翻新,頻率日益加大,基層干部一年到頭都要“膽戰心驚”地超負荷工作,生理、心理壓力較大。加之一些干部“受挫”經歷不足、不善做自我調整,以至于常常出現畏難、退卻心理。統計中,約有32%的基層干部反映“工作中長期處于身心疲勞狀態”,約28%的干部有“調往機關或非作戰部隊”的想法。
四是家庭拉力不斷增大,“回流”問題加劇。基層干部大多處于25歲至33歲的年齡段,正是家庭、事業的“爬坡期”,特別在住房待遇、老人贍養、家屬就業、子女教育等方面,有很多現實困難。這些問題僅靠干部本人和組織幫助,短期難以有效解決,這也導致個別干部工作中顧慮較多、精力分散、動力不足,以至于萌生“回流”地方的想法。以所調查的旅團單位為例,兩地分居基層干部占到22%,家屬無工作干部占到37%,未購買經濟適用住房干部約占41%。近三年的轉業干部中,因家庭原因提出轉業的干部占到30%以上。
五是考慮發展瞻前顧后,“外流”情況增多。座談中發現,基層干部對個人發展方面主要有兩方面顧慮:一是擔心在部隊發展沒前途。從旅團單位的干部編制情況看,連晉副營、營晉副團比例小,基層政治干部的提職比例比基層軍事干部的提職比例更小,發展瓶頸問題相對突出。相比之下,機關干部的提職壓力要小得多,連晉副營的比例較大,這就導致部分基層干部感到“在基層干沒出路、沒奔頭”,不如“想法子進機關或到編制大的單位”。另一個是擔心到地方發展“后路”難走。有的干部擔心“地方接收能力飽和”“部隊轉業政策變化”“轉業時自己年齡偏大、經歷單一、能力脫節,無法適應地方工作”等,認為“反正都要二次擇業,晚走不如早走”。這些現實顧慮,一定程度增加了基層干部的“外流”概率。
六是成長周期相對延長,“逆流”問題凸顯。這一現象主要出現在主官崗位,個別干部素質底子薄、適應能力弱,崗位成長周期相對過長,以至于無法正常履行領導職責,影響了單位建設的正常進度,不得不從主官崗位上“逆向流動”至非領導崗位。近三年來,因能力素質原因調整離崗的干部約占總調整量的2.5%,因身體原因調離主官崗位的約占1.2%。
旅團黨委應注意把握以上六種流動形態的特點規律,通過主動留、制度控、氛圍引等辦法,科學統籌隊伍結構,合理調控干部進出,確保基層干部流動的有序適度。
一是加強“教管育訓”指導幫帶。要充分利用基層干部思想培育、能力培養、崗位培訓的工作平臺,切實穩住干部,具體要做到“三靠”:一靠引導思想“止動”。開展系列教育和崗位實踐活動,引導他們深刻理解基層工作的源頭擺位、正確看待基層崗位的重要地位、不斷鞏固帶兵育人的使命站位,切實做到扎根、熱愛、投身基層,充分認清職責責任、正確看待進退走留,徹底打消“憂后路、跑門路、謀出路”等想法,始終做到相信組織、依靠組織、感恩組織、回饋組織。二靠提高能力“制動”。結合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基層干部圍繞“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隨時打仗”進行專題討論。切實按“能打勝仗”標準,廣泛深入開展黨支部成員崗位練兵和連主官能力素質比武競賽,幫助他們補齊短板、提高能力。按照總政規定要求,通過大力推進領導機關“當兵蹲連”活動常態化、制度化,不斷提升基層干部履職盡責的能力信心,使他們切實做到用心知責、放心履責、安心盡責。三靠拓寬平臺“緩動”。通過提高崗位利用率,最大限度減小干部流動率。針對考學干部、培訓干部、調學干部等受訓歸隊后,“思轉思調”想法相對活躍的實際,要通過專業對口使用、優先定崗定編、定期內部交流等辦法,幫助他們在基層崗位上發揮所學、達成所愿、獲取所需,不斷實現學歷能力、文憑水平的高效轉化。特別對高學歷干部,要通過高職低配補充、職級待遇保留等辦法,將他們補充到營連崗位掛職鍛煉,切實在“接地氣”中強底氣、補經歷中強能力。對任職較長的基層干部,要通過搭“新舞臺”、給“新角色”、交“新任務”,持續激發其能動性和創新性,不斷挖掘其素質潛力與發展后勁。
二是嚴把“進退走留”流動關口。緊緊扭住基層干部“升調轉”過快、“逆流動”加劇、“借占用”增多等問題,嚴格按總部新下發的《基層軍官管理規定》要求,切實通過規范“進、出、升、調”四個關口,從結構上穩住干部。一要定準“走”的門檻。每年轉業工作開展前,主官要親自掛帥、包片負責,通過個別談話、民主測評、調查問卷等形式,對涉及轉業干部思想底數進行逐一摸排;政治部門要依據《規定》中明確指標,對干部隊伍數質量進行科學評估,以合理確定優化目標。要嚴格按“走老不走新、走高不走低、走劣不走優”的篩選原則,對“擔任單位主官不滿2年”“未達服現役最低年限”等6類人員轉業進行嚴格限制。二要把住“入”的關卡。按照面向基層、保證急需、合理配置的原則,通過嚴格落實生長干部首次任職網上認證制度,優先抓好營連干部編配補充,確保基層崗位任職率達到100%,有效杜絕干部截留、改派等問題。結合每季度干部調整,采取小量多次、重復定崗等辦法,對干部專業匹配情況進行調整,確保部隊基層干部專業匹配率達到90%以上。三要慎用“升”的指標。堅持做到不悖原則、不超指標、逐人把關、逐崗研究,嚴格按“年度調整量不超1/3”的比例要求,通過長期目標控制和進程管理,盡量將部隊1/3的連以下干部任期控制在3.5年以內,1/2的營職干部任期控制在4年以內。針對旅團單位晉升營團職務“瓶頸”問題日益突出的實際,除鼓勵基層干部本級提職外,通過組織連排長集訓、政治教員比武等,選拔適量優秀干部入機關工作。四要嚴格“調”的程序。堅持歸口辦理、逐級報批,指導各級嚴格落實“個人提出申請、所屬黨委推薦、用人部門同意、政治部門考核、黨委研究確定”的干部選調程序,嚴格落實普通干部每半年、營連主官每年一次的調動辦理制度,區分正營以上、副營以下兩類人員,明確轉業、生長干部補充兩個交流辦理時機。結合開展不在位干部清理整治活動,及時清退各級機關違規借用干部,召回臨時機構、非編單位占用干部。
三是營造“拴心留人”良好氛圍。作為旅團黨委,要牢固樹立“基層至上、士兵第一”的服務理念,切實通過選樹典型“帶”、優化條件“引”、解決難題“留”,從氛圍上穩住干部。一要靠典型引領帶動人。堅持“用形象詮釋、用先進激勵、用標桿示范”,結合全軍優秀指揮軍官、“軍中良劍”、“創先爭優”等表彰評選活動,不失時機選樹基層干部典型,宣傳模范干部事跡,確實讓那些扎根基層、崗位成才的優秀干部上黑板、上講臺、登光榮榜、進宣講團,不斷激發廣大干部的思想認同和行動自覺。二要靠優化條件吸引人。通過改建房舍、完善設施、美化環境、提高待遇,不斷改善基層干部的工作生活條件。積極與地方黨校、專業院校溝通聯絡,依托高校成立“野戰夜校”,聯合建立遠程教育輔導站。指導營連結合營區特點創辦特色長廊,依托政治工作網、閉路電視網、程控通信網、流動圖書室“三網一室”,設立干部活動中心,開辟網上知識論壇,開通基層服務熱線,通過組織才藝評比展示、心理問題咨詢、網上互動答疑,幫助基層干部及時緩解工作壓力,調整身心狀態。嚴格按照上級治理“五多”問題指示,扎實做好“三還兩減”工作,最大限度精簡文電電報、會議通知、檢查調研等活動。三要靠解決困難留住人。堅持按照“三公”原則,妥善處理基層干部關注的熱點敏感問題。結合大力倡導綠色交往活動,深入糾治機關抓基層的不良風氣。堅持認真抓好基層實事辦理和“五個服務到一線”工作,利用軍地共創“雙擁模范城”等有利時機,積極對駐地黨委、政府、雙擁辦等聯絡走訪,通過“政務合并、政績同步、政令同行、政策共解”等辦法,不斷解決干部住房、家屬就業、子女入學、保險接續等現實難題,切實緩解基層干部的后顧之憂。
【作者系65655部隊政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