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昕
(江西省國防科技情報研究所,南昌 330000)
論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及實證
熊文昕
(江西省國防科技情報研究所,南昌 330000)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企業兩化融合能力的不斷提高,已經成為企業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在企業管理機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注重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構建和實際應用,才能更好的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最終促進企業綜合效益不斷增長。文章就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進行闡述,提出企業兩化融合能力測評的實證,以真正推動企業管理體系不斷創新。
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實證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不斷加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評價企業兩化融合能力的重要依據,因此,在對企業的發展需求、現狀等有比較全面的了解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作用,確保其能夠得到真正運用,對于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有著重要影響。
目前,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主要包括的內容是企業對兩化融合的重視程度、建設情況和管理機制等,以在企業運營和生產的各個環節能夠靈活運用兩化,最終達到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創新能力等多個方面的目的。通常情況下,企業兩化融合能力是指兩化融合的應用情況,通過對兩化軟件和應用的管理、控制等進行全面分析,可以對兩化軟件和硬件的應用程度進行合理的評價,最終測評出畢業的兩化融合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采用的主要是兩化融合能力等級模型,是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有效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兩化融合階段的劃分形式正逐步向著多元化發展,而從文獻的角度來說,其可以包括三個階段:一是,初步階段;二是,中級階段;三是,高級階段。本文在對兩化融合的評價內容、可持續發展需求等進行全面分析的情況下,將企業兩化融合能力劃分成四個階段:一是,初步階段;二是,局部應用階段;三是,綜合應用階段;四是,深度應用階段。
根據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模型的用途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對企業兩化融合基礎水平進行全面分析;二是,對信息化軟件在企業研發、生產、運營、管理等過程中的應用深度和廣度進行科學評價;三是,對兩化融合工程實施以來企業的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的情況進行合理評價,以找出企業存在的不足之處,從而不斷完善企業的管理體系、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因此,在企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模型的有效構建和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不斷完善,是促進企業兩化融合能力不斷提高的重要途徑,在展示企業可持續發展思路的同時,對于推動企業兩化融合管理更加完善發揮著重要作用。
根據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應用情況來看,其主要是對企業現有、潛在的能力進行全面檢驗,以判斷它們是否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各種需求,因此,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有效構建必須覆蓋企業的各個方面。目前,在進行指標的選取時一般采用的是專家評議法,通過不同專家的評議來看設置指標問卷調查的內容和方式等,并對當地的部分企業的信息化主管領導進行相關試填操作,以獲取最確切的、影響企業兩化融合能力的指標。總的來說,企業兩化融合能力測評,主要是對重視程度、基礎建設、管理基礎、研發能力、過程控制、競爭能力、企業管理、可持續發展能力、創新能力等多個內容進行評價,在靈活運用專家調查法對指標的權重進行對比后,可以真正了解到企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不足和優勢,最終推動企業整體效益不斷增長。
在整個測評過程中,樣本數據的預處理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須注重樣本數據的規范性、完整性、真實性、準確性和合理性等,才能確保各項數據采集、應用的科學性,從而獲得企業的兩化融合發展水平。在實踐過程中,企業兩化融合能力測評比較常用的評分方法有連續數值評分、選擇題評分兩種,而本文采用的進階篩選的方式倆劃分企業兩化融合能力階段,可以對企業信息化發展程度、高科技技術應用情況、產業鏈拓展范圍和經濟效益創新等進行全面分析和了解,如電子商務的實際應用情況、客戶管理軟件的推廣情況等,從而提高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深度和廣度,真正達到促進企業兩化融合能力不斷提高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兩化融合工程的有效實施和不斷推廣,在企業可持續發展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將企業兩化融合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貫徹到企業運營和生產的各個環節,并盡量避免各種不良因素帶來的影響,才能真正促進企業整體效益不斷增長。
[1]杜昊.“兩化”融合測度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研究[J].現代情報,2015(2):18-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計劃[J].居業,2015(4):10-14.
[3]徐立平,姜向榮,尹翀.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z1):122-126.
10.3969/j.issn.1673-0194.2015.19.071
F272
A
1673-0194(2015)19-0126-01
201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