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張 明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制造工藝研究所,四川 綿陽 621900)
軍工產品生產的最基本特點是:①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生產的產品品種多,每個產品的產量少,基本上是按指令性計劃組織生產,產品屬于離散型生產;②產品的結構和工藝有較大的差異;生產的穩定性和專業化程度低;③生產設備多為通用設備,按照工藝規程組織生產,每個車間(單位)承擔多種任務的加工。④產品質量要求高,生產過程間斷時間、工藝路線和生產周期都很長。⑤產品生產保密程度高,專業壟斷性強。⑥在生產過程中采用MI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系統進行計劃控制的同時,部分環節仍然需要人工干預,組織管理較為復雜。
對于軍工產品“質量第一、確保進度、成本可控”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但“質量、進度、成本”三控環節中,由于一般軍工單位都有嚴密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支持,執行獨立的質量檢驗程序,質量問題最為重要,但在生產管理過程中表征為次要矛盾。
一般不會過多的關注成本,其成本問題也是軍工產品生產的次要矛盾。然而,在軍品科研生產過程中,在各種指令較為豐富的前提下,期間既有長線計劃也包含著中、短期計劃,生產組織管理中的進度協調就會上升為主要矛盾。
“進度”問題體現在“硬件能力”和“生產潛力”上,而硬件能力包括人力資源、設備資源等,一般比較固定,短期內很難改善。而“生產潛力”問題是生產管理問題的疊加和反映,包括生產計劃問題、信息化管理水平、調度智慧、過程控制等。
加強生產計劃管理,應采取科學的管理辦法,實現計劃與變化的矛盾統一,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生產計劃的編制和統計分析工作,適時進行計劃的調整,統籌策劃,不窩工,不搶工。做好生產預投產計劃、實施計劃、重要節點控制計劃等。
MIS系統提供準確可靠的信息是科學計劃、科學調度、科學管理的基礎。目前很多情況是由于信息數據錄入滯后、錄入錯誤、系統數據庫出現問題,導致信息流不暢,信息不對稱,出現計劃不合理、調度不科學。影響任務實施過程的緊湊性,導致過程銜接不暢,窩工等,進而影響整體進度。因此,需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到信息實時、信息可靠、反映真實,為生產管理決策參考。
科學合理的調度要求確保各生產環節順暢、平衡。主要關注點是物流的平衡、瓶頸資源、瓶頸工序。
努力實現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產能力的平衡。要實現生產能力的平衡實際上是做不到的,因為波動是絕對的,各項指令計劃源源不斷下達。生產能力的穩定是相對的。面對產品需求的波動,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通過有效的計劃和控制,實現生產各環節的物流平衡。
以瓶頸工序為分界點,對瓶頸工序之前和之后的工序采取不同的方式編制生產計劃。為保證在瓶頸工序上不出現斷流,吸收JIT的“前拉”技術,對之前的工序采取前拉式的計劃編制方法,來確定前導工序的生產計劃;為了保證后續工序不積壓瓶頸工序的成果,對后續工序采用MRPⅡ的“后推”技術,編制后續工序的生產計劃。
不過多關注非瓶頸資源的使用率,非瓶頸資源的使用率取決于瓶頸資源的產能,可以不必在非瓶頸資源上研究如何節約時間。
最大可能的提高瓶頸資源的利用率,在整個生產系統中重點做好瓶頸工序的計劃和控制。瓶頸環節運行是否正常關系整個生產系統的生產能力,所以瓶頸環節和瓶頸資源的管理是生產管理的重點,并對瓶頸資源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使瓶頸環節始終處于正常的運轉狀態。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第一縮短瓶頸環節生產設備的維修保養周期;第二是對進入瓶頸環節的工件進行嚴格檢查,使工件合格率達到百分之百,確保不因不合格工件浪費瓶頸工序的作業時間,第三在瓶頸環節之前設置緩沖,如產品預投等,使前面工序的產能波動在緩沖環節得以平抑,第四適當增加投產批量,從而減少瓶頸資源的調整次數,第五在對不同工件進行生產轉換前,做好準備工作縮短轉換時間。
各生產環節的響應速度對整個生產進度的影響權重是較大,由于軍工產品生產特點,必須嚴格按照各種規章制度、體系文件、規范進行嚴格管理,因此,過程環節異常多,包括計劃下達、技術及原材料準備、備料、檢驗、檢測、工序流轉等等環節。如果每個環節的響應速度都在可控程度之內,將大大縮短流轉時間。由于加工過程時間相對穩定,主要是資源因素(人、設備)決定,很難進行大的優化和提高。因此,提高個生產環節之間的響應速度,將能有效改善生產三控中的“進度”因素,進而降低交付期滯后的目標風險。
由于軍工產品生產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各項指令性任務的終極目標是保質、保量、按期交付。為滿足目標要求,過程控制和管理、協調十分重要,只有在管理上挖掘潛力,管理創新,才能夠在確保質量、成本合理、進度可控,按期完成各項科研生產任務。管理是一門軟科學,本文對目前軍工科研生產單位的任務特點、問題及可能采取的對策進行了歸納、總結,供大家探討。
[1]王麗莉.生產計劃與控制[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丁謀.MIS系統在典型離散制造車間的選型與運用分析[J].航空制造技術,2008(22).
[3]王偉玲.單件小批量作業系統的優化[J].控制工程,2005,12(5).
[4]鄭華林.一種新型的單件小批量生產車間調度方法[J].重慶大學學報,20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