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姮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60)
所謂的公共服務,就是指政府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社會大眾提供的一種普遍性的服務,比如基礎設施的建設,公共文化的提供等,都屬于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收益對象不是某一個人,二是不特定數量的人,甚至是所有人,也正是因為如此,公共服務一般都由政府來完成。這就給予了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權力,以及義務和責任。本文就政府公共服務的具體職能、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為實現時的行政問責模式進行闡述探討。
只有政府未完成基本的公共服務職能時,政府公共服務問責機制才會出現,所以說,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研究是基礎,特別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欠缺。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欠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在今天,政府的職能可以說體現在方方面面,小到社區的基本設施,達到一個城市的治安維護,都有政府服務的身影,在這樣的環境下,政府公共服務在不斷的增多,然而,我們也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重視了基本的服務,卻忽視了服務監督,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政府為方便市民生活和娛樂,修建公園,但政府更多的是關注資金的投入,而對公園修建的過程的監督,以及公園后期的應用的監督就相對較少,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公共服務的結果與最初的本意相背離,導致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無法實現。所以說,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總,除了注重基本的服務環節之外,也應該關注后期的監督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實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價值。總之,政府公共服務忽視監督程序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欠缺的一個體現,也是政府公共服務的行政問責的基礎。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應該是全面的,完整的,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人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基本得到滿足,所以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可能就會更多一些,相應的,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也應該重視文化服務的內容。但是目前,政府的公共服務內容的側重點還是偏向于物質服務,關于文化的服務內容,與社會需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文化服務除了可以滿足人們基本的精神需求之外,更是維護社會穩定,保證國家核心凝聚力的重要方式,所以說,在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也應該給予文化服務一定的重視,保證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同時進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社會的平衡。由此可見,政府公共服務關于文化服務內容的欠缺,也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欠缺的體現,是政府公共服務行政問責的基礎。
完善行政問責機制有利于促進我國行政機關以及行政人員依法行政,確保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方針的貫徹實施。在政府公共服務的過程中,行政問責機制的建立,有利于公共服務的效果的發揮,也有利于監督政府的公共服務行為。2003年非典期間,是我國政府問責機制建立的本質性進化時期,在此之后,我國的政府行政問責機制在不斷的完善,到今天,關于政府職能的行政問責,已經有了全面發展,但是關于政府公共服務行政問責的機制,還有待于改進,上問下責、引咎辭職等方式仍然是政府公共服務的行政問責的主要方式,這與日漸增多的政府職能欠缺相比,顯然是不足的,針對當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欠缺,本文認為,政府公共服務的行政問責,還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實現:
首先,明確責任主體。在政府公共服務的過程中,不同的服務內容,其服務主體是不同的,政府公共服務過程中,有提供服務的主體,自然也應該有監督服務內容和服務程序的主體,這樣,如果出現政府公共服務忽視監督程序的問題時,就可以準確的找到監督行為人,有它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說,明確責任主體,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護政府機構,防止問責機制的濫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準確的懲罰行為欠缺的主體,使責任承擔更具意義。由此可見,明確責任主體使政府公共服務行政問責的一個重要方式。
其次,豐富政府內部的職能分工體系。上面所說的,政府公共服務關于文化服務內容欠缺,是今天社會環境下,政府職能欠缺的一個體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除了文化服務內容的欠缺之外,還可能出現其他服務內容的欠缺,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豐富政府內部的只能分工體系,最大限度的滿足社會需求。在政府行政問責的過程中,才能保證責任人的存在。
此外,《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第一條規定的立法依據是 “《中國共產黨章程》、《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作用工作條例》等黨內法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這為政府公共服務行政問責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在政府公共服務行政問責的過程中,也應該嚴格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不減輕責任,也不加重責任,做到政府公共服務行政問責的公平和公正,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政府職能的作用。
[1]李雪峰,劉寶強.試論我國行政問責機制的完善[J].前沿,2007(7).
[2]張淑芳.政府公共服務的行政法規制研究[J].江淮論壇,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