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松
(東北財經大學 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在統計數字上的惡意造假行為,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嚴重的腐敗。統計數字腐敗行為損害了政府公信力,搞壞了黨風政風。因此,必須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堅決反對統計上的弄虛作假行為,抵制和排除可能發生的對統計數據的干擾,依法懲治統計數字腐敗。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從黨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以至于社會公眾各界,對統計信息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對統計數據質量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統計數字腐敗行為卻將本應反映客觀真實的“統計”蛻變為一種可任意編造的“算計”,由于在造假后公布的統計數據嚴重失真,與公眾的切身感受形成較大反差,從而也使統計數據的公信力飽受質疑?!氨辉鲩L”、“被幸?!薄ⅰ氨痪蜆I”等詞匯一時間成為網絡社會的流行語,使得本應嚴肅嚴謹的統計數據成為公眾宣泄情緒、茶余飯后的調侃對象,這種危害性遠遠不止于統計本身。以GDP統計為例,其本應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總量指標,是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變化的晴雨表,直接關系到中央及各類經濟主體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國務院及地方各級政府也需要參考其來編制科學發展計劃、做出合理判斷決策,市場的投資者和企業也會參考其來確定投入產出規模和消費支出比例。因此,GDP統計數據必須真實、準確、客觀、可信。然而自1996年以來,我國31個省級地方政府各自發布的GDP數字在相加之后得出的總數,就始終高于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GDP總量,地方和全國GDP總量“打架”的現象已持續多年。其中,2009年超出 2.68 萬億元,2010 年超出 3.2 萬億元,2011 年超出 4.6 萬億元,2012 年超出 5.76 萬億元,2013 年超出 6.1 萬億元,2014 年超出4.8萬億元。這每年幾萬億元的數據差距,如果僅僅說成是由于中央和地方統計口徑不同而造成的,這樣理由恐怕已經難以令人信服,統計數字腐敗才是真正的主因。因此,統計數字腐敗導致的數據失真不僅可能直接誤導國家各種經濟決策,導致形勢判斷不準,調控措施不到位,從而直接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的增長速度和發展質量。另外,其還會給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使得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引起連鎖反應,甚至會使公眾對原本真實可靠的政府統計數據也產生懷疑,從而極大地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帶來了許多不穩定因素,這是比經濟損失更為嚴重的危害。
統計數字腐敗在思想上違背了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敗壞了黨的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和工作作風,在政治上損害了政府的形象權威,在組織上腐化和侵蝕了領導干部。由于在以往的政府績效評估考核中,過分片面地將各地經濟發展取得的指標業績等同于政府領導的個人政績,因此,導致很多地方盲目追求包括GDP在內的經濟增長率,形成了一種重數量輕質量、重結果輕效益的錯誤觀念,這也與科學發展觀、全面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的實質明顯相悖,越來越不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使得許多的地方政府領導缺乏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法治意識。統計數字往往被某些地方官員作為個人升遷晉職的工具,統計的本意被故意扭曲甚至拋棄。由于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一些地方領導干部不僅授意修改數據,甚至還出現了“先定數據,后有統計”等怪象。有些領導好大喜功、相互攀比,為了追求政績,想盡各種方法并且通過各種方式,明示或暗示統計機構人員某些指標不能滿足其要求,表面上卻以數據 “不甚理想”、“不太合適”、“不好上報”為借口,強令或授意其進行修改,造成了數據虛高。有些干脆事先已經定好統計數據,再由統計機構去拼湊,按其需要來報數據。這就導致統計的客觀性和嚴肅性消失殆盡,統計數據變成某些腐敗官員夸大政績的標簽,淪為其個人用來欺騙上級領導和社會公眾、投機鉆營騙取名譽地位、謀取一己私利的工具。更為嚴重的是,由于統計數字腐敗現象大行其道,得不到應有的懲治追究,就會驅使其他官員紛紛效仿、競相攀比,形成你追我趕的制假局面,造成這種不良風氣日益擴散。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明確指出,要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以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因此,必須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堅決懲治查處統計數字腐敗行為。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決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真實可信的統計數據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線,是統計部門的首要職責和根本使命。因此必須依法反對和懲治統計上弄虛作假行為,堅決抵制和排除可能發生的對統計數據的干擾。然而,在有些領導干部腦海中,還頑固秉承“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的游戲規則,出于地方政府績效和官員政績考核的利益驅動,敢于利用手中的權力干預統計,從而出現諸如上述的統計數字腐敗現象。對此,從黨中央、國務院到社會普通民眾,都是堅決抵制、深惡痛絕的。早在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曾經強調,要改進考核方法手段,既看發展又看基礎,既看顯績又看潛績,把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作為重要考核內容,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率來論英雄了。為此,中共中央組織部在2013年12月專門印發了 《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政績考核要突出科學發展方向、完善政績考核評價指標、加強對政績的綜合分析、選人用人不能簡單以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論英雄等八條指導原則,要求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通知精神,完善考核評價制度,抓緊清理和調整考核評價目標。結合實際筆者認為,我國現實國情決定了中央對地方政府和官員的考核,仍然需要參考借鑒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統計數據。即使采用“幸福指數”、“民意測評”等等其他方式來考核官員,其仍然會想辦法造假;或者說只要有考核,一些人就難免有腐敗的沖動。因此,要科學完善現行的考核制度,把為人民群眾辦多少實事作為考核內容,少看表面數字,多聽群眾評價,將百姓得到的實惠和改革紅利作為考核重點。筆者建議,對于地方政府績效考核,一方面應當突出比較優勢,科學進行分類,細化考核指標,強調政策引導,推動特色發展,形成全方位考核;另一方面,應淡化GDP考核,而以綠色考核為主,優化招商引資考核,加大生態環境考核力度,建立科學的政績觀,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要求,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了全面部署。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同志也強調,統計部門要認真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統計,健全統計法律規范、嚴格統計法治實施、加強統計法治監督、強化統計法治保障,加快建設法治統計。盡管我國《統計法》已經頒布實施了31年,主要針對各級領導及公務人員的《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也早已是懸在頭頂,但是統計數字腐敗仍然是屢見不鮮,有些地方的領導還是想法設法強令、授意或是暗示統計人員對相關數據進行造假。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人治”思想積習深厚,在某種程度上權力大于法律的現象并不罕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還時常出現,導致一些領導敢于以身試法,在統計數字上搞腐敗。例如,2014年8月落馬的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白恩培,其在擔任中共云南省委書記期間,有一年云南省統計局在會上公布當年上半年GDP同期增長7.5%。但是見報前,省委某領導說全國同期GDP都是兩位數,云南的一位數太丟臉了,要求將這一數據改為12%。當時的統計局局長不同意,就被派去出差,數據最終被改為12%??梢?,統計工作在某些領導的眼中是多么軟弱可欺。究其原因,一是我國《統計法》和《統計違法違紀行為處分規定》的懲治力度太小,其中對統計數字腐敗的領導干部只規定了違紀處分,沒有任何行政處罰措施,更談不到刑事責任;二是對統計數字腐敗的法律責任追究明顯缺乏可操作性,故有法而無威,執法而無力。
國外經驗表明,但凡統計數據較為可靠的國家,都將統計數字腐敗認定是一種犯罪行為,根據情節輕重可以判處適當刑罰。如《美國普查法》規定應處以不超過2 000美元的罰款,或不超過5年的監禁,或二者并處;《加拿大統計法》規定處以不超過1 000加元的罰款或6個月以內的監禁或兩者并處;《日本統計法》規定處以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或50萬日元以下的罰款;《韓國統計法》規定可以處以3年以下監禁或1 000萬韓元以下的罰金;《新加坡統計法》規定應判處不超過1 000元的罰金;《南非統計法》規定應判處不超過10 000蘭特的罰款,或關押期限不超過6個月,或同時判處罰款和關押;《英國普查法》規定可以處以不超過2年的監禁,或處以罰款,或同時處以不超過2年的監禁和罰款。因此,國外對統計數字腐敗的立法在責任類型認定和處罰方式額度方面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鑒。加快建設法治統計,就必須健全統計法律制度,要明確規定統計數字腐敗官員的行政責任,完善行政處罰措施,并通過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完善我國《刑法》規定,根據統計數字腐敗行為的犯罪情節,分別按照濫用職權罪、報復陷害罪或玩忽職守罪來定罪量刑。另外,還要加強統計執法檢查的力度和頻度,使各級統計執法檢查工作日?;?、規范化,形成長效機制。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國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