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東北財經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025)
職業技術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影響及對策
張靜
(東北財經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025)
從傳統學徒制到現代學徒制,學徒制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現代學徒制以學員能力為本位,對于提高人才素質,應對日益加劇的人力資源矛盾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比較現代學徒制與傳統學徒制的不同,總結概括出現代學徒制對職業技術學校大學畢業生培養方式產生的具體影響,并最終闡述了職業技術學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必要性和實施對策。
現代學徒制;傳統學徒制;培訓;職業技術院校
當前,我國處在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與此同時,社會發展的動力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即由以往過多的依靠物質資本推動經濟發展向依靠人力資本的增值促進經濟發展轉變。然而,在這一形勢下,我國人力資源總量和結構卻難以滿足這一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具體表現為,人力資源總量供過于求,勞動力結構失衡,地區供給錯位。究其原因,是由于一成不變的人才培養方式難以滿足不斷發展變化的經濟要求導致的。因此,欲改變人力資本增值的要求與人才結構失衡的矛盾,就必須改變人才的培養方式,特別是注重大學生培養方式的改變。
由于職業技術學校的專業多以應用為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探究性。因此,這對學生的實際動手和探索能力提出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具體實踐中,相當部分的學生存在著崗位適應期長、動手能力差、應對復雜事物能力弱的問題。作為新時期培養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現代學徒制可以提升職業技術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對職業技術學校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2.1 現代學徒制與傳統學徒制內涵比較
現代學徒制度誕生于二戰之后,它以德國的雙元制為典型代表。此后,經過歐美多國的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國家戰略層面的制度管理,多元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學徒為主、雙重身份,培訓標準統一等[1]。與傳統意義上的學徒制相比,現代學徒制的內涵和意義發生了很大變化。傳統學徒制作為實踐教育中師父言傳身教的一種教育方式,具有周期長、全程性、現場性、重就業、輕學歷的特點,即俗稱的“手把手”教學。然而,現代學徒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2],它擺脫了高校和企業各自的發展局限,堅持以人為本的培養理念,實施校企聯合培養的新模式。它作為工學結合、技能培養的重要模式,對于高校教育方式的改革、創新,對于促進高素質人才培養、實現“人才強國”戰略都具有重大意義[3]。
2.2 現代學徒制與傳統學徒制特征比較
對比現代學徒制和傳統學徒制的內涵,我們可以發現,現代學徒制的優勢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2.2.1 政府牽頭、多方參與
傳統意義下的學徒制運行主要依賴于師徒之間的自覺行為規范,而現代學徒制要比其更加規范。具體的,政府不僅是其核心要素,更是其主要特征的體現。在運作過程中,政府牽頭,引導多元利益相關者主動參與,保證了現代學徒制的合理有效運行。以英國為例,政府專門設立現代學徒推進中心為現代學徒制的運行提供保障和支持。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對此也具有明確的規定和政府參與。我國在借鑒國外的基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經費支持等。
2.2.2 校企聯合,職責明確
傳統學徒制中以師徒關系為主線,互動內容主要局限在應用技能的培訓和提升上,對于系統化、理論化的學習較少。現代學徒制很好的彌補了這一局限,它強調師生互動的真實工作環境,以能力為著眼點,通過徒弟對師傅的模仿和理解,以及不斷的反思、總結和溝通,提升學徒的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最終通過校企聯合平臺將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系統的結合在一起。在校企聯合中,雙方職責的明確是現代學徒制順利實行的關鍵。因此,現代學徒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對企業責任的明確、學生的標準、雙方合同的規范性更加注重。如連云港港口集團在實施過程中,以工種、勞動強度、培訓時間跨度、安全分析為基礎,將學徒培訓劃分為多種類別,以明確師徒職責而行,然后按照不同類別確定帶徒津貼,以調動師徒培訓積極性。
2.2.3 科學規范的運行
傳統學徒制的“手把手”教學,實際上是以工作為本位,即師傅教什么,學員就只能學什么。而現代學徒制則寓學于工,即通過完成工作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學員所接受的學習內容也不斷增加、難度不斷增強。在整個過程中,以學生為先導,師傅從旁協助、指導和糾正。當然,整個實施過程都是在明確的學徒培訓計劃、培訓目標、課程設計和嚴格的考核體下完成的。
2.2.4 考核標準完善
完善的考核標準是提升學徒培訓質量的保證。傳統學徒制的考評標準以對技能的掌握程度來判斷,而現代師徒制則以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為標準,它要求學員在接受培訓之后必須通過相應的資格考試。如英國、澳大利亞、德國已將現代學徒培訓納入職業資格考核體系之中,學員只有獲得相應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方可認定培訓合格。我國也采取了與之相似的職業資格考核體系,此舉目的在于保證學徒培訓的完整性和實效性。
3.1 對校企合作方式的影響
現代學徒制對職業技術學校培養方式的影響首先體現在校企合作方式的改變上。這要求雙方之間要建立良好的合作育人機制,并以堅實運作平臺為支撐。由于學校和企業具備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學資源,雙方在探索現代學徒制過程中,學習載體必然也會發生重大變化。即校企雙方共同擬定學生培養計劃、共同確定考核指標,雙方責任明確、各專所長、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這對于學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校企雙方的自覺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3.2 對教育教學方式的影響
在職業技術學校推行現代學徒制對學校現有的教育教學模式和管理方式會帶來革新。因為,既有的一整套模式在發展中已經嚴重阻礙了學用交替。特別是在當前人才結構失衡、市場需求變化多元的情況下,企業生產運營的不確定性和校方教學方式的一貫性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因此,要順利實現理論知識與崗位實踐的學用交替,以學校為主、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必須改革,引入經驗豐富的兼職企業導師,打造專兼職教師團隊,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集聚,在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以能力為本的教育理念。
3.3 對學生學習評價方式的影響
在現代學徒制的框架下,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在把握行業環境、領悟校企文化方面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這也有助于激發其職業規范理解和創新意識的優勢。因此,校方必須以目標考核和發展性評價為核心,建立一套針對學生自身能力提升的學習評價機制。這也就意味著以往的以考試成績為主的硬性評價方式需要改革,校企雙方要根據現代學徒制培養方式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在培訓的崗位目標需求和學生未來發展之間尋找契合點,并以此為依據指導學生制定職業能力提升計劃,激發學生努力實現培養目標。
職業技術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要體現出以政府主導,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內涵式發展。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共同努力實現各自利益的平衡,最終實現職業技術院校學生培養的全新路徑。
4.1 多方參與,積極構建實踐平臺
由于現代學徒制在推行過程中,校方和企業方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和環境、且雙方目標不一致,所以需要雙方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打破各自的利益局限和體制瓶頸,最終實現雙方合作的縱深發展和彼此利益的平衡。而校企合作恰恰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具體來說,由校企雙方協商制定培養方案,在實施過程中將職業培訓劃分多種類別,各盡其職,各專所長,分工合作。
4.2 實踐平臺“柔性化”管理
職業技術院校的現代學徒制培訓中,學生由以往的校內模擬為主向校外實踐平臺延伸。在實施過程中,由于主體多元,因此師徒培訓平臺的管理必須實現“學”“用”有機銜接,以提高學員的職業能力為本。在平臺運作中將學員的整體目標和個性需求相結合,實行職業實踐平臺的“柔性化”管理[4]。第一,校企共同實施課程管理。目前職業技術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仍未完全擺脫單一課堂講授方式的束縛,其課程體系也難以滿足校企合作平臺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需求。因此,現代學徒制的課程設置需要校企雙方、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商討,實現課程模式的多樣化。我們可以借鑒英國現代學徒制的課程體系設置方式,將職業關鍵技能、技術認證和理論課程相互整合。第二,校企共同評估課程實施效果,建立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績效考核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學校應細化試點的專業課程考核項目,強化教學管理、將教師滿意度、企業滿意度和學生的歸屬感納入評估和考核體系之中。
4.3 重新設計課程實施方案
職業技術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目標在于培養綜合素質高、創新意識強、應用能力強的人才。這就要求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調整,首先,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通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明確人才的未來培養目標和發展要求。其次,在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將學生通用能力的培養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結合起來,在遵守學生職業成長規律的基礎上,由學校和企業協商制定課程實施方案;方案要將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職業素質統一考慮,最終形成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最后,課程內容還可以體現校內、外、崗位實訓遞進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注重學徒可持續發展,不斷總結和完善,確保方案實施的有效性和時效性。
4.4 強化教學團隊建設,建立科學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
現代學徒制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用交替”能力,因此,為提高學生的應對能力,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實踐能力成為職業技術院校人才培養的關鍵。第一,從校企合作平臺中挑選經驗豐富、資歷深厚、授課能力強的企業導師,以強化職業院校實踐課程的教學水平。第二,創新平臺導師管理體系。以企業用人需求為標準引入專業教師的選聘、評估與管理工作體系,向社會各界招聘優秀教師,確保較強實踐能力的資深企業導師順利進入教師隊伍,發揮教師團的作用,實現教師協同、優勢互補,有效提升教師團隊的實踐教學能力。第三,創新平臺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如師生自評與互評相結合、通用性技能定期評估與特定性技能隨機評估相結合,并配置以激勵與懲罰措施,達到對教學效能的全面評估。
4.5 確立以目標考評和發展性評價為核心的學習評價方式
將評價方貫穿于學徒培訓的教學與實踐環節中。如為學生的創作成果提供交流平臺,開展優秀學徒和技能競賽,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突出學生的人文素養、專業能力、職業素質等方面的評價,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結構和學習品質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學生培養目標和發展性評價[5]。
現代學徒制是在傳統學徒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其內涵和意義與傳統學徒制存在很大差別。現代學徒制以校企雙方為合作平臺、注重寓學于工的培養理念,綜合了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的優點,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教學培養方式。它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解決當前人才資源矛盾,實現知行合一,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被視為一種全新、可行的實踐模式。
盡管如此,現代學徒制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在各類院校的發展仍然不足。只有通過利益驅動推動企業積極參與,才是促進現代學徒制發展的根本辦法。現代學徒制的推廣與實施,必須要有政府主持,協同教育部門、校企雙方參與現代學徒制實施的整體規劃和設計。在整個過程中,各方均應明確自身責任、切實履行自身職責,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各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最終促進現代學徒制的實踐發展。只要我們遵守其基本發展規律,結合校企實際情況,突出特色,因時制宜,現代學徒制一定能在我國職業技術院校以及其他院校教育中走出一條全新的路徑。
[1]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教育,2011,32(31):77-83
[2]王振洪,成軍.現代學徒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J].中國高教研究,2012(8):93-96.
[3]王琳.論現代學徒制對高職院校轉型發展的影響[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23):6-10.
[4]張啟富.我國高職教育試行現代學徒制的理論與實踐: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帶徒工程”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2(11):55-57.
[5]謝俊華.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13(16):24-27.
10.3969/j.issn.1673-0194.2015.19.146
G712
A
1673-0194(2015)19-0254-03
2015-05-1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SH107);教育部、財政部職教師資本科專業培養標準、培養方案、核心課程和特色教材開發項目(VTNE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