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技術館之珠算盤的歷史(二)
使用算盤和珠算,除了靈便、準確以外,還有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因為打算盤需要腦、眼、手的密切配合,是鍛煉大腦的一種好方法。或許正因為如此,即使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也并未因為計算機的普及和發展而對算盤有所冷落。在日本,使用算盤的企業仍占相當比例,而美、英、法等國家歷史上并不使用算盤,現在卻將其作為“新文化”引進,在小學里推廣珠算教育。我國也在1980年推出了一種新穎的電子算盤,把普通算盤長于加減、電子計算器長于其他運算的優點融為一體,使古老的算盤再一次煥發了青春。
自古以來,算盤總是用來算錢的,因此,算盤通常被中國人用來寓意招財進寶。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金算盤”“鐵算盤”之類的比喻,形容的就是“算進不算出”的精明。而中國古代小孩掛在脖子上驅邪避兇的百眼篩,上面除了有剪刀、發簪、鏡子之外,算盤也是一種象征富貴的吉祥物。
此外,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之一,算盤還經常用來象征精打細算,丈量功過,毫厘不差。在北京東岳廟速報司中,就掛有兩座大算盤,長6尺、高2尺,共29檔、203枚算珠,表示神靈給下界的人們計算功過不差毫厘。臺灣的很多城隍廟也都懸掛著勸善的大算盤以教化人心。
算盤文化遺留下了一大批五彩斑斕、千奇百怪的算盤珍品。這些算盤制作考究,算盤檔和算盤珠有象牙、象骨、紫檀、酸枝、紅木、水牛角、銅、鐵、竹等之分,珠子的形狀有圓形、橢圓形、菱形之別。算盤的形態也各異,往往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戒指算盤、水煙筒算盤、梯形算盤,甚至還出現了雙面打算盤、九層算盤、“不求人”算盤等實用工藝品。
小小的算盤凝結著工匠們獨具的慧心,彰顯了中國人民的超凡智慧。它質樸的外觀下蘊藏著神奇的功能,方寸之間飽含音律抑揚頓挫、算珠起舞錯落的流韻之美。那一串串算珠,如同用歲月串起的一顆顆歷史沉淀的珍珠,承載著古老文化的風采與華夏文明的不朽光輝。
(本欄目合作單位:中國科學技術館 文圖提供:王珊珊 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