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婷婷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來,隨著中國交通事業的迅猛發展,尤其在西部大開發的交通建設中,山區高等級公路的興建越來越多,由于地形復雜,山高坡陡,多采用高墩來跨越河谷和深溝,且各個橋墩之間的高差也很大。根據山區高墩橋梁的一般特點,平、豎曲線的半徑往往比較小,所以一般采用變墩高的曲線橋。由于這種斜、彎、坡、異形等特點,給橋梁的線型設計、構造處理及防護和穩定性帶來很大困難。本文通過神岢高速公路張家大橋4×40 m先簡支后連續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T梁彎橋的設計,以便進一步了解在V型溝地形條件下橋梁設計中需要注意和采取的有效措施,為以后同類型橋梁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神池至岢嵐高速公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的西北部,行政區劃隸屬忻州市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從整體地形地貌上來看,項目區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中部,屬于山西西部丘陵山地。走廊帶內總體地勢較平坦,以侵蝕黃土溝谷及黃土臺塬、丘陵相間居多。
本項目起點位于忻州市神池縣東湖鄉西北,利用東湖樞紐(已列入神池至河曲高速公路項目)連接西縱高速公路朔州至神池段、大營至神池、神池至河曲高速公路,終點位于岢嵐縣高家會鄉西會村,接西縱高速公路岢嵐至臨縣段、忻保高速公路。全線均位于忻州市境內,路線全長63.907 km。張家大橋位于神池至岢嵐高速公路第TJ1合同段K30+640處。
張家大橋位于五寨縣張家村,橋址位于黃土梁峁與沖溝組合地區,跨越V字形沖溝,地形起伏較大,地面標高約1 474.00~1 546.00 m左右。橋址區地層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Q4al+pl)及上更新統風積(Q3eol)粉土、中更新統沖洪積(Q2al+pl)粉質黏土。橋址區未見斷裂構造形跡。橋址區覆蓋層較厚,未揭示巖層節理裂隙發育規律,無不良地質現象。橋址區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以大氣降水為主要補給方式,以蒸發為主要排泄途徑。地下水埋藏較深,勘探深度內未揭露穩定水位。地下水對工程影響較小。
橋址地處V型溝,兩側坡體穩定性較差,一般設計時要注意對邊坡的影響控制到最小。橋墩應避免放置在溝底,雨水沖刷較嚴重,對下部結構、基礎影響較大。若由于實際情況綜合考慮無法避免,則應在設計時將承臺上移,盡量減少對河道的影響。處于V型溝兩側邊坡上的橋墩,應盡量采用開挖量小的橋墩形式。
張家大橋橋址跨越黃土V字形沖溝,地形起伏較大,自然坡度約為60°左右,表層土為濕陷性黃土,溝底和溝頂高差相對較大,地質情況較差,半徑相對較小,為縮短工期,減少造價,綜合比選,選用裝配式T梁結構,全橋采用一聯4×40 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梁,簡支安裝,現澆連續接頭的先簡支后連續的結構體系。
橋梁全長168 m,前右角90°,墩臺徑向布置。在橋臺處采用四氟滑板式橡膠支座,橋墩采用板式橡膠支座;橋臺采用D-80伸縮縫;橋面鋪裝瀝青瑪蹄脂碎石C50鋼纖維防水混凝土。在瀝青混凝土和鋼纖維防水混凝土之間設SJC-FⅡ型橋面防水涂料層。橋跨布置見圖1(圖中尺寸單位均以cm計)。

圖1 橋型布置圖 (單位:cm)
張家大橋位于小半徑曲線上(半徑900 m),墩臺徑向布置,在進行布梁方案設計時,考慮采用偏置設計中心線和偏移1/2矢高進行布梁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因本橋半徑較小,采用偏置設計中心線的方法會導致邊梁翼緣懸臂過長,采用偏置1/2矢高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懸臂過長。在實際設計中,可以選定一個臨界半徑,對于曲線半徑小于臨界半徑的,就直接采用偏置1/2矢高方法進行布梁,減小設計中布梁的反復,減少設計工作量。偏置1/2矢高布梁后,對下部結構尺寸及位置會產生一定變化,設計中一定要注意偏置后的影響,避免上下部出現對立,導致橋梁下部和上部出現偏差。表1為張家大橋偏置1/2矢高后的預制梁懸臂參數表,由表1可看出,偏置1/2矢高布梁后,T梁的內外懸臂都更接近于標準懸臂長。
在山區高速公路橋梁設計中,往往會遇到平曲線的半徑較小的情況,當曲線半徑較小時,可考慮采用偏移1/2矢高布梁,減少弦弧差,使邊梁內外懸臂長度更接近,同時避免邊梁懸臂過長。而當曲線半徑較大,橋跨總長不是很長的情況下則可以考慮平行布梁[1]。
在V型溝地形條件下的橋梁多為高墩的彎橋,墩高相差懸殊,結構復雜,長細比較大[2],所以橋墩類型的選擇在設計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普通的雙柱式墩橫向抗彎剛度較好,但縱向抗彎剛度和抗扭剛度較差,在墩高較大時容易在荷載作用下發生墩柱的失穩。而薄壁空心墩其截面橫橋向尺寸較大,在各方向抗彎剛度都比較大,抗扭剛度大,且整體性好。

表1 預制梁懸臂參數表
張家大橋0號橋臺和4號橋臺均采用柱式臺,位于兩側邊坡上的1號和3號橋墩采用雙柱式墩,減少開挖,避免對原狀土的破壞,溝底2號墩,墩高較高,采用剛度較大的薄壁空心墩,承臺上提,減少對溝底的開挖。
張家大橋橋位處地震烈度較大,為了增強橋梁的抗震能力,避免落梁,在每片主梁端部都設置防震擋塊,同時主梁與主梁之間設置多道橫隔板,加強主梁的整體性。同時為加強橋墩的抗震能力,在柱頂、柱底和樁頂設置加強箍筋段,形成雙螺旋箍筋并排布設,提高橋墩塑性鉸區的延性抗震能力。
張家大橋跨越黃土V字形沖溝,地形起伏較大,表層土為濕陷性黃土,劈裂節理、落水橋、沖溝等黃土地貌發育,橋臺穩定性較差。施工完成后,需對橋臺岸坡進行防護,防止人工開挖造成邊坡失穩,故在設計時在橋臺處開挖邊坡防護順接路基邊坡防護,橋墩處橋面寬度兩側各3 m范圍內第一級邊坡設置全護面墻,二級及以上邊坡設置30 cm厚漿砌片石護坡。
橋臺處位于挖方段,為了防止主梁受腐蝕以及在后續運營便于更換支座,主梁下凈空控制在1.5 m左右,同時在主梁下設置縱坡為1%的開挖平臺。由于受地形影響,雨水沖刷對橋梁影響較大,施工時應根據現行施工規范做好基坑坑壁支護、排水等工作,以確保橋梁施工、運營安全。故在橋臺兩側設置急流槽,連接路基邊溝將水排到溝底,在墩臺開挖邊坡處均設置平臺排水溝及急流槽。施工完成后,將基坑回填壓實至基礎頂面以上,做好回填平臺的排水防護工作。
由于V型山溝高墩橋梁的不規則性,使得山區高墩橋梁在設計過程中比較困難,通過本文的介紹,可得出以下結論:
a)在對V型溝地形條件下的橋梁進行設計時,應優先選擇抗彎剛度和抗扭剛度大的橋墩形式,故柱式墩多在梁橋墩高小于30 m時采用,而當橋梁墩高超過30 m時,下部結構多采用矩形墩、薄壁墩和薄壁空心墩。
b)在V型溝地形條件下,由于山谷兩側山體坡度較大,橋墩的高度往往相差較大,跨距不均勻,因此很容易形成剛度和受力不平衡的情況,從而造成墩頂位移較大,易發生落梁現象,所以上部結構通常選擇剛度平衡,整體穩定性好的上部結構形式,如采用多聯連續梁或連續剛構,以提高橋梁的整體穩定性。
c)在對彎橋進行布梁設計時,根據實際平曲線情況選擇合理的布梁方式,如若曲線半徑較小,建議選擇偏置1/2矢高的方法進行布梁,減少內外懸臂差。
d)在V型溝高墩橋梁的設計過程中,應全面考慮橋梁的防護措施,尤其注意V型深溝受地形限制,雨水沖刷對其橋梁基礎影響較大,應做好雨水導流、排放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