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建斌
(山西省交通運輸廳發展規劃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來,隨著平陸縣人口的不斷增加(截止2013年平陸縣全縣總人口已達26.258萬人)和經濟的快速增長(2013年全縣GDP總額達32.23億元),平陸縣現有公路網已無法滿足其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應結合該區域未來產業布局、經濟發展趨勢從交通運輸發展需求的本源上進行路網規劃,制定出詳細的路網布局方案[1]。
截止2013年底,平陸縣公路通車總里程為1 273.414 km,路網密度約1.085 km/km2。目前,平陸縣已基本形成了以運三高速、國道209為縱軸,省道337、縣道平洪線和平下線、平鋼線分別為左翼和右翼的“⊥”字形路網結構;同時,該縣以國省道干線公路為主干網,連接周邊縣市區及出省通道;以縣鄉道路為支網,連接縣域內各鄉鎮及農村地區,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平陸縣路網現狀
1.2.1 交通運輸結構不完善
平陸縣由于地形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尚未有鐵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縣域內交通運輸主要依靠公路運輸,水路運輸只承擔一小部分,公路運輸網絡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倚重偏大。
1.2.2 縣域公路網發展不均衡
平陸縣縣域內公路網發展具有明顯的不均衡性??傮w來看,南北向公路交通聯系強,公路網等級高;東西向公路交通聯系弱,公路網等級低;縣域南部地區路網較為密集,技術等級較高;中部和北部地區路網密度和技術等級均較低;縣域東西部地區路網布局不均衡,西部地區僅有縣鄉道。
1.2.3 道路技術等級偏低
縣域內公路網技術等級偏低,特別是縣道路網,分段技術等級變化較大,整體水平偏低,形成了路網瓶頸,造成了一定的運輸瓶頸,干線公路的快捷性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
公路網發展規模、遠景預測及層次配置是區域性公路網規劃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科學、合理地預測出路網發展的總體規模是路網規劃過程中的重要問題[2]。對于公路網的合理發展規模,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結合公路網規劃的實際情況,都作了很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采用國土系數理論法對平陸縣各規劃期(近期2020年、中遠期2025年)公路網進行分析,主要對平陸縣公路總規模與干線公路規模進行預測,從宏觀上把握公路網建設規模,平陸縣干線公路網總規模預測情況如表1所示。
根據國土系數理論,“道路長度與人口和面積之積的平方根以及經濟指標成正比”,即:

式中:L為干線公路總里程,km;K0為道路網經濟指標系數;P為人口,萬人;A為區域面積,km2。

表1 平陸縣干線公路網總規模預測表(國土系數法)
由表1可知,從2001年到2012年,平陸縣的道路網經濟指標系數從43.55發展到50.64,道路網經濟指標系數不斷提高。通過分析可知,道路網經濟指標系數與人均GDP有一定相關性,回歸方程為:

利用上述回歸方程,結合預測的未來人均GDP,可以得出未來該區域的道路網經濟指標系數,即2015年、2020年和2025年分別為50.99、52.67、54.04,且根據上述公式,可計算出2015年、2020年和2025年平陸縣干線公路網總體規模預測值分別為903.42 km、946.29 km、984.12 km。
公路網布局規劃要處理的是復雜的非線性問題,目的是追求系統功能最優及系統的可持續發展[3]。系統環境受多種因素制約,很難將諸多的相關因素綜合到一起。為落實平陸縣公路網規劃目標,使公路網規劃方案盡量滿足平陸縣的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交通運輸需求,實現公路網規劃在政策、經驗、數理、技術方面的結合,本規劃擬采用下述規劃原則和多種分析方法綜合進行平陸縣干線公路網布局方案研究。
a)依據平陸縣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適應平陸縣全面實施新型城鎮化和實現平陸縣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總體目標。
b)服從山西省高速公路網規劃、運城市干線公路網規劃和支線公路網規劃,協調河南省高速公路網規劃、三門峽市干線公路網發展規劃及黃河水運發展規劃,并從平陸縣的全局實際出發,科學銜接整合和利用。
c)完善、優化、整合現狀干線公路網和支線公路網,以平陸縣現有道路為依托,適當建設新路線,優化路網布局。
d)按照平陸縣城鎮化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優化策略,對平陸縣未來公路網的道路性質、橫斷面及交叉口進行相應的規劃。
e)重視規劃方案的可行性和適度超前性。f)注重生態保護與交通發展的協調和安全。
3.2.1 行政交通區位線分析
利用交通區位理論研究行政交通通道布局的核心是定位行政交通區位線。行政交通區位線是行政聯系的主要交通通道,通過分析行政節點的關系,考慮山川、河流等天然地理障礙物的影響,可以比較明確地定位行政交通區位線的空間位置及其地位。行政管理是分層次、由高層向低層展開的,行政節點間聯系的緊密程度是由這種管理結構所決定的,上下級行政節點間的聯系較同級行政節點間的聯系更為緊密。
3.2.2 經濟交通區位線分析
經濟交通區位線與人口分布、城鎮分布、產業布局等有關。經濟交通區位線分布在較大的經濟節點之間及人口、城鎮密集帶和產業帶上[4]。根據經濟往來對象所處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區域內經濟往來、對外經濟往來。一般來講,對某一個區域,與經濟互補性比較強的地區之間經濟往來比較密集,與經濟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地區之間經濟往來比較密集,與廣義地域距離(包括空間地理距離、交通運輸時間距離等)比較近的地區之間經濟往來比較密集。
3.2.3 公路網布局層次分析
根據運輸通道的分析結果,按照運輸通道所確定的服務范圍、功能和強度,可將平陸縣公路網分為兩個層次。
a)第一層次公路網 為縣域與周邊重要城市和地區有便捷的交通聯系,為重要的過境交通能夠順暢地通過縣域提供服務,構成主骨架公路網。
b)第二層次公路網 為縣域與所轄鄉鎮及周邊縣城有較為便捷的交通聯系提供服務,構成主干線公路網。
3.2.4 重要節點分析
在公路網規劃中,首先要明確運輸集散點。規劃內的城市或鄉鎮,以及車站、港口、機場等,被視為一個節點,稱為運輸集散點。公路就是這些點相互之間的連線,各條路線按要求聯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構成公路網。在公路網布局規劃中,運輸集散點分析是基礎和前提,因為網絡圖的繪制和節點的選擇都是運輸集散點分析的直接結果,它將影響公路網布局規劃和規模,同時也是重要度布局法的起點。
節點的確定,是公路網布局優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因為節點是要求路網必須連通的點,直接與區域公路建設的發展方向有關,并且關系到公路網規劃各層次的深淺。劃分粗,會脫離實際情況,影響規劃精度;劃分過細,會使研究工作過于繁雜,影響重點突出。一般就縣級公路規劃來說,以鄉鎮及與它們有同等地位的場所為節點較為適宜。這樣既突出了重點,保證了精度,也適應了行政區劃的統計范圍,避免了資料調查整理的困難。
遵循以上公路網基本布局思路,對平陸縣未來公路網提出的總體布局方案為“五橫九縱一環”,干線公路網總體規模約984.12 km。其中主骨架路網由“一橫兩縱”組成,主要包括高速公路、國道和省道構成,總規模約167.9 km,主干線路網由“四橫七縱一環”組成,主要包括縣道,總規模約433.9 km,鄉道總規模約382.3 km。
城鎮公路網是區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平陸縣的現狀路網的分析,發現平陸縣路網中存在路網結構不完善、發展不均衡、技術等級偏低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通過交通區位線分析、經濟區位線分析、布局層次分析、重要節點分析,提出了合理的路網布局方案,以期為今后類似城鎮公路網規劃提供借鑒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