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全強
摘要: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對我國居民養老事業形成巨大的沖擊,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的逐漸解體,如何應對我國目前面臨的“未富先老”的困境,有效解決居民的養老問題是我們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在分析了我國居民養老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基礎下,提出養老金融的概念,系統論證養老金融發展的必要性,并從提高財政稅收的扶持力度;放松監管,鼓勵金融創新;推進養老金與資本市場對接等幾個方面提出一些發展養老金融的建議,以完善我國養老體系及支持我國居民養老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金融;養老模式;養老體系
隨著“銀發浪潮”襲來,中國老年人口數量激增,老齡化程度正日益加深,“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面臨危機,養老問題日益凸顯。當前我國面臨著“未富先老”的挑戰困境,解決養老問題缺乏相應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實力。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障體系面臨社會化程度不高、運行效率偏低等問題,僅依靠政府提供的養老社會保險來解決我國居民的養老問題是遠遠不夠的。2013年9月13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逐步使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這釋放出了政府要打破“包辦”格局,讓社會資本在養老服務市場中“唱大戲”的強烈信號。在此背景下,探討如何發揮金融作用來幫助解決養老問題,減輕政府負擔,提升我國養老保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一、養老金融業發展現狀
養老金融是與養老有關的儲蓄投資機制,泛指居民終身理財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關的金融服務。我國目前的養老金融產業屬于新興階段,金融機構提供的養老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十分單一,主要集中在個人銀行儲蓄,銀行代發養老金,企業年金的運營管理以及商業養老保險等
。現有的養老金融服務和產品多以被動迎合當下需求為主,簡單、收益小、乏針對性需求,對居民養老支持力度小。由于受傳統觀念、風險偏好、流動性、安全性等多方面考慮的銀行儲蓄是老年人時下最偏愛的金融服務。企業年金制度作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之一,基金的提取受國家的宏觀調控和企業內部決策的影響,基金的投資運作受到監管部門的約束以及金融市場不完善限制,發展速度較慢。商業養老保險主要包括固定利率的傳統型養老保險和與保險公司投資收益相掛鉤的分紅型養老保險兩類,是目前市場化運作支持居民養老的重要手段。其他一些養老信托、養老基金、養老理財以及個人住房反向抵押的貸款等金融手段支持養老的發展受相關法律法規限制,以及相應的經驗技術的不足,加上養老資產追求安全穩健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面臨發展動力不足的困境。
居民在養老投資方面往往存在個人短視,不愿意以犧牲當前的消費為代價為以后做出事先安排,傳統的養老觀念又進一步惡化了人們的短視行為。居民對利率的高估和對通貨膨脹率的低估使其在退休后的理財主要集中在個人銀行儲蓄方面。現有的較為成熟的商業養老保險也面臨著政府對商業養老保險的定位認識不足,導致其在養老保險體系中存在缺位和越位。一方面,政府對商業保險缺乏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對于企業年金,國家并沒有硬性規定來支持,愿意繳納企業年金的企業依舊是少數,第二支柱年金所占比例過小,導致現在很少有養老保險公司能夠僅通過企業年金實現盈利。根據保監會發布的2013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業務表中的數據顯示,太平養老、平安養老、國壽養老、長江養老和泰康養老的企業年金繳費總額為589億人民幣,其中國壽以264億的企業年金排名第一,在受托資產方面,突破千億大關達至1020億。但在這其中,僅有泰康和平安繼續實現盈利,而國壽雖然企業年金繳費和受托管理資產發展迅猛,但規模的提升并沒有換來盈利。另一方面,政府對養老保險體系的第二第三支柱介入過多,實行國家經營,忽視私營機構或市場力量在養老保險體系中的作用,擠壓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空間,限制了商業養老保險業的發展。以致與三大層次協調發展的養老保險體系不相適應。
二、發展養老金融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口撫養比不斷上升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國家的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我國的人口平均壽命不斷提高,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老年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 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85億人,占人口總數的13.7%;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23億人,占9.1%。農村地區老齡化的速度更加驚人,農村老年人口的比重高達18.3%。國際上通常認為:當65歲的人口占總人口7%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占14%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占20%則是超級老齡化社會。根據有關預計2035年前后,中國的老年人口規模將比現在翻一番,中國將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與人口老齡化加劇相對應的是人口撫養比不斷上升。所謂老年人口撫養比是指某一國家或地區人口中老年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是用以衡量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造成后果的一個指標。圖1說明2003-2012我國的全國人口撫養比不斷攀升,到2012年已經達到了12.7%。老年人口撫養比的高企,意味著我國青壯年的負擔不斷加劇,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不斷增多,對我們如何保障好老年人的生活水準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二)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維系,養老模式迫切需要轉型
1.空巢老人增加,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巨大挑戰。我國經濟社會的呈現著典型的區域特征,二元化特征顯著。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于中西部地區,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小城鎮和農村地區,這也就造成人口的區域間的流動,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大量的老人留在家中,在農村地區大量的房屋空置,夜晚燈火闌珊的現象比比皆是。即使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城市地區空巢老人的比例也十分龐大。根據全國老齡委發布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金融服務研究》相關數據,2010年我國城市地區老年人空巢家庭(包含獨居老人)已達到49.7%,大中型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達到了驚人的56.1%。根據2013年2月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中國空巢老年人口數量2013年將突破1億人大關。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迅速增加,表明我國的現在的家庭模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大家庭模式正在向小型化、核心化的家庭模式轉變。家庭方式悄然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由于外出工作而導致的大量的青年由于工作的原因在外工作或定居,而很多老年人安土重遷觀念深厚,生活方式改變不易,形成的空巢老人。第二,由于經濟不斷發展,家庭的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很多家庭為改善居住條件或兒女結婚,購置第二套住房。第三,代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代溝越來多,追求自由、獨立的空間訴求越發強烈,由此形成空巢家庭。另外,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城市中獨生子女所占比例較以往大大增加,這更加劇了“空巢老人”的問題。空巢老人的增加對老年人的養老,形成巨大壓力。首先,空巢老人的增加對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形成巨大的沖擊,大量老人缺乏退休后物質條件的準備,由于家庭分居帶來的親情淡薄而引發的老年人得不到很好的贍養。其次,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將會面對“4-2-1”的家庭贍養負擔,其在經濟上要承擔的養老責任是“難以承受之重”。另外,現在一些獨生子女不僅沒有贍養老人的經濟能力,甚至會“啃老”,這使很多空巢老人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兒女的物質支持。在人口區域間流動的背景下及兒女撫養費用不斷上漲、就業競爭等社會經濟壓力下,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空巢老人退休后生活狀況已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
2.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下人格化隱性金融交易面臨危機。近年來我國的家庭模式正在發生悄然而迅速的變化,家庭模式由傳統的大家庭向核心化、分散型的小家庭模式轉變,這也體現在我國的老年人空巢家庭比列不斷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也接近五成,這意味依靠家庭養老,“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面臨危機。根據陳志武教授《金融的邏輯》一書中的觀點,在農業社會中,養子就是為了防老,子女就是人格化了的保險品、信貸品和養老投資品,這種隱性的人格化的人際間金融交易就是為了實現跨時間的價值交換,來應對未來的風險。
“養子防老”將子女當成自己規避風險的經濟工具,家庭之間代際責任維系依靠傳統價值、倫理、綱常觀念的強制約束,但隨著經濟發展,人的個性自由意識的覺醒,傳統家庭內部的利益交換的強制性正在逐步減弱,家庭內部的經濟交換功能正在逐步退化。“靠兒養老”不再是天經地義,子女對上一代的贍養責任缺少價值觀約束,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三)生命周期內合理配置財富,處理好個人財富收支的時間差異
根據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論,消費者作為的理性人為實現其自身效用在整個的生命周期的最大化,會根據自己一生的收入來安排自己的消費和儲蓄,從而在自己的中年時期積累一定的儲蓄資產,來保障自己退休生活。
由圖2,在經歷了財富自由拐點之后,人的財富會儲備會儲備起來保障自己的退休生活。在財富自由拐點后至退休前的財富儲備區,大量的資產以各類財富形式儲備起來,其中我國目前的養老金資產以房產、儲蓄及少部分國債的形式儲備,但是這些儲備資產的方式都不同程度遭遇各種威脅。房產作為一種財富的存在形式,最大的弊端就是資產固化,流動性差,難以快速變現,無法有效應對各種突發支出,另外,眾所周知我國各地的房地產市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泡沫,泡沫所造成的風險不僅僅是泡沫破裂后資產價格回調所造成的實際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高額的房價會使財富自由拐點右移,壓縮我們的財富儲備減少人力資本投入產出的剩余。儲蓄及國債面臨的一個共同的風險就是通貨膨脹風險,CPI指數長期高位運行,使得儲蓄和國債資產遭受侵蝕、紙幣購買力下降。根據石瑩,趙健在《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市場發展與商業銀行養老金業務策略》一文中的利用生命周期模型的測算我國當前的養金資產約為22.6萬億
,目前這些養老資產大多集中在房產、存款等領域,我國養老資產面對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何在保障安全穩健的前提下,盡可能實現高的回報率。大量的養老資產尋找保值增值的渠道,是養老金融產業發展一個重大契機。
(四)現有養老方式存在的問題
1.養老金的“三大支柱”建設不完善。根據世界銀行的建議,一個合理的養老金安排應該是由社會保障、企業保障、個人和家庭保障三大支柱相結合,我國目前的也已初步建立國家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儲蓄相互結合養老“三支柱”體系,但是這個養老體系存在很多問題,第一,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數額巨大,存在巨大的隱患。我國目前的養老金安排實行部分基金制社會統籌賬戶和個人賬戶相結合,但是基本養老保險起步較晚缺乏積累、養老金管理的缺陷和繳費機制不健全等眾多原因導致社會統籌基金大量虧空個人賬戶,大量的個人賬戶的資金被用來支付當期養老金的支出,以致個人賬戶長期空賬運轉,根據有關估計當前我國養老金個人賬戶空賬數額約有2.6萬億。養老金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造成十分不利影響,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公信力收到巨大影響,逃費現象增加。除了空帳問題,以外,偏窄投資渠道讓現有的養老金面臨貶值風險。按照現行政策規定,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只能存入銀行和購買國債,由于投資渠道偏窄,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形下,基金實際上處于貶值狀態。第二,企業年金作為養老金“第二大支柱”由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和企業內部決策相結合,大量的企業管理不規范,企業年金存在少提不提的狀況,另外企業年金最重要的實現資金的保值升值,但是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發展還十分滯后,企業年金投資渠道單一,難以有效實現資金的保值升值。第三,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在我國的發展還十分滯后,普及面十分有限,對我國的養老支持力度十分有限。
2.養老金平均工資替代率低,保障水平有限。盡管我國的養老金發放標準經過“九連漲”,從2005年的月人均700元到到2013年的月人均1900多元,上漲幅度達到1.7倍,但是保障水平不降反升,社會平均工資替代率不斷下降,由圖3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來從2002-2008年我國養老金平均工資替代率總體上呈不斷下降趨勢,到2011年我國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僅為42.9%。要想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世界銀行的給出的建議是養老金替代率不低于70%,國際勞工組織的建議不低于55%,很顯然我國當前的養老金替代遠遠低于國際通用指標,因此居民要想維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僅僅依靠養老保險金是遠遠不夠。此外國家的財政支持力度十分有限,根據我們從商丘市梁園區政府了解到的數據,目前養老金的發放中央財政配套每人55元/月,區財政每人5元/月,這就是說財政對養老支持力度僅為60元/月,這對于如今物價水平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
3.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與老齡化帶來的需求相比差距較大。商業養老保險作為個人儲蓄性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發展迅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在1984年開始建立,到2006年的規模保費為237億元,2010年壽險總保費規模達到968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0%,壽險類別的保費增長速度在過去六年位居前列。同時,商業養老保險具有很大發展空間。一方面,老齡人口快速增長帶來較大需求;另一方面,養老金平均工資替代率低,保障水平有限,“雙軌制”、“碎片化”問題突出,這些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提供了潛在市場。
然而,由于我國僅用30 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人口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農業社會人口再生產狀態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工業社會人口再生產狀態的轉變,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比,具有明顯的超前性,但當前商業養老保險對緩解由人口老齡化引發的“支付潮”問題效果較小,并沒有完全發揮其對公共養老保險的補充作用,與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狀況相適應的發展程度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03年我國個人年金的保費收入約為170億元,占壽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的比重為4.4%,2005年我國個人年金的保費收入為183億元,在所有年金保費收入中的占比為23%,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市場還處于較低發展水平。
三、對于發展養老金融的建議
(一)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加大財政稅收對私人部門的扶持
發展養老金融業,形成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是緩解我國當前養老壓力,提高養老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徑。養老金融作為一個帶有民生性質的新興領域,鼓勵和扶持該領域的發展,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政府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的同時必須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問題,在保障個人的基本生活之后,將更多的職責交給市場,政府不應該成為市場的競爭者,而是要發揮財政引導作用,用財政稅收手段引導私人部門發展養老產業。 在面對養老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對信用的要求都會偏高,追求安全穩健,因此金融機構發展養老金融會面臨市場開發乏力,前期運營成本高等一系列的問題,單純依靠市場化的運作不可避免會產生逆向選擇的問題,導致大量的金融機構退出這一領域。政府需要通過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引導鼓勵金融機構參與到養老金融領域,同時出臺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降低金融機構的進入成本,努力減少進入壁壘。此外,政策的出臺還能培育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相關的政策出臺,能夠有效促進行業的規范性、標準化,提升行業的整體發展能力,提升公眾對于養老金融業信心,這對于一個朝陽行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監管方式,嘗試混業經營,鼓勵金融創新
金融行業由于具有高杠桿率、高風險性、風險的關聯性、全局性等特點,歷來實行嚴格的監管。我國目前金融行業的基本的格局就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各個金融機構業務范圍嚴格限制,互不交叉。這種模式對于養老金融的發展有著十分不利影響。開展養老金融服務最早毫無疑問是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在養老保險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技術人才,但受制于整個行業資本實力,難以支撐養老金融的發展,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機構的主體,資本實力豐厚,風險管理能力強,如果商業銀行加入養老保險這一領域,將商業銀行的資本實力和保險公司的技術優勢和業務能力相結合必將帶來養老金融業的新突破。
推進個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是目前在發達國家較為風行的一種養老模式,個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是指擁有房產的老年人將自身擁有的房產抵押給金融機構,自己仍可終生使用房產,金融機構根據房屋的凈值支付相應的現金,當借款人死亡后,金融機構取得房屋的所有權的一種養老模式。這種養老模式在國外一般主要由保險公司開展,由政府推動保障實施。這個養老模式面對的首要問題房屋凈值的確定以及長期的風險管理,這就需要極強的精算力量支持和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和處置應對措施,從這方面來看我國單一的保險公司或者商業銀行都沒有充分的實力。只有放松對金融機構的監管,鼓勵混業經營優勢互補,才能為個人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建立打下基礎。
(三)著力改善金融市場環境,適時推進養老金與金融市場對接
我國當前金融市場存在著市場化程度低,監管方式滯后,行政干預過多,投機氣氛濃厚,市場結構市場機制不健全等眾多制約因素,這些都嚴重影響金融市場的完善發展,因此監管部門必須著力改善金融市場環境,尋求監管的最佳模式,發揮好金融市場配置資源作用,打造一個健康完善的金融市場。這是構建一個完善養老金融產業的必由之路。只有在一個健康的金融市場推進養老金入市,才能實現養老金保值增值。根據2012年《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的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我國養老金的結余金額1.92萬億人民幣,但是養老金的投資對象僅局限在銀行存款和國債等領域,雖然這一投資方向能夠有效的規避養老資金的投資風險,但是銀行存款一年期的利率遠低于同期的通貨膨脹水平,養老金實際價值不斷受到侵蝕,國債的保值增值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加快養老金與資本市場的對接,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是當前的迫切任務,為了規避資本市場的風險,對養老資金的投資風險資產進行嚴格限制,加強監管。在運營方面,成立一個專門的養老金投資運營機構,通過專業投資管理人的不同時期的資產投資組合來規避風險。
參考文獻:
[1][美]茲維·博迪,羅伯特·C.莫頓.金融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2][美]加里·S.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3]勞倫斯·湯姆森.老而彌智-養老保險經濟學[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
[4]陳志武.金融的邏輯[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11.
[5]龍志河,周浩明.中國城鎮居民預防性儲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0(11).
[6]魏加寧.養老保險與金融市場[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7]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8]徐志峰,溫劍波.保險業參與城鎮化發展的思考[J].保險研究,2013(6).
[9]劉晨.淺議商業保險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補充作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2(3).
[10]余利民.確立和發揮商業保險在養老保障體系的支柱作用探析[J].區域金融研究,2009(12).
[11]石瑩,趙建.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市場發展與商業銀行養老金業務策略[J].理論學刊,2012(6).
[12]陳藝.中國養老金融業發展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4).
[13]李涌平.樹立金融投資養老的社會風俗[J].人口與經濟,2000(5).
[14]賀強.建立中國養老金融體系勢在必行[J].國際融資,2011(4).
[15]殷興山.養老金融視角下的政府職責[J].中國金融,2012(24).
[16]楊燕綏,胡乃軍,劉 懿.養老資產與養老金融[J].金融市場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