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利亞 宋宇 劉棟
摘要:商貿流通業是實現城鄉統籌的先導性行業,其主要目標就是要充分調動城市和鄉村的優勢,加強城鄉商貿之間的整合和對接,建立城鄉互通的流動機制和制度。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背景下,城鄉商貿流通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問題的研究學術界可謂是百家爭鳴,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并重,本文主要對近些年來國內學者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以期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統籌城鄉;流通模式;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
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揭示了發展中國家并存著“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體系和城市現代工業體系”兩種不同的經濟體系,這種二元結構體系在中國尤為突出。城鄉長期的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我國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極不平衡,城市商貿業擁有完善的網點建設,嚴謹的組織結構,成熟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超前的消費觀念,而農村商貿業在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相對落后的農村商貿流通業嚴重阻礙了農村市場化的進程,使得城鄉商品和服務難以流通,消費觀念難以對接,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較低,這些問題成為阻礙城鄉統籌發展的瓶頸。黨的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建設城鄉融合市場,加強城鄉要素市場流通,是推動我國農村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必然要求。在政策與形勢的雙重推動下,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成為當前國內學術界的研究熱點,而統籌城鄉商貿流通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也越來越引起學術界的深刻研究。本文主要對近些年來國內學者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并得出結論。
一、關于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必要性的研究
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是城鄉市場一體化的重要措施,把城鄉商貿統籌作為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對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主張建立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導致了城鄉之間商貿流通體系的不對接,制約了城鄉之間商品的流動和勞動力、技術、資本、資源等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城鄉流通體系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生產和消費、工業與農業的橋梁和紐帶,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證。任保平(2011)提出研究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對接,建立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在城鄉市場對接和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條件下,對提高全社會總需求和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意義;農村流通體系作為連接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其他相關產業部門、連接生產和消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其發達程度決定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能力、規模和效率。沒有相匹配的農村流通體系,農業產業化的“鏈條”將會斷裂。因此,建立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方面。
(二)主張統籌城鄉商貿流通是破解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
張智(2009)提出城鄉商貿統籌是破解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對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城鄉商貿統籌中,商貿流通的重點應該向二元經濟結構中滯后的一元農村偏移,即農村的商貿流通業。他提出要加快城鄉商貿流通網絡體系建設、統籌城鄉商貿規劃,逐步實現城鄉商貿布局一體化、提高農村商貿流通業經營管理水平、積極推進農村物流配送業的發展。政府推行的農村城鎮化政策有利于農村商貿流通業的改善,從而促進城鄉商貿統籌中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二、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戰略選擇的研究
在研究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諸多文獻中,更多的是關于構建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實踐經驗和戰略選擇方面的研究。從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視角看,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路徑選擇都在于走城鄉商貿一體化發展道路。
(一)主張從流通主體的培育的角度來完善城鄉商貿流通體系
張如意 (2011)根據不同農村商貿流通組織的特點,結合我國“小農業,大流通”的狀況,提出了在農產品流通、農資流通和農村日用品流通中,分別建立以大型農資企業為核心,以連鎖超市為核心和以農業合作社為核心的三種多元化流通主體,共同促進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提高農村商貿流通的效率。劉東明 (2001)認為農村商品流通的真正主體是農民,隨看市場經濟的發展,現有商業流通組織服務意識落后,制約著農村商品流通的發展和市場的開拓,政府應創造必要的條件培育和發展農村商品流通組織,向農村市場提供更多的資料、信息、科技服務等,完善農村市場的商貿流通,克服流通主體缺位速成的弊端,完善市場功能,培育專業市場,加強專業市場組織建設,實現網絡化拓展。從而完善農村商貿流通體系。
(二)主張構建農村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體系來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
易開剛(2006)提出構建我國農村現代化商貿流通體系是發展我國農村商貿業的戰略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徑之一。他在分析我國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村現代商業網點體系、農村現代物流體系和農村電子商務體系等農村現代商貿流通業發展體系的構建思路,以期為繁榮我國農村商貿,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焦偉偉(2007)提出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縮小城鄉區域在商品經濟上的差距,成為我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通過分析河北省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發展現狀,如農村市場消費水平偏低、新型農村流通業態發展滯后、現代流通方式發展緩慢;農村商品流通的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提出了提高農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增強其消費信心;結合當地實際,發展新型流通業態;選擇適合本地發展的流通業態;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貨暢其流等建設河北省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發展對策。
(三)主張從城鄉雙向流通體系角度建立城鄉商貿一體化
易開剛(2005)在研究我國農村現代流通體系的構建時,認為從我國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視角看,我國農村商貿流通體系的路徑選擇在于走城鄉商貿一體化發展道路,即由商貿業相對發達的城市站在城鄉商貿業一體化的高度制定業態選擇、布局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各項發展戰略,把城市中存在的商業業態、流通手段和消費方式漸次推廣至農村市場。
三、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研究
關于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措施,促進區域性商貿流通體系建立,以及發展城鄉商貿流通體系都在于發展現代物流業。我國商貿流通體系應實現一體化,而一體化之一,即突破農產品產供銷的部門化體制,應實現農商一體化。
(一)主張通過完善物流體系來實現城鄉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
黃福華 (2004)認為要推進商貿流通現代化進程的物流跨越式、物流社會化、物流一體化、物流集成化和物流專業化發展,構建物流技術現代化、物流服務網絡化、物流市場全球化、物流產業規模化的目標體系,對于建設城鄉商貿流通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宋宇 (2011) 認為推進城鄉雙向流動的商貿流通體系建設,主要在于物流體系的健全,關鍵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同時需要提高農村物流的現代化水平,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以物流企業的市場整合帶動雙向物流體系建設,建立適應城鄉雙向物流發展的政府管理體制,實現農村物流與城市物流的有機結合,加快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物流大格局。敖詩文 (2003)認為現代商貿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對于加快我國經濟城鄉流通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只有以物流配送為核心的現代物流體系才能實現低成本和快速化經營,提高效率和核心競爭力,通過聚集效應形成產業群,實現從生產型向服務型的戰略性轉變。丁俊發(2007)提出中國的流通體系經歷了機構流通體系、產品流通體系、管理流通體系、水準流通體系的演變過程。構建現代流通體系必須明確“現代”和“體系”的含義,確定四種目標,即提高流通貢獻率、降低流通成本、完善流通體制和形成大流通格局。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流通產業的差距是明顯的,也說明流通產業可以創造巨大的生產力。今后5-10年,中國流通業面臨著六大挑戰與任務,即推進新的流通方式;形成大的流通格局;解決農村雙向流通體系;與國際接軌;提高城市流通效率和提升流通業的整體水平。現代商貿物流面臨的六大挑戰與任務是:推進流通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現代化;構建現代商貿物流的總體布局;構建農村雙向物流體系;構建易腐食品的冷鏈物流體系;構建應急物流體系;降低物流費用。
(二) 主張建立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的策略來發展城鄉商貿流通業
柳春巖(2007)分析了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類型和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現狀,提出新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及基于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現代農產品供應鏈的建立策略。一是以提高農產品流通和競爭效率為政策側重點。二是以市場為中心,以改善環境為側重點。三是引進新型業態,繁榮農村商貿。四是發展龍頭企業,形成規模效應。魏婕(2011)探討了西部地區城鄉商貿流通格局的特殊性,分析了西部地區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模式選擇,其中基于供應鏈視角的供應鏈網絡連接模式強調通過現代流通中的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構筑城鄉間商流、物流及市場的雙向流通系統。
四、結論與啟示
對于我國城鄉商貿流通研究這一問題,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探討,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真正從城鄉統籌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的文獻相對比較匱乏,并且尚未形成比較系統的理論及模式。隨著我國統籌城鄉實踐力度的不斷加大、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強、思想觀念的不斷重視,在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這一問題上亟需有一批不拘一格、觀念新穎、切實可行的研究成果的出現,以此作為我國統籌城鄉的理論依據,并在探索中不斷總結經驗,及時修正理論研究成果,使得我國的統籌城鄉商貿流通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關于城鄉商貿流通這一問題的研究,必須從統籌城鄉的視角出發,今后的研究重點應該集中于:
1.研究視角的完善。在過去的城鄉商貿流通研究中,很多學者一是從商流、物流、價值流、信息流等方面設計城鄉商貿流通模式及體系;二是從空間布局、流通網絡建設到組織形態、管理體系建設;三是對統籌城鄉中不同利益主體的研究。這些方面目前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但是針對不同地區類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研究的文獻較少。因此,今后在研
究這一問題上需要打破“一把抓”、“一鍋端”的思維模式,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省份的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大策略一致,小策略差異執行的方式,分類分區域研究,以便找出適合不同類型區域的城鄉商貿流通體系。
2.研究工具的多樣化。統籌城鄉商貿流通這一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如果只是局限于經濟分析領域,未免太過于險隘,甚至會產生相當多無法解釋的現象。因此對于我國城鄉商貿流通問題的研究需要學者開闊視野,運用經濟、政治、社會學等學科領域的工具進行研究,不拘一格多管齊下,以此來探索出適合我國城鄉商貿流通的新的更加靈活的路子。
參考文獻:
[1]任保平.建立城鄉雙向流動商貿流通體系的必要性及戰略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0).
[2]張智.論城鄉統籌中商貿流通[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09(1).
[3]張如意.城鄉雙向商貿流通體系建設對策思考[J].經濟縱橫,2011(3).
[4]劉東明.流通主體缺位造成農村商品流通力低下[J].商業研究,2001(9).
[5]易開剛.我國農村現代化商貿流通體系的構建[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12).
[6]焦偉偉、張麗、丁森林.河北省農村商貿流通體系實證研究[J].中國市場,2007(10).
[7]易開剛.我國農村現代流通網絡的戰略舉措與路徑選擇[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5(6).
[8]黃福華.推進區域性商貿流通現代化進程的物流戰略[J].中國軟科學,2004(3).
[9]宋宇.城鄉雙向流動的物流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3.
[10]敖詩文.試論現代商貿物流配送體系之建設[J].現代財經,2003(3).
[11]柳春巖.基于農村商貿流通業的農產品供應鏈——商貿流通業城鄉協調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市場,2007(12).
[12]魏婕 任保平.西部地區城鄉商貿流通一體化的模式選擇及實現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11(5).
[13]任保平 任宗哲.統籌城鄉視角下城鄉雙向流通的路徑研究[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