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祥
摘要: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其主要標志就是實行文化資本運作。民間資本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其進入文化產業將為其注入更大活力。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還存在著投資經驗積累不足、金融產品多元化不足、產權交易體系不完善、國有文化企業資產尚未產生應有經濟效益等不利因素,化解的路徑是通過制度設計保障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本平等而自由地參與文化產業投融資、扶持大型文化企業通過滬深交易所主板市場上市、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運用企業債券和商業票據等融資工具等。
關鍵詞:文化產業;社會資本;融合趨勢;發展路徑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強調要“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這充分表明中央對文化產業發展趨勢和特點的準確把握和科學研判,有力體現了中央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的信心和決心。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伴隨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快捷且成效顯著,2013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1萬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3.77%,增加值增長15%以上[1],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增強。與之相適應,作為文化產業蓄水池和助推器的投融資領域自然成為備受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文化板塊列為十五項改革之一,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市場建設,文化產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 [2],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日趨深入,文化產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其主要標志就是實行文化資本運作,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更大活力。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漸趨完善,為文化企業融資提供了重要平臺。2009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推出了創業板,成為中小文化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直接融資渠道。縱觀2013年全年,許多文化企業通過資本市場開展私募股權投融資活動,一些優勢企業選擇上市進行更大范圍的融資。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2013年文化產業私募股權投融資事件143起,投融資總額120.92億元,分別比2011年和2012年增加27億元和64.29億元[3],成為近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市場化調整,特別是華誼兄弟公司加大影視業投資力度,王健林、馬云和陳天橋等非文化大佬介入文化資本市場,強化了文化產業與資本市場的疊加效應。被譽為“第四航母”的文化產業,近日又迎來政策上的支持。2月15日,《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公布,提出要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公司上市將加速[4],其中,中國出版集團、中國科技出版集團、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等三大集團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上市[5]。在一系列政策信號的支撐下,文化教育傳媒板塊昨日逆市上漲,華策影視、百視通、天威視訊和皖新傳媒領漲整個傳媒板塊。曾經在資本市場上掀起幾次高潮的文化傳媒板塊,是否借此《規劃綱要》風云再起,還只是曇花一現?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史坦國際董事長蘇綱憲表示,文化傳媒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孕育和培養,走資本市場的路徑已經非常清晰,加上政策上對文化產業的認可,文化傳媒概念在資本市場上被投資者認可[6],因此,文化傳媒概念股在未來仍有上升空間。根據新聞出版總署的統計,目前一共有49家出版企業上市,其中涉及報業、出版、期刊、印刷、數字產業等等各個方面,已上市的出版企業已經涵蓋了現有的所有出版企業的經營項目[7]。總體上看,目前的40多家上市企業總體表現比較好。而記者通過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在整個A股中,包括傳播與文化產業類上市公司總共有30家,其最新市值合計為1957億元[8],相比其他行業,我國的文化產業板塊類上市公司數量較少,規模不大。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文化產業類企業開始步入上市的大潮中。僅2011年就有長江出版集團、鳳凰傳媒、浙報傳媒、中原出版傳媒等4家出版傳媒企業成功上市。而上市后的文化產業類公司也在資本市場上掘到了企業發展的一桶金。其中,鳳凰傳媒發行5.09億股,融資44.79億元,超募17.17億元,扣除中介費用等發行費用,實際融資43.18億元[9]。而像榮寶齋、中華、商務這樣的百年老店,大百科、人民文學、人民美術這樣在中國有重要影響的企業也在會上被提到。從政策層面上可以看出,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的文化傳媒行業將有更多的公司走上資本上資本市場的舞臺。另外,據媒體報道,中國最大的民營電視劇制作公司——海潤影視將赴香港IPO,計劃募集資金1-1.5億美元[10]。而中國南航集團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半島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知音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掌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出版傳媒企業已經遞交了上市申請,有望于近期實現上市目標。還有媒體報道稱,慈文影視、小馬奔騰、金英馬等影視企業也都在為上市積極努力。整體來看,隨著過去兩年大量資本的涌入,影視產業正試圖在資本市場再躍“龍門”。
事實上,隨著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文化體制改革也在逐步提速。從《規劃綱要》中也可以看出,文化產業正在迎來黃金發展期,而對于文化產業與資本的結合,在《規劃綱要》中也有了明確的說法。對此,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也表示,民間資本具有較強的靈活性,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將促進文化集團上市步伐,有利于文化產業未來發展。 不過,也有業內專家對于民間資本與文化產業之間的真正的結合還是抱有顧慮的,他們表示,讓民間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進行投資,政策上給了陽光的支持,但是真正能否實現,還需要各方在具體操作上要更加的透明。文化產業允許民間資本進入,政策是明晰的,但是民間資本能夠真正進入的機會到底有多大,還難以預測,要想讓民間資本真正能進入這個領域,首先要形成一定的量化機制,招標要透明[11]。
我國文化產業大力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局面,國外產品所具備的娛樂性、觀賞性、知識性的特點,加上其生產制作成本低廉,這些優勢對我國文化產品造成了較大沖擊,因此,上市融資后著力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創新能力,加大生產能力和文化經營企業管理人才的培養都是較為緊要的問題。在投融資環境利好的大形勢下,預計2014年文化產業投融資將迎來一個小高峰,投融資活力預計將會被放大,創新企業和創新模式的文化資本市場角逐更加頻繁,天使投資、早期VC和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間的競爭將愈加激烈。也就是說,在科技發展的強力驅動下,傳統文化產業形態如廣電、演藝、新聞出版、娛樂業在繼續面臨轉型危機的同時,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活動將持續升溫。新三板、創業板、中小板和主板逐漸形成我國資本市場的多層級互補結構,文化企業直接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各板間聯動作用值得期待。與此同時,國內文化企業登陸海外資本市場的熱度將繼續升溫。另外,2014年文化產業銀行信貸、債券融資、保險和信托領域行情也比較樂觀,據預測全國文化產業中長期貸款余額有望接近2000億元[12],債券融資在經過2013年試點工作范圍擴大后可實現平穩增長,“新三板”掛牌公司將引入發行中小企業私募債券[13]。在藝術品保險領域和文化產業信托方面,一些社會資本采取靈活舉措主動與中小文化企業對接,在影視和藝術品經營上實現融資和價值投資,文化資本市場已經呈現出勃發興旺的態勢。
在文化產業發達的西方國家,文化資本融合早已成為支撐其文化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要素配置和產品開發銷售的重要手段。堪稱當前世界文化產業第一強國的美國,其實其國內文化企業中不乏外資元素,比如日本的索尼公司先后收購了美國的哥倫比亞、米高梅、百代音樂等影音巨頭,而美國人對于這些外來資本并沒有驚呼“狼來了”。美國人的自信不無道理,哥倫比亞影業和唱片公司發展至今,除了名字上有所變化,不管是影音產品生產制作的全部過程,還是產品的內容,都與其他美國影音公司并無太大差異。而索尼之于自己被收購的美國文化企業來說,最主要的意義是這些影音公司的“銀行”,除了給這些公司提供投資新產品必需的資金以外,索尼很少也很難干預到這些公司的具體制作環節。其實也很容易理解,索尼投資哥倫比亞等企業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而在美國這個成熟的文化產業體系中,哥倫比亞等企業已經形成了適宜于這個體系的生產運作模式,因此,作為資本方,明智的選擇就是干資本該干的事情,而對于美國人來說,有人繼續投資生產文化大餐,互利共贏,何樂而不為呢?
長期以來,對于社會資本和國外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許多人都抱著“狼入羊圈”的看法,因此,一旦出現國外資本入股哪家文化企業,立刻就有媒體悲觀地驚呼“狼來了”。然而,作為一個市場相對成熟的文化大國而言,對于社會資本和國外資本進入文化企業持有這種心態是否正常呢?中國加入世貿已有十多年,國內文化市場獲得了飛速發展。外資進入中國文化產業的步伐不斷加快,其進入方式也日益多樣化,如參股、合資、項目合作、投資影院和劇場等硬件設施等,外商多路出擊,布局中國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以影視業為例,正是由于社會資本和外資的進入,才發展的風生水起。“由中影、華夏兩家國字號專營引進電影的政策,短期內不可能發生變化。但是外資通過控股和合資形式,參與正在飛速擴張的民營影視集團的方式,可以迂回確立自己在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市場上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擴大自己制作的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份額。這才是促成這樁收購案最關鍵的根源,”[14]業內人士分析說。而新聞集團入股博納,并非是影視產業中外資入股的首例。據前瞻網記者了解,早在2005年,Tom集團就曾收購過華誼兄弟35%的股權,而Tom的加入,也為華誼兄弟發行上市提供了很大的助力[15]。更早之前,華誼兄弟曾與哥倫比亞公司有過一系列的合作。這些成功的經驗歷歷在目,今年華誼兄弟與美國傳奇影業合資成立新公司也就不足為怪。然而,為何參股合資等多出現在影視領域?進入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種種跡象說明中國電影行業已經基本培養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比較成熟的運作體系。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分析認為,相比獨立運作或者組建合資公司等方式,直接入股已經上市或者有能力上市的國內大型影視企業,可以讓外資集團更有效率地進入中國電影市場,并且避免風險。而且博納影業無論在院線還是發行上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吸引新聞集團的重要因素[16]。
文化企業對于引進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是一種什么態度?總體來看,經過前幾年的磨合,國內文化企業已經從對于外資入股“迫不及待”到更為成熟。比如華誼兄弟在經歷了當年和哥倫比亞的爭端之后,近年來對于外資的挑選和合作談判也更加理性。今年以來,在實業與資本層面,金融機構對于文化企業的全面支持、中央財政對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范圍擴大后的落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對于企業發展的推動、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受益扶持政策期限的延長,以及人民網等文化企業的持續上市,均體現了完善文化繁榮發展政策保障機制正在逐步發揮作用。 但我們也應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還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我國文化產業投資經驗積累不足,投資過快過熱的趨勢在某些領域內表現得較為明顯,而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等資本模
式和產業發展模式仍在改革和完善中,資金供給和文化產品生產則相對不足;二是文化金融產品多元化不足,難以滿足文化產業的融資需求;三是文化產業中產權交易體系、無形資產評估體系還不完善,導致文化資源和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對接困難;四是國有文化企業資產有相當一部分未能產生經濟效益和產業價值,且國有文化資產在管理、流轉、出讓、交易等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和體系;五是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的體制障礙仍然阻礙著文化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的方向;六是版權交易市場、藝術品交易市場等要素市場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產生對產業發展的真正推動力。
解決上述問題,要求我們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健全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扶持文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要以激發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創新力為核心點,引導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本面向文化產業探索創新模式,并通過制度設計保障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本平等、公平、自由地參與文化產業投融資。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參與資本市場運營,對于成熟的大型文化企業應扶持其通過滬深交易所主板市場上市融資或再融資,不斷增強企業創新活力。對于中小文化企業,要積極引導和支持其運用企業債券、商業票據以及中小企業集合債等融資工具,完成資金的有效融通。要鼓勵各級政府設立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和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引導各類資本依法參與文化企業運營,切實發揮資本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器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曉明等.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第28頁.
[2]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N].北京:人民日報.2014-3-15.
[3][12][13]劉德良.2014年文化產業投融資將迎來小高峰[N].北京:中國文化報.2014-1-28.
[4][5]新華社.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N].北京:人民日報.2014-2-15.
[6][7][8][9][10][11]夏芳.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N].北京:證券日報.2014-2-17.
[12]秋原.新聞集團為何收購博納股權[N].廣州:新京報.201-5-17.
[13][14][15] 楊浩鵬.外商入股中國文化企業[N].北京:中國文化報.20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