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輝 李清華
摘要:鄧小平金融思想是鄧小平理論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應成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發展金融市場”、“積極利用外資”等等。鄧小平金融思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踐行鄧小平金融思想,要堅定不移地推進金融改革;要特別重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要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堅持自主漸進安全共贏的開放方針,加快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切實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鄧小平;金融;思想;研究
一、鄧小平金融思想的主要內容
鄧小平同志的金融思想不是一般的貨幣金融學說,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國民經濟宏觀戰略的高度來論述的。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一些重要論述和觀點:
(一)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1991年春天鄧小平在視察上海時,高度評價浦東新區在開發中實施“金融先行”的做法,提出了“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活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1]的重要論斷。這一論斷精辟說明了金融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金融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闡明了金融與經濟的本質聯系,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為加速金融體制改革,推進金融事業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正確的行動指南。
金融業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現代經濟正逐步轉變為金融經濟。金融的信用創造功能直接影響到社會的貨幣供應量,影響到幣值的穩定,同時還影響著社會各種資源的分布、配置和利用,影響到社會再生產過程,影響到投資、價格、就業,甚至影響到每家每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經濟活動如果離開了金融,根本無法運轉。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完善,金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金融已經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金融體系是市場經濟的動脈,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主要渠道。所以,金融搞活了,一著棋活,全盤皆活。
(二)金融應成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要把銀行辦成真正的銀行。1979年10月,在中央召開的省、市、自治區第一書記座談會上,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指出:銀行應該抓經濟,現在僅僅是記賬、當會計,沒有真正起到銀行的作用。1986年12月19日,鄧小平同志在聽取幾位中央負責同志匯報當前經濟情況和明年改革設想時,明確指出:“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要把銀行作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這就是鄧小平同志著名的“金融杠桿論”。
科學技術進步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決定性因素,而金融業在支持技術革新,促進科技進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發達國家的經驗已經表明,市場經濟越是成熟,國民經濟的貨幣化、信用化就越是發達,銀行作為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杠桿的作用就越是明顯。鄧小平同志的“金融杠桿論”,確立了現代經濟發展中金融先導的價值觀,金融業成為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助推器和促進技術進步,推進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并為我國銀行和金融業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在鄧小平同志關于金融應成為發展經濟、革新技術的杠桿和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的思想指引下,我國開始了銀行和整個金融業的改革,經過近30年的改革發展,我國金融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三)發展金融市場,穩步推進資本市場。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上海和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相繼于1990 年12 月和1991 年6 月成立。然而在金融改革過程中,能不能學習、借鑒經濟發達國家的經驗,發展中國的證券、股票市場上,存在“姓資”、“姓社”的爭論。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在視察南方時,肯定了證券、股票市場的試驗,主張要堅決地試。他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3。”鄧小平同志的這次講話,徹底解決了姓“社”、姓“資”問題的爭論,決定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命運。此后,我國的資本市場,尤其是作為核心的證券市場,從無到有,快迅發展,在國民經濟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顯著。
(四)積極利用外資,切實防范金融風險。鄧小平同志既主張對內搞活,又堅持對外開放。他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歷史上落后,就是因為閉關自守。所以,經驗已經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在吸引外資工作方面,他認為“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回來辦工廠。吸收外資可以采取補償貿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營,先選擇資金周轉快的行業做起”。4他主張利用外資膽子要大一些,他說:“十年時間,有一兩個地方,借百把億美元,只要講效益,有什么危險?兩百億也沒有什么了不起!”5另一方面,鄧小平同志又提出借外債要適度,要注意防范金融風險,堅持利用外債與防范債務風險的辯證統一。他指出:“對借外債要作具體分析。有些國家借了很多外債,不能說都是失敗的。他們由經濟落后國家很快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們要借鑒兩條,一是學習他們勇于借外債的精神,二是借外債要適度,不要借得太多。借外債不可怕,但主要要用于發展生產,如果用于解決財政赤字,那就不好。”6。按照鄧小平同志充分和善于利用外資,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部署,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吸收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不僅滿足了經濟建設對資金的需求,還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增加了外匯儲備,在培養人才、擴大就業、學習國外先進的管理和經驗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二、踐行鄧小平金融思想,推進金融改革發展
鄧小平金融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豐富的經濟和金融工作經驗是鄧小平金融思想產生的實踐基礎。鄧小平金融思想,既是我們發展現代金融事業的堅實理論基礎,又是推進金融業健康發展的行動指南。在鄧小平金融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金融事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不斷發展壯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建立起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金融業保持穩定健康快速發展,成功應對了亞洲金融風暴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在支持經濟發展、體制改革和社會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款規模分別為107.06萬億元和104.38萬億元,證券交易市場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證券交易市場;外匯儲備從1950年1.57億美元增加到3.8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金融業發揮了核心作用,功不可沒。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鄧小平金融思想,用鄧小平金融思想指導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新的偉大實踐,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堅持不移地推進金融改革。深入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改革導向,堅定不移地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與對外開放,進一步明確政府作用的領域和邊界,做到該放的堅決放開、該管的切實管好。完善審批等準入制度,取消各種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微觀金融活動的干預,激發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的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一是要繼續深化金融機構改革;二是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三是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隨著我國經濟金融對外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資本管制的有效性下降,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已凝聚了一定共識。要抓住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有利時間窗口,在統籌國內需求與國際形勢的基礎上,依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順應市場、減少扭曲、積極探索、留有余地”的總體原則,進一步放寬跨境資本流動限制,健全資本流出流入均衡管理體制,完善對外債權債務管理,穩妥有序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二)要特別重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通過保持自身的穩定和高效運轉,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穩定。金融活動廣泛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而且與每個社會成員密切相關。金融的正常、安全、高效運行,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關鍵。金融業是高風險行業,金融風險突發性強、波及面廣、危害性大。因此,一定要把防范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生命線,提高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水平,加強金融監管和調控能力建設,有效防范經濟與金融風險相互作用,金融與財政風險相互傳遞,外部風險向境內轉移。堅持用發展改革的辦法解決長期性結構性問題,積極穩妥化解風險隱患,防止局部風險轉化為全局性、系統性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發生過兩次大的金融危機,一次是1997年發生的亞州金融風暴,一次是2008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由于黨中央、國務院分析判斷正確,決策科學果斷,人民銀行及相關部門措施得力有效,成功應對和化解了兩次危機。兩次金融危機給我們重要的警示,就是要高度重視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運行。如果在防范金融風險上認識不足,措施不力,處理不當,金融風險就會引發、演變成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威脅到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國際金融危機也警示我們,金融創新要適時適度不盲從。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既要緊緊把握國際金融發展的動向,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又要以我國金融發展穩定為立足點,不盲從、不跟風、不迷信,要堅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實體經濟部門的需要而推進。
(三)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調整。金融發展的根基是實體經濟,離開了實體經濟,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始終堅持圍繞經濟建設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實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中國金融不斷進行改革調整,比如金融制度的改革調整,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調整,金融機構及其職能的改革調整,金融市場和金融產品的改革創新等,協調了金融改革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關系,推進了實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是“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金融改革發展必須把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中心任務,去謀劃、去推動。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從多方面采取措施,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有效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要根據經濟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求,適時調整金融政策、調整金融市場走向、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引導投資向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等領域傾斜,使金融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
(四)堅持自主漸進安全共贏的開放方針,加快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我國金融業提高服務水平、增強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重要進展,金融國際化步伐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取得歷史性突破,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正在逐步提高。按照“一國兩制”原則,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后,實現了在一個主權國家的不同社會經濟制度區域內人民幣、港幣、澳元的同時流通,保持和發展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也成為人民幣走出去的重要平臺。2012年8月,中國大陸和臺灣兩岸貨幣當局簽署了《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備忘錄》,開啟了兩岸金融合作新階段。
在新形勢下,要堅定不移進一步推進金融對外開放,但必須堅持“以我為主、循序漸進、安全可控、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方針,全方位、多層次、靈活務實地開展對外金融合作,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業務,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統籌金融業“引進來”和“走出去”。要把握好對外開放的時機、力度和節奏,使金融對外開放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市場發育程度和金融監管能力相適應,在保持經濟和金融穩定中推進開放深入發展。
(五)切實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金融宏觀調控實現了從直接調控到間接調控的轉變。調控方式、手段日益成熟和完善,調控的重點、方向力度把握得當,調控的成效不斷提高,可以說我國金融宏觀調控體系日臻成熟。在新的形勢下,要認真總結經驗,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不斷增強宏觀調控的科學性、預見性和有效性。要繼續完善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創新豐富貨幣政策工具,處理好促進經濟增長、保持物價穩定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關系,合理調控貨幣信貸總量,保持合理的社會融資規模。遵循市場規律,完善市場化的間接調控機制,逐步增強利率、匯率等價格杠桿的作用。加快培育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增強風險定價能力,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六)加快金融市場體系建設,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要加快建設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著力完善股票市場,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繼續發展貨幣、外匯和黃金市場,積極培育保險市場,推動發展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等。積極推動金融市場協調發展,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著力推動金融產品創新,不斷豐富產品種類,優化產品結構。加強市場制度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市場運行機制。促進資金在各市場之間有序流動,提高市場聯動性和效率。逐步形成層次合理、功能互補的金融市場體系,充分發揮金融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367頁.
[2]《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93頁.
[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373頁.
[4]《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研究室編,471頁.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65頁.
[6]《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