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時間11月13日凌晨4點30分,巴黎北郊圣但尼地區一間公寓,突然被大批軍警包圍,此后便不斷傳出槍聲、爆炸聲,在此后長達七個多小時時間里,更多援兵陸續趕到,法國內政部長親臨一線,大批記者也把“長槍短炮”密布現場四周,擺出“現場反恐直播”的陣仗,附近街區的交通、工作和生活秩序也不得不暫時中斷。
之所以如此興師動眾,是因為大家相信在這里圍住了巴黎恐怖襲擊案的“大魚”——著名的比利時籍北非裔恐怖分子阿巴烏德。
持續7小時的戰斗已被官方確認“告一段落”,官方發言人確認恐怖分子死亡兩人(其中包括1名自爆的女性人彈),另有7人被捕(3人在屋內,兩人躲在瓦礫間,另兩人躲進熟人家里)。警方的損失則是5名警察受傷,1只警犬“以身殉職”。
自“11·13”后法國政府高調對IS“宣戰”,就開始不遺余力地“追兇”。重點就是“黑手”阿巴烏德,和唯一確認參加“11·13”一線襲擊卻在逃的恐怖分子阿不都拉木。顯然,在目前憤怒、悲痛、混亂的氛圍里,取得“反恐階段性成果”有安撫人心的作用,此次花費7小時興師動眾去圍攻一個小胡同,其心情可以理解,做法也是可取的。從法國官方目前的表態看,兩條“大魚”暫時仍未落網,繼續追捕自是題中之義。但除了“追兇”,其實還有很多同樣、甚至更重要的事不能忽視。
實際上,阿巴烏德只是歐洲籍IS恐怖分子中最出名的,但絕非最有能量的(恐怖分子出名通常也意味著活動能力大減),在他背后還有眾多恐怖大頭目。而更重要的,在他們之間,有著傳播恐怖思想和信息、運送恐怖襲擊所需物資的點、線和面。相較于阿巴烏德和阿不都拉木,后者才是最麻煩的。只有切斷那些滲透到城市、社區和平民身邊的恐怖點、線、面,才能從根本上癱瘓恐怖網絡,恢復日常生活。否則打死一個阿巴烏德,第二個阿巴烏德隨時會冒出來。
此次爆發槍戰的圣但尼正是“11·13”系列恐怖案第一槍——法蘭西體育場門外連環爆炸的發生地。當年這里就因阿拉伯裔移民及移民后裔聚居,與當地其他族裔矛盾重重、治安問題突出而臭名昭著。薩科齊當內政部長、法國總統后曾誓言“根除”。“11·13”事件發生后薩科齊公開對奧朗德現政府發難,指責社會黨政府“耽誤了我們寶貴的10年時間”。言下之意,如果他還在位,如果他的“療法”持續,就不會有今天的結果。
這當然并非事實:且不說薩科齊自己能否說清楚“薩科齊療法”的內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現在這個局面,難說也有他這位前總統的“貢獻”在內。
恐怖威脅猶在,但正常的城市、社區生活必須恢復。拿出明確的治安恢復和反恐路線圖、時間表,恢復公眾對公共安全的信心,讓“人類的快樂”重返人間,才是對恐怖極端分子最有力的回擊和最重要的階段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