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斌
甘肅省秦州區農業廣播學校
沈單16 號是秦州全區玉米種植的主體品種,山區群眾種植密度都較稀,畝密度2500 株左右,為了掌握沈單16 號在秦州區山旱地全膜玉米的適宜種植密度,為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推廣提供技術依據,特設本試驗。
采取隨機排列, 重復3 次, 小區長6.6 米, 寬3米,小區面積20 平方米,頂凌覆膜時用土分隔出試驗小區,每小區種3 米長的6 壟。選擇肥力均勻,有代表性的地塊進行試驗,按一般大田施肥水平管理。 生長期間觀察記載生育期和生物性狀, 收獲期分小區單收、單脫后稱產。
設5 個處理,1.每畝2000 株(60 株/小區);2.每畝2500 株(ck 75 株/小區);3. 每畝3000 株(90 株/小區);4 每畝3500 株(105 株/小區);5.4000 株(120 株/小區)。 指示品種為當地主體品種沈單16 號。 以處理2 為對照。
試驗地位于秦州區牡丹鄉馬家窯村村, 海拔1700 米,年降雨量400 毫米,土質為黃綿土,肥力中等,為二類地,前茬玉米。畝底施土糞2000 千克,過磷酸鈣200 千克, 尿素40 千克, 3 月30 日起壟覆膜,在膜上用土分隔出試驗小區,4 月11 日破膜點播,5月5 日定苗,7 月8 日畝追施尿素30 千克,10 月18日收獲。試驗播種時墑情好,生長期間降雨較多,未受旱,秋季無連陰雨,成熟好。
隨著密度增加,產量不斷提高,密度最高的處理5 產量最高。 試驗平均畝產706.9 千克,對照(處理2)畝產631.1 千克, 處理1 畝產620 千克, 為對照的98.2%,處理3 畝產750 千克,為對照的118.8%,處理4 畝產756.7 千克, 為對照的119.9%, 處理5 畝產776.7 千克,為對照的123.1%。
密度試驗產量分析表
密度試驗室內考種匯總表
處理1、2、3 成熟期相同為155 天,處理4 比處理2 晚熟3 天,處理5 比處理2 晚熟4 天。
隨著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增加,處理4 株高、穗位高最高分別為261.7 厘米、103.3 厘米, 處理1 株高、穗位高最低分別為238.3 厘米、86.3 厘米。
莖粗和雙穗率隨密度增加減少。莖粗處理2、3 最高為2.8 厘米,處理4、5 最低2.3 厘米,雙穗率處理1最高為76.7%,處理5 最低為25.5%。
各處理穗長基本相同都接近23 厘米, 穗行數都接近15, 行粒數處理4 最高為35.1, 處理5 最低為31.1。
處理2 穗粗最粗為5.9 厘米, 處理4、5 最細為5.5 厘米, 千粒重各處理基本相近, 處理1 最高為413.1 克,處理3 最低為396.3 克。
從試驗結果分析, 處理1、2 產量接近都較低,處理3、4、5 產量接近都較高,今年是多年來玉米生長期間降雨量最多的一年,適宜玉米生長,產量水平較高??紤]當地氣候往年干旱頻發且較重, 主體品種沈單16 號的種植密度以處理3、 處理4 (每畝3000~3500株)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