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科 劉軍蘭
摘 要:江蘇省的蘇北地區是江蘇省欠發達地區,大力發展蘇北經濟,縮小與蘇南地區的發展差距,是實現江蘇省“兩個率先”目標、促進江蘇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產業集群能夠通過深化產業分工、大力吸引生產要素集聚,促進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形成區域品牌及集群文化,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本文結合蘇北地區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集群效應不明顯的現狀,提出蘇北地區要立足當地優勢,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著力培育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集群,加強區域品牌建設和制度創新,促進蘇北地區產業集群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 蘇北地區 產業集群 政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 F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255-02
江蘇省蘇北地區圉于區位條件、思維觀念的影響,與蘇南、蘇中地區業已存在著較大差距,是江蘇省的欠發達地區。縮小該地區與江蘇其它地區的差距,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對于江蘇省“兩個率先”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1 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效應分析
促進企業深度分工,加快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集群內某一特定產業的中小企業和機構大量聚集在一起,分工度較高,企業間關系密切,一個企業的技術發展不僅會促進本企業的發展,還會對產業鏈上的大量相關企業產生較大影響,產生“帶動效應”,推動產業集群升級。
獲取規模經濟效應,大幅提升群內企業成本優勢。集群內企業聚集在一起,產生規模經濟效應,給集群內企業帶來低成本優勢。一是集群內企業通過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分享,有效降低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二是集群內企業通過廣泛專業協作和信息共享,大幅降低信息采集等交易成本;三是集群內企業通過集中采購,可以擴大訂貨規模,降低單位產品的采購、倉儲費用。
打造區域品牌,提升群內企業的市場優勢。市場競爭離不開品牌,好的品牌是有效競爭的利器。集群內企業通過相互合作,推動集群市場的發展,推進區域品牌的創立,從而使集群內的任何一個企業都能夠利用區域品牌的影響力,提高本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促進集群內企業技術創新,促進區域經濟增長。集群內企業由于關系緊密,能夠迅速進行信息傳遞和溝通,一旦有新技術、新工藝的產生和傳入,群內各企業就會競相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以提高自身生產效率,保持競爭優勢,新技術、新工藝的廣泛運用會促進地區的區域經濟增長。
高效吸引生產要素,培育地區經濟增長極。集群內產業的快速發展,會對集群外的其它投資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大量生產要素會迅速流入集群區內。隨著大量新企業和配套企業的產生,產業規模迅速提升,拉動區域經濟增長,成為地區經濟的增長極。
促進文化創新,形成集群文化優勢。集群內企業通過長期合作,會逐步形成群內企業共同接受的文化理念,形成企業特有的集群文化。比如美國硅谷特有的勇于冒險、廣泛合作、不斷進取的集群文化,大力激勵硅谷企業的發展。
產業集群是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地方各級政府的管理職能部門都應重視產業集群的產生和發展,利用產業集群效應,強化區位優勢,推動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
2 江蘇省蘇北地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后,江蘇省產業集群獲得較快發展,當前比較成熟的產業集群有一百多個,既有傳統的紡織、建材、金屬制品等產業,也有諸如IT產業、多晶硅產業、園藝等新興產業。蘇南地區通過與上海進行分工協作,已形成外向型經濟主導的產業集群。蘇州主要有電子、環保、醫藥等產業集群;無錫主要有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群。江蘇沿滬寧高速公路以IT產業為主的信息產業帶和沿江以新材料和重化工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群獲得迅速發展,開創了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并將對蘇北地區產業集群的發展產生導向和示范作用。
江蘇省蘇北地區包括徐州市、連云港市、淮安市、鹽城市和宿遷市五個城市,該區面積和人口分別占全省的51%和43%,而經濟總量僅為全省的21%左右,人均收入僅為蘇南人均水平的40%,屬于江蘇省落后地區(見表1)。
近年來,蘇北地區產業集群發展迅速,徐州在蘇北地區產業集群發展中處于領先地位。目前已形成機械、板材、鹽化工、食品、冶金、新能源等產業集群。蘇北其它地區的產業集群也有長足發展,如連云港的醫藥、硅產業集群;鹽城的汽車產業集群等。但蘇北地區產業集群的規模較小、市場化不高。如,江蘇省2002年有71家上市公司,蘇南地區有54家, 蘇北不足10家;2009年,江蘇省有30個特色產業集群,蘇北地區僅4個。蘇北地區產業集群發展水平和蘇南地區存在較大差異,尚待發展。
3 江蘇省蘇北地區產業集群發展思路
蘇北地區應該借鑒發達國家(地區)產業集群的運作機制和經驗,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大力培育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主要思路如下。
抓住世界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大力移植產業集群。中國是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江蘇也一直是中國引進外資最活躍的地區,因而蘇北地區要充分利用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時機,緊抓住蘇北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機遇,特別是美國、歐洲等國家進行產業調整的契機, 制訂產業集群目標,改善投資環境,遵循產業集群演進、升級的基本規律,擴大招商引資,促進產業集聚,實現蘇北地區產業集群的跨越式發展。
立足當地優勢,著力培育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集群。蘇北產業集群發展要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等因素,從蘇北全局出發,充分考慮產業關聯度及其成長性,解決各市“貪大求全、一哄而上、產業雷同”等問題,著力培育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集群。比如,徐州工程機械集團處于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地位,應積極扶持、引導該企業進行集約化經營,促進集群進一步發展;徐州是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號稱 “五省通衢”,應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形成物流產業集群;連云港要充分利用港口優勢,提高海運和海陸運輸能力,形成港口物流中心。
調整既有園區產業結構,促進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產業園區建設是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園區建設必須具有明確的產業集群發展戰略,杜絕一些沒有產業關聯的企業入駐,園區要隨企業的入駐而產生集聚效應。因此,要依據園區集群發展戰略,調整既有園區產業結構,抓住主導產業進行招商引資,促進園區產業集群發展。
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集群,推進產業升級。蘇北地區工業基礎相對較差,農業科技水平較低,有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要因地制宜的利用當地富余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群,增加農民收入,維護社會穩定。比如邳州可利用當地豐富的銀杏、大蒜等資源優勢,進行農產品深加工,生產高附加值的銀杏茶、黑蒜等系列保健品;連云港可大力發展遠海捕撈業、海產品加工業。
加強區域品牌建設,完善區域中介服務體系。區域品牌能有效表達區域產業優勢和產品特點,如:法國香水、嵊州領帶等。江蘇省蘇北地區可通過引導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和舉辦博覽會等方式展示區域整體形象,加強區域品牌建設。同時,還要建立一套由專業咨詢機構、教育培訓機構等構成的中介服務體系,為集群內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
加強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構建區域創新文化體系。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也是產業集群發展的源動力。通過建立專門化的技術研發公司、加大研發扶持、引入外部資源等方式,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并以創新和發展為目標,培育敢于冒風險、誠信合作的創業精神,使產業集群擁有持久的創新力。
參考文獻
[1] 吳進紅,黃秀娟.江蘇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問題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12(5).
[2] 張建.江蘇區域要素差異實證與協調政策創新——基于區域競爭核心要素假說模型[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3(3).
[3] 梁譽,韓振燕.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江蘇商論,2012(2).
[4] 梁琦.產業集聚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4).
[5] 江蘇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