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傳統行業因為受到了互聯網的沖擊,所以非常希望了解互聯網的運行規律。于是,互聯網思維似乎成了靈丹妙藥。但仔細一想,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每個企業其實都是傳統企業。馬云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建立了支付寶,看起來牢不可破,然而2014年春節騰訊網發起的微信紅包活動就對支付寶的統治地位形成了沖擊。微軟前任首席執行官曾對谷歌嗤之以鼻,覺得那是一幫毛孩子為搜黃色圖片做的一個玩意兒。但今天谷歌在互聯網上已擊敗了微軟,微軟也不得不宣布向手機、平板電腦廠商免費提供視窗操作系統,以抵抗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統。
其實,互聯網已干掉了很多行業。它是價值的創造者,但首先是價值的毀滅者,誰離互聯網最近,互聯網就先毀滅誰。在毀滅的同時,它再去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我這里說的“毀滅”是一個比喻,是說你被邊緣化了。比如,我曾說互聯網摧毀了報紙,我立馬成了千夫所指的對象。報紙的總編們紛紛表示:報紙能賣,還有廣告收入。但你看,無論在電梯,還是在地鐵,幾乎每個人都拿著一部手機在看新聞,而不像十年前那樣人手一份報紙在讀。
同樣,三年后,電視臺一定會有緊迫感。今天的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看起來好像是一個節目組還必須依托于一個電視臺,但年輕一代看什么都在網上看。我預計電視機的開機率會進一步下降,即使智能電視都很難對抗人類貪圖便宜、方便的本性,因為人們坐在床邊看手機,坐在馬桶上看平板電腦,都比看電視更方便。將來出了一檔很好的節目,它會直接跟優酷或者愛奇藝合作,觀眾很快會有上億,節目的制作人可以直接分享廣告收入。
再說另一個被互聯網沖擊的領域——制造電視機的大廠。過去電視機大廠互相競爭,一個是電視機部件的標準之爭,比如等離子、LCD(液晶顯示器)、LED(發光二極管)之爭,另一個是價格戰。電視機廠大打價格戰是有底線的,不管怎么打,電視機廠總是要贏利的。但現在,一幫互聯網行業的野蠻人沖進來了。對他們來說,賣電視機不再是一個生意。他們把電視機零利潤出售,或者虧本賣給用戶,然后電視機變成了他們和用戶的接口,他們會用互聯網的服務來掙錢,比如賣游戲、賣會員資格。傳統的電視機大廠會這樣玩嗎?有能力這樣玩嗎?
雷軍的小米手機為什么對傳統的手機廠商形成巨大的沖擊?小米的模式其實特別簡單,就是我常講的互聯網硬件免費的概念。也就是說,它的手機性價比會很高,因為它不再把賣硬件看成孤立的生意。大家用手機看大片、玩游戲,看大片會產生廣告收入,玩游戲可能會付費。所以,小米手機一出來,我認為會對中華酷聯靠賣硬件賺利潤的模式產生很大的沖擊。當時我給手機廠商講互聯網的道理,現在來看其實就是互聯網思維。但很可惜,大家覺得這是危言聳聽。互聯網的發展速度比他們想象的要快得多。今天,幾乎所有的手機廠商都建立了獨立的互聯網手機品牌,也試圖模仿小米玩饑餓營銷、粉絲文化。
從小米對手機的沖擊,樂視對電視的沖擊,再聯想之前互聯網對音樂、媒體、影視、電商的沖擊,我們看到:公司規模越大,它在面臨互聯網沖擊時可能就越危險。
今天,你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傳統的PC(個人電腦)互聯網已經成為過去完成時,甚至今天以手機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也未必代表了未來。在新互聯網時代,怎樣才能把新用戶群成功地轉移到新的競爭戰場?更重要的是,怎樣才能在新戰場理解新的游戲規則甚至建立游戲規則?具體而言,你是不是還像以前那樣,認為搞互聯網免費就是瘋子,是傻子?你是不是還像以前那樣搞出八大亮點、十大功能,然后重金投入軟文、廣告進行地毯式轟炸?你是不是還像以前一樣跟顧客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就再也不想與顧客打交道了?你是不是還像以前一樣做出來一款產品說不上哪兒好,也說不上哪兒不好,然后差不多就供貨了,如此等等。還有很多,問題是,你是不是感覺哪兒出了問題,但好像又看不出哪里有問題。是啊,按照傳統的經驗來判斷,哪里都沒有錯,但是你可能沒感覺到,這個時代在發生變化。
(選自《周鴻祎自述:我的互聯網方法論》,出版:中信出版社,定價:45.00元)
編輯/木非木 nclxp11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