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娟 譚愛平
摘 要:針對如何開展化學需氧量總量減排監測,更好地為化學需氧量總量減排服務,對監測點位布設、生產負荷和污染處理負荷、監測項目、監測頻次、比對監測和監測結果評價進行了詳細的探討。
關鍵詞:化學需氧量 總量減排 監測
中圖分類號:X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102-01
國家環境保護部《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指出,主要污染物減排監測是對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總量進行核定,并為國家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提供數據的監測活動。監測工作采用污染源自動監測和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包括手工監測和實驗室比對監測),主要是掌握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數量。污染源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監測技術采用自動監測技術與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技術相結合的方式。
《辦法》中規定以污染源監測數據為基礎統一采集、核定、統計污染源排污量數據,根據污染物排放濃度和流量計算污染物排放量。排污單位應當保證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對污染物排放狀況和防治污染設施運行情況進行定期監測,建立污染源監測檔案。對于安裝自動監測設備的污染源以自動監測數據為依據申報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對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的監測設備進行實驗室比對監測和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自動監測設備與實驗室比對監測同步現場采樣,每季度一次采樣監測。日常監督性監測結果是否真實可靠非常重要,關系到減排量的核算和減排成果的認定,對監督性監測具有更高的要求。為此就如何做好減排工程驗收監測和日常監督性監測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1 監測數據的要求
監測數據要能準確地反映水環境質量的現狀,必須能反映水質總體真實情況,監測數據能真實代表某污染物在水中的存在狀態和水質狀況。監測數據要有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2 生產負荷和污染處理負荷
在污染處理設施驗收監測期間,排污單位應當保證生產負荷達到75%以上,即實際生產產量/設計生產能力≥75%。同時應當保證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污染處理負荷達80%以上。
3 監測點位的布設
3.1 工業企業治理工程減排企業監督性監測點位布設
污水監測點位的布設原則:車間或車間處理設施的排放口或專門處理此類污染物設施的排口一律設為第一類污染物采樣點位;排污單位的外排口一律設為第二類污染物采樣點。
對新建深度治理設施的處理效率監測時,采樣點設置在新建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的入口和污水設施的排口。
3.2 新建城市污水處理廠監測點位布設
進入集中污水處理廠和進入城市污水管網的污水應根據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確定。
對整體污水處理設施效率監測時,在各種進入污水處理設施污水的入口和污水設施的總排口設置采樣點;對各污水處理單元效率監測時,在各種進入處理設施單元污水的入口和設施單元的排口設置采樣點。
4 監測項目
在日常監督性監測中有的企業為節省開支只監測化學需氧量一項指標。筆者認為應對減排企業的主要污染因子或關鍵因子均進行監測,只有所有的污染因子達標才算真正達標排放,只有達標排放的企業才是合法企業,才能計算減排量。而有的企業雖然化學需氧量實現達標排放,或進行了深度治理降低了排放濃度,仍有其它污染因子難以治理,很難實現達標排放,不能計算減排量。各類企業主要污染因子參考《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2002)和《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培訓教材》,或由當地環境保護部門確定。采樣時同時測定流量。
5 監測頻次
污染處理設施或深度治理設施、減排工程驗收監測時,在減排企業正常生產條件下的一個生產周期進行加密監測,周期在8 h以內的,1 h采1次樣,周期大于8 h的,每2 h采1次樣,每個生產周期不能少于3才采樣,連續監測2~3 d,流量在采樣時一同測定。根據加密監測結果,繪制污水污染物排放曲線(濃度-時間,流量-時間,總量-時間)并與所掌握資料對照,如基本一致即可據此確定企業日常監督性監測的采樣頻次。
如果排污單位的污水處理運行正常,污水排放比較穩定,則污染物排放曲線比較平穩,監督性監測可以采瞬時樣;如果污水排放曲線明顯不穩定,要根據曲線情況,采樣要分時間段進行,再組成混合樣品,或者采集每個時間單元的瞬時水樣,根據監測結果計算加權平均濃度作為外排濃度。混合樣品的單元采樣,在正常的情況下不得少于兩次。
6 比對監測
根據《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對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的監測設備進行實驗室比對監測和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對已經安裝了自動監測設備的企業,污染處理設施或深度治理設施、減排工程驗收監測時,對自動監測進行的手工監測應與自動監測同步采樣,監測頻次為每季度一次,如果條件許可最好每月一次,保證自動監測數據的準確性。根據手工監測結果對自動監測設備進行校核。
在日常監督性監測中,每月進行監測時同時對自動監測進行比對監測,做好自動監測結果與手工監測或實驗室監測結果的校準。
7 監測結果評價
7.1 達標評價
根據各項污染因子或監測項目的監測結果,逐項對照廢水排放執行標準評價外排廢水是否實現達標排放。對照污染處理設施設計指標,評價外排廢水是否達到設計要求。
7.2 處理效率評價
對照污染處理設施的進出口濃度評價整個污染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根據污染處理設施處理單元進出濃度評價各處理單元的處理效率。
7.3 減排量的核算
根據污染物排放濃度和廢水排放量計算污染物排放總量,評價污染物排放總量是否在總量控制范圍內。同時根據污染處理設施的進出口濃度和國家環保部《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算細則(試行)》中的計算方法核算化學需氧量的減排總量。
7.4 手工監測與自動監測比對評價
通過手工監測結果和自動監測結果加以比對,計算校對系數,并對自動監測設施進行校準。
通過合理布設監測點位、控制生產負荷和處理負荷、全面分析監測項目、合理確定監測頻次、加強比對監測和多方面評價監測結果等措施,進行化學需氧量總量減排監督性監測,所得監測數據能準確地反映廢水外排現狀,反映水質真實情況,能夠較為準確地核算化學需氧量減排總量。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HJ/T-2002).2002-12.
[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司.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監測培訓教材[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11:324-330.
[3]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核算細則(試行).2007-11.
[4]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地表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補版)[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