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筱雯 徐元宏
摘 要:分子診斷學是臨床檢驗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分子診斷學實驗技能的訓練就直接決定了培養的醫學檢驗學生能否勝任未來的工作,為了實現分子診斷學基本技術與臨床診療的相互滲透,我們擬進行分子診斷學應用型實驗整體優化教學研究,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臨床應用能力,并能加以創新。為了后續學科的學習和為培養適應新世紀醫學發展要求的高級檢驗醫學人才奠定良好基礎,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運用趨于綜合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素質,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醫學檢驗 分子診斷 應用型實驗 整體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11(c)-0109-02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臨床醫學的發展,作為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間橋梁的檢驗醫學也得到了空前活躍的學科建設,其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飛速發展。醫學檢驗是一門專業學科,一直以來就被認為只是臨床醫學的輔助學科,而在醫院,檢驗科也一直被認為只是為臨床提供檢測結果的輔助科室。醫學技術在不斷創新,21世紀迅猛發展的醫學檢驗已經不再只是簡單地進行常規檢測,而是正朝著自動化、高效化、小型化、標準化和個體化發展,不再只是簡單地為臨床提供檢測數據,而是在向著可提供臨床咨詢和參與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檢驗醫學的方向進行轉變。檢驗醫學不同于醫學檢驗,后者是側重于應用技術,以標本為中心,而前者檢驗醫學則綜合了科學、技術、臨床三方面,是以病人為中心,以疾病的診療或為評估人體健康程度為目的,對來自人體的材料進行血清學、免疫學、化學、微生物學和細胞學等檢驗,并提供檢查范圍內的醫學咨詢服務,包括對于結果的解釋和提供進一步診療建議的學科[1]。
醫學檢驗專業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寬廣扎實的醫學檢驗、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具有較強的臨床實踐能力和良好的臨床溝通能力,能勝任各級醫院、血站、高校及防疫部門醫學檢驗及醫學實驗室工作的創新型和復合型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2]。20世紀50年代始,分子生物學即成為生命科學的前沿與生長點,隨著其理論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已逐漸成為臨床檢驗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逐步形成了“分子診斷學”這一重要的學科分支。分子診斷學是以分子生物學理論為基礎,利用免疫學、生化、生物信息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探討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分子機制,分子診斷的前瞻性、高特異性和高靈敏度使得其臨床意義在于不僅能夠對疾病做出早期診斷和確切診斷,而且還能確定個體的疾病易感性以及疾病分期和分型、風險評估、預后判斷以及療效的動態監測等,因此分子診斷學實驗技能的訓練就直接決定了培養的醫學檢驗學生能否勝任未來的工作[3]。
1 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現狀分析
目前整體上分子診斷學實驗教學的開設情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學形式單一。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教師根據課本講義上的內容進行灌輸式講授,粉筆+黑板+口頭講授,教學方法比較簡單,內容陳舊,在學生來看,是以背書為主,較難調動學生們學習的興趣。(2)實驗室硬件條件相對不足。分子診斷學實驗在所需的硬件設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經費較高,加之對授課教師的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要求也較高等原因,使得實驗教學的受重視程度不夠,最終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能得到很好的發展。(3)驗證性實驗所占比例較大。實驗教學不僅要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目的,單純地完成一些驗證性實驗,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強專業技術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傳統的分子診斷學實驗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術,以驗證理論為目的,學生機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驟進行,缺少與其它學科的融會貫通,無法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為了后續學科的學習和為培養適應新世紀醫學發展要求的高級檢驗醫學人才奠定良好基礎,使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運用趨于綜合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科學思維素質,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是關鍵環節。
2 優化實驗教學的多樣化教學模
根據多年教學、科研和臨床的經驗,筆者認為多樣化教學模式的開展對于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是非常必要的。
2.1 多媒體組合教學
醫檢專業本科教育開設分子診斷學時間不長,實驗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期待改進的地方,其中實驗教學軟件這方面就比較欠缺,國內目前難以購置較好的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實驗多媒體課件和影像教學片,創作整體優化的分子診斷學應用型實驗教學多媒體課件將提高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教學效果,并為暫時尚不具備條件的醫學院校開設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提供較為理想的課件,提高教學效果。
多媒體組合教學就是在教學工作中運用數碼相機、攝像機、錄像機、大屏幕投影儀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等進行整體組合優化,根據實際情況制作相應的多媒體課件、幻燈片和電視教學片等教學軟件,在課堂上講解實驗理論時,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視頻或動畫等方式,為學生演示實驗室常用儀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規范正確的使用方法、實驗室安全知識以及實驗原理和步驟等,這樣學生可獲得直觀印象,加深對實驗技能的理解。教師還能利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外,將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和視頻技術聯合應用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向學生展示現代分子診斷學研究設備、新的研究技術以及受實驗條件、學時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學生無法直接接觸到的實驗操作,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到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時同學們還可以掌握規范正確的操作,又可在網絡上模擬整個實驗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進而達到加深學生對分子診斷學實驗的整體認識和掌握常用疾病針對性實驗室檢測的目的,實現學生與計算機的交互、學生與學生的交互、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互,大家共同學習,學習的方式和環境發生了改變,知識的傳播不再受時空的制約,并可實時進行[4]。通過多媒體組合教學的方式,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識面,開闊眼界,從而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endprint
2.2 分組討論
在實驗前可設置與實驗相關的臨床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以及結束后,針對預設性問題、實際遇到的問題和異常的結果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討論不僅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實驗原理、操作和結果的理解,還可加強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
2.3 雙語教學
根據實驗相關內容,結合分子診斷的最新知識和學生外語水平實施雙語教學,同時教師向學生講授查閱文獻的途徑、技能和方法,并引導學生閱讀一些有關的論文文獻。雙語教學有利于鞭策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更有利于學生提高運用專業英語水平的能力,指導學生查閱國際最新的文獻資料,及時了解前沿科學技術發展情況,豐富課外科研知識。
2.4 實驗報告論文
采用論文的形式寫實驗報告,根據原理、操作步驟,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和文獻,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充分論述,借以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可為日后論文的撰寫奠定基礎。
2.5 完善實驗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學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及不斷加入的、隨技術發展的、能與臨床學科通匯貫通的先進性、臨床型實驗,以疾病為主線,以國家批準的臨床常用的診斷試劑盒為材料。另外還可以將教師的科研課題結合到綜合性實驗中,用新穎、前沿的實驗內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實驗課的興趣和主動性。經過這些綜合性實驗加強學生對各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強化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
按教學規律和大綱要求安排實驗教學內容,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整體優化選擇臨床應用型分子診斷學實驗中最常用的關鍵技術為題材。
擬為:(1)質粒DNA的提?。唬?)真核細胞DNA和mRNA的分離純化;(3)限制性內切酶的應用;(4)DNA片段的連接;(5)核酸的鑒定;(6)重組質粒在體外的表達;(7)表達產物的分離和純化;(8)Western blot;(9)轉化與轉染;(10)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乙肝病毒DNA;(11)實時熒光定量RT-PCR檢測丙肝病毒RNA;(12)流式細胞術分析淋巴細胞亞群;(13)CD4+CD8+絕對計數;(14)流式細胞術檢測HLA-B27;(15)DNA指紋分析;(16)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離、純化、酶切、連接、鑒定與表達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學的技能訓練,實時熒光定量PCR是臨床上用于絕對定量病患體內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細胞術屬于臨床常用的是一種在功能水平上對生物分子進行定量分析的檢測手段,改良TRAP法檢測端粒酶的活性是綜合性實驗,包括提取小鼠睪丸組織DNA、勻漿、測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等。
3 結語
分子診斷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其涉及的醫學領域和檢驗項目日益增多,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需要密切聯系,加強溝通,所以針對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實驗教學方面,包括教學內容、方式以及教學意識也要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勝任和適應現代檢驗醫學的臨床實踐工作的創新型和復合型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醫學檢驗向檢驗醫學轉變的教育改革[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2012,2(1):12-14.
[2] 張玉心,段巧玲,石瑩,等.醫學檢驗專業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10):920-922.
[3] 周麗萍,錢暉,張弛宇,等.分子診斷學課程實踐教育創新模式的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3):198-199.
[4] 陳素蓮,周繼紅,楊清玲,等.分子診斷學實驗網絡課程的構建與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5):390-3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