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徑運動是奧運比賽項目之一,其實這一項經典體育項目在古代就已經產生了,而且還產生了一批古代的體育明星,他們的最高紀錄有些至今還難以打破呢!
★明星:No.1夸父
“夸父逐日”是古代人民頌揚長跑英雄的富有想象力的神話。
在黃帝時期,北方有一座大山,在這大山上,居住著大神后土傳下來的子孫,叫夸父族。他們感到太陽走得太快了,沒有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溫暖,便派了一個叫“夸父”的善于長跑的小伙子,到天上去逮太陽,讓太陽永遠留在空中。
夸父追著太陽跑,太陽一面飛快地滑行,一面向夸父射出熱力,想阻止他前進??涓副M管汗如雨下,卻不肯停步。他追呀追呀!從早上跑到傍晚,一直追到太陽落下的地方——禺谷。
由于一天的長跑,他感到口干舌燥,便到渭河里去喝水,把渭河水喝光了,又喝干了黃河里的水。他想走回北方的大澤去喝水,走到半路便疲勞而死。他的毛發變成了草木,血液化作了河流,手杖變成了桃林。
因為他沒有完成族人交給他的任務,死后便把一切都獻給了大地,讓后人踏著他的骨血去完成宏愿。
★明星:No.2令與奮
古代曾有許多不同尋常的長跑能手。
周成王率領眾臣和奴隸,到淇田場進行春種,農事完畢后又進行了射箭比賽。
在返回王宮時,有一個叫令的小官吏和一個叫奮的奴隸,作為周成王的隨從,跟著周成王的馬車做護衛。周成王一時高興說:“令和奮,你們兩人如果能一直跟上我的馬車,跑回宮中,我就賞賜你們十家奴隸。”
周成王的馭手謙仲快速驅趕馬車,馬車飛快地奔跑,令和奮兩個人緊緊跟上,一直到王宮。周成王按約定給了他們賞賜,令用這筆錢鑄了一個鼎,并把事情經過鑄刻在鼎上。
這個故事說明令和奮能和馬車賽跑,是當時出色的長跑能手。
★團隊:No.1吳國步兵
戰國時,戰術已經改革,由車戰改成大兵團步兵作戰,軍隊行動要快。步兵移動主要是靠走和跑來完成,因此長跑訓練就成為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
軍事家孫武被聘為吳王闔(hé)閭(lǘ)的軍師,他很重視軍隊長跑能力的訓練,命令士卒(zú)穿了全副甲胄(zhòu),拿了作戰的武器,跑完三百里路,才準許宿營。通過訓練,他選拔了三千名長跑能力最好的人,組成先鋒部隊,進攻楚國。
由于運動速度快,五戰五勝,很快占領了楚國首都郢(yǐnɡ)城。
★團隊:No.2魏國步兵
戰國時的軍制是征兵制。為了提高軍隊的作戰素質,許多諸侯國在征兵時,就用獎勵的辦法選拔體質強壯的士卒。
吳起是戰國時的軍事家。他在魏國召(zhào)募(mù)兵士時,就以武裝長跑作為選拔標準。被征選的人,穿上胸、腹、腿三塊甲,戴上面胄,手里提著戈(ɡē),背上背著弓箭,腰上掛著短劍,帶上三天的干糧,“日中而趨百里”。
合格的人,被錄為常備軍,并免除徭役和田宅(田地和房屋)的租稅。這樣厚重的獎勵,當然會吸引農民爭相入選,因而長跑練習廣泛地得以開展。所以,我國古代的長跑是與軍事訓練分不開的。
■長跑最高紀錄:15000米每小時
從漢代開始,長跑受到重視,逐漸發展成一種專業的比賽。
到了元代,出現了一種長跑比賽叫“貴由赤”?!百F由赤”是蒙古語,快行者的意思。當時“貴由赤”這樣進行比賽:在元大都(今北京)和元上都(今內蒙古)分別設一個點,兩地同時進行,距離180里,3個時辰跑完全程。古代一天12個時辰,3個時辰相當于現在的6個小時。6個小時跑完180里,說明1小時跑15000米。
短跑拉風
★明星:北魏楊大眼
北魏孝文帝要南攻,由于短跑是當時軍隊中作戰的重要技能,他命兵部尚書李沖選拔短跑健將。
楊大眼前去應征,測試武藝后,他沒有被錄用。楊大眼又請求測試短跑,用三丈長的繩子系在頭上,跑起來之后,繩子像箭一樣拉成一條直線,這種驚人的短跑能力,讓李沖贊嘆不已。楊大眼被錄用后當了先鋒官,他可算是短跑能手。
■短跑最高紀錄:100米/10秒
楊大眼短跑雖然沒有具體成績,但可以通過實驗得到答案。三丈長的繩子,跑起來要拉成一條直線,沒有十秒內跑百米的速度是不行的。
聰明的小朋友,你知道古代練兵是怎樣做短跑訓練的嗎?
為了提高短跑能力,古人們通過訓練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創造了負重訓練的方法。
南宋愛國名將岳飛就非常重視軍隊的跑跳能力訓練。為了鍛煉腿部力量,平時訓練時,士兵們穿上雙重鎧甲,增加身上的重量,練習跑坡和跳壕,到了上陣打仗時,丟掉一層鎧甲,就能跑得快,跳得遠。
古人們還在腿上綁上砂袋,這是訓練腿部力量的一種好方法,直到現在仍然被許多田徑教練采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