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芬+李小紅+梁淑茹
摘要:
本文介紹了目前羽絨制品填充料在質量上存在的典型問題,并通過試驗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為企業生產、羽絨制品檢測及質量控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羽絨制品;填充料;質量
1 ? ?引言
羽絨是天然保暖材料中保暖性能最佳的一種天然纖維,因羽絨具有獨特的輕柔保暖和吸濕發散的良好性能,而且充滿彈性,觸膚感很好,因此一直以來備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近年來受H7N9禽流感的影響,羽絨制品原材料短缺,價格飛漲,市場上含絨量90%的羽絨每公斤已經從300元漲到了600元左右,部分羽絨生產企業在控制成本、提高利潤的驅使下,羽絨原料和制品質量問題日漸嚴重,羽絨原料的質量問題成了廣大消費者非常關注的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羽絨原材料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認識,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些筆者在檢驗過程中發現的羽絨制品填充料質量問題。
2 ? ?羽絨填充料存在的典型問題
2.1 ?“粉碎毛”
近年來有大量的“粉碎毛”(圖1)制品作為羽絨制品進入市場,“粉碎毛”是指水禽毛片經過機器粉碎后的碎毛,由大量羽絲、少量絨絲組成,不含有絨子,其蓬松度、清潔度、微生物檢驗結果極差,不具備保暖性能,消費者在穿著過程中羽絲、絨絲容易鉆出制品表面,影響穿著外觀的同時甚至容易被呼吸到人體的呼吸道,危害人體健康。GB/T 14272—2011[1]《羽絨服裝》標準中對羽絨服裝含絨量也有明確的要求,羽絨的含絨量明示值不得低于50%,因此“粉碎毛”這類原料不允許用作羽絨服裝填充料,在正常羽毛羽絨混合物中摻進“粉碎性羽毛”或“下腳料”屬于“摻雜使假”違法行為,建議生產企業以保暖性能和保證人身健康為前提,提高羽絨服裝的質量,切勿用粉碎性羽毛作為羽絨服裝填充料。
圖1 ? ?“粉碎毛”示例
2.2 ?填充料中摻有大量小雞毛、雞絲
陸禽毛是指尖嘴禽類的羽毛,雞毛、鴿子毛屬于陸禽毛類。小雞毛(圖2)外觀呈枝杈形,扁平狀,較為柔軟,顏色偏黃;雞絲(圖3)是從雞毛的根部掉落下來的小羽枝,色澤光亮,其上分布的羽絲呈平行的梯子狀;在羽毛羽絨成分檢驗過程中小雞毛、雞絲分別容易被誤判為絨子、絨絲,因此部分羽毛羽絨原料生產廠商為了減低成本,提高利潤,有意摻入大量的小雞毛、雞絲以渾水摸魚提高含絨量和絨子含量。而GB/T 14272—2011和GB/T 10288—2003[2]標準中要求羽毛羽絨成分分析初步分揀時應把陸禽毛片、陸禽羽絲分揀干凈,歸入陸禽毛,不能計入含絨量、絨子含量,因此陸禽毛分揀的干凈程度,直接影響到含絨量、絨子含量的結果,檢驗員在檢驗過程中應對陸禽毛有正確的認識和鑒別,正確區分陸禽毛和水禽毛片。
圖2 ? ?小雞毛 ? ? ? ? ? ? ? ? ? ? ? ? 圖3 ? ?雞絲
2.3 ?含有大量粉塵
羽毛羽絨原料加工流程是經過水洗、烘干、除塵、除臭等工藝,由于原料加工過程中除塵環節沒有嚴格把控,造成樣品中含有大量類似粉塵(圖4)的超短絨絲和羽絲;在羽毛羽絨成分分析檢驗過程中,這類粉塵粘附在分揀臺面上,不易夾起,用手一撥會形成團狀混合物(圖5),無法分離,加大了檢驗的難度,羽毛羽絨成分分析應把此類粉塵歸入雜質;同樣,此類樣品在執行標準GB/T 12705.2—2009[3]防鉆絨性測試時,試樣袋在轉箱內經過轉動、撞擊后,面料表面上鋪滿一層粉塵(圖6),該類超短纖維鉆出布面形成“團狀物”,檢測無法準確計數。用此類填充物做成的羽絨制品在使用過程中經過摩擦或拍打,粉塵容易鉆出面料表面,進入呼吸道和接觸皮膚,直接影響到人身健康。
圖4 ? ?含有大量類似粉塵的超短絨絲和羽絲
圖5 ? ?團狀混合物 ? ? ? ? ?圖6 ? ?防鉆絨試驗后的樣品
2.4 ?填充料含有雜物
羽絨服填充料中混有縫紉線、布碎、透明膠、竹枝、編織帶等雜物(圖7),生產商在原料收購、加工和成衣制作過程中應避免摻有非羽毛羽絨等雜物,確保羽絨服填充物為100%羽毛羽絨。
圖7 ? ?填充料中含有的雜物
2.5 ?含有“下腳料”
近年來隨著羽絨原料價格飆升,有些廠家、商家就鋌而走險采用羽毛羽絨工業“下腳料”冒充羽絨作為羽絨服填充料,下腳料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羽毛羽絨原料生產加工過程中掉落在分毛機和分絨機底下的絨絲、羽絲、陸禽羽絲長期積累而成,有的是團狀“下腳料”(圖8),有的是散狀“下腳料”(圖9),此類樣品粉塵嚴重超標,蓬松度也非常低;(圖8)樣品用肉眼觀察,毛片含量很低,從表面外觀看感覺含絨量很高,作者按GB/T 14272—2011方法對此樣品進行了蓬松度測試,蓬松度測試結果僅9.0cm,不具有彈性,由此可見,此類填充料非專業人士很難判斷,消費者容易受騙上當。
圖8 ? ?團狀“下腳料” ? ? ? 圖9 ? ?散狀“下腳料”
2.6 ?羽絨添加蓬松劑
目前羽絨加工工藝上出現了一種提高羽絨蓬松度的新工藝,在羽絨表面上添加蓬松劑,主要的作用是將絨子、絨絲粘連在一起,在成分分析檢驗中絨絲不易被抖下來,能提高絨子含量、含絨量和蓬松度;不添加蓬松劑的羽絨用手按下去會自然蓬松,絨子、絨絲與雜質分離清晰,用手抖動會自然下落,做蓬松度測試時,絨朵不粘在蓬松度儀器,壓板無阻力,自然下落;而添加了蓬松劑的羽絨表面看上去綿綿的,絨絲少,手摸有點粘手,用手按下去不易回彈,裝在袋子里絨會粘在袋壁上,不易掉出來,做蓬松度測試時,絨會粘在蓬松度儀的壁上,不是自然落下,會阻礙壓板,壓板不易壓下。
此類羽絨經過水洗后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甚至影響羽絨原有的自然膨脹和收縮功能,因此用在制品上是不會提高蓬松度的,主要是應付檢測機構。
參考文獻:
[1] 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S].
[2] GB/T 10288—2003羽絨羽毛檢驗方法[S].
[3] GB/T 12705.2—2009紡織品 織物防鉆絨性試驗方法 第2部分:轉箱法[S].
(作者單位:廣州纖維產品檢測研究院)
摘要:
本文介紹了目前羽絨制品填充料在質量上存在的典型問題,并通過試驗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為企業生產、羽絨制品檢測及質量控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羽絨制品;填充料;質量
1 ? ?引言
羽絨是天然保暖材料中保暖性能最佳的一種天然纖維,因羽絨具有獨特的輕柔保暖和吸濕發散的良好性能,而且充滿彈性,觸膚感很好,因此一直以來備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近年來受H7N9禽流感的影響,羽絨制品原材料短缺,價格飛漲,市場上含絨量90%的羽絨每公斤已經從300元漲到了600元左右,部分羽絨生產企業在控制成本、提高利潤的驅使下,羽絨原料和制品質量問題日漸嚴重,羽絨原料的質量問題成了廣大消費者非常關注的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羽絨原材料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認識,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些筆者在檢驗過程中發現的羽絨制品填充料質量問題。
2 ? ?羽絨填充料存在的典型問題
2.1 ?“粉碎毛”
近年來有大量的“粉碎毛”(圖1)制品作為羽絨制品進入市場,“粉碎毛”是指水禽毛片經過機器粉碎后的碎毛,由大量羽絲、少量絨絲組成,不含有絨子,其蓬松度、清潔度、微生物檢驗結果極差,不具備保暖性能,消費者在穿著過程中羽絲、絨絲容易鉆出制品表面,影響穿著外觀的同時甚至容易被呼吸到人體的呼吸道,危害人體健康。GB/T 14272—2011[1]《羽絨服裝》標準中對羽絨服裝含絨量也有明確的要求,羽絨的含絨量明示值不得低于50%,因此“粉碎毛”這類原料不允許用作羽絨服裝填充料,在正常羽毛羽絨混合物中摻進“粉碎性羽毛”或“下腳料”屬于“摻雜使假”違法行為,建議生產企業以保暖性能和保證人身健康為前提,提高羽絨服裝的質量,切勿用粉碎性羽毛作為羽絨服裝填充料。
圖1 ? ?“粉碎毛”示例
2.2 ?填充料中摻有大量小雞毛、雞絲
陸禽毛是指尖嘴禽類的羽毛,雞毛、鴿子毛屬于陸禽毛類。小雞毛(圖2)外觀呈枝杈形,扁平狀,較為柔軟,顏色偏黃;雞絲(圖3)是從雞毛的根部掉落下來的小羽枝,色澤光亮,其上分布的羽絲呈平行的梯子狀;在羽毛羽絨成分檢驗過程中小雞毛、雞絲分別容易被誤判為絨子、絨絲,因此部分羽毛羽絨原料生產廠商為了減低成本,提高利潤,有意摻入大量的小雞毛、雞絲以渾水摸魚提高含絨量和絨子含量。而GB/T 14272—2011和GB/T 10288—2003[2]標準中要求羽毛羽絨成分分析初步分揀時應把陸禽毛片、陸禽羽絲分揀干凈,歸入陸禽毛,不能計入含絨量、絨子含量,因此陸禽毛分揀的干凈程度,直接影響到含絨量、絨子含量的結果,檢驗員在檢驗過程中應對陸禽毛有正確的認識和鑒別,正確區分陸禽毛和水禽毛片。
圖2 ? ?小雞毛 ? ? ? ? ? ? ? ? ? ? ? ? 圖3 ? ?雞絲
2.3 ?含有大量粉塵
羽毛羽絨原料加工流程是經過水洗、烘干、除塵、除臭等工藝,由于原料加工過程中除塵環節沒有嚴格把控,造成樣品中含有大量類似粉塵(圖4)的超短絨絲和羽絲;在羽毛羽絨成分分析檢驗過程中,這類粉塵粘附在分揀臺面上,不易夾起,用手一撥會形成團狀混合物(圖5),無法分離,加大了檢驗的難度,羽毛羽絨成分分析應把此類粉塵歸入雜質;同樣,此類樣品在執行標準GB/T 12705.2—2009[3]防鉆絨性測試時,試樣袋在轉箱內經過轉動、撞擊后,面料表面上鋪滿一層粉塵(圖6),該類超短纖維鉆出布面形成“團狀物”,檢測無法準確計數。用此類填充物做成的羽絨制品在使用過程中經過摩擦或拍打,粉塵容易鉆出面料表面,進入呼吸道和接觸皮膚,直接影響到人身健康。
圖4 ? ?含有大量類似粉塵的超短絨絲和羽絲
圖5 ? ?團狀混合物 ? ? ? ? ?圖6 ? ?防鉆絨試驗后的樣品
2.4 ?填充料含有雜物
羽絨服填充料中混有縫紉線、布碎、透明膠、竹枝、編織帶等雜物(圖7),生產商在原料收購、加工和成衣制作過程中應避免摻有非羽毛羽絨等雜物,確保羽絨服填充物為100%羽毛羽絨。
圖7 ? ?填充料中含有的雜物
2.5 ?含有“下腳料”
近年來隨著羽絨原料價格飆升,有些廠家、商家就鋌而走險采用羽毛羽絨工業“下腳料”冒充羽絨作為羽絨服填充料,下腳料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羽毛羽絨原料生產加工過程中掉落在分毛機和分絨機底下的絨絲、羽絲、陸禽羽絲長期積累而成,有的是團狀“下腳料”(圖8),有的是散狀“下腳料”(圖9),此類樣品粉塵嚴重超標,蓬松度也非常低;(圖8)樣品用肉眼觀察,毛片含量很低,從表面外觀看感覺含絨量很高,作者按GB/T 14272—2011方法對此樣品進行了蓬松度測試,蓬松度測試結果僅9.0cm,不具有彈性,由此可見,此類填充料非專業人士很難判斷,消費者容易受騙上當。
圖8 ? ?團狀“下腳料” ? ? ? 圖9 ? ?散狀“下腳料”
2.6 ?羽絨添加蓬松劑
目前羽絨加工工藝上出現了一種提高羽絨蓬松度的新工藝,在羽絨表面上添加蓬松劑,主要的作用是將絨子、絨絲粘連在一起,在成分分析檢驗中絨絲不易被抖下來,能提高絨子含量、含絨量和蓬松度;不添加蓬松劑的羽絨用手按下去會自然蓬松,絨子、絨絲與雜質分離清晰,用手抖動會自然下落,做蓬松度測試時,絨朵不粘在蓬松度儀器,壓板無阻力,自然下落;而添加了蓬松劑的羽絨表面看上去綿綿的,絨絲少,手摸有點粘手,用手按下去不易回彈,裝在袋子里絨會粘在袋壁上,不易掉出來,做蓬松度測試時,絨會粘在蓬松度儀的壁上,不是自然落下,會阻礙壓板,壓板不易壓下。
此類羽絨經過水洗后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甚至影響羽絨原有的自然膨脹和收縮功能,因此用在制品上是不會提高蓬松度的,主要是應付檢測機構。
參考文獻:
[1] 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S].
[2] GB/T 10288—2003羽絨羽毛檢驗方法[S].
[3] GB/T 12705.2—2009紡織品 織物防鉆絨性試驗方法 第2部分:轉箱法[S].
(作者單位:廣州纖維產品檢測研究院)
摘要:
本文介紹了目前羽絨制品填充料在質量上存在的典型問題,并通過試驗對不同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為企業生產、羽絨制品檢測及質量控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羽絨制品;填充料;質量
1 ? ?引言
羽絨是天然保暖材料中保暖性能最佳的一種天然纖維,因羽絨具有獨特的輕柔保暖和吸濕發散的良好性能,而且充滿彈性,觸膚感很好,因此一直以來備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近年來受H7N9禽流感的影響,羽絨制品原材料短缺,價格飛漲,市場上含絨量90%的羽絨每公斤已經從300元漲到了600元左右,部分羽絨生產企業在控制成本、提高利潤的驅使下,羽絨原料和制品質量問題日漸嚴重,羽絨原料的質量問題成了廣大消費者非常關注的問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羽絨原材料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認識,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些筆者在檢驗過程中發現的羽絨制品填充料質量問題。
2 ? ?羽絨填充料存在的典型問題
2.1 ?“粉碎毛”
近年來有大量的“粉碎毛”(圖1)制品作為羽絨制品進入市場,“粉碎毛”是指水禽毛片經過機器粉碎后的碎毛,由大量羽絲、少量絨絲組成,不含有絨子,其蓬松度、清潔度、微生物檢驗結果極差,不具備保暖性能,消費者在穿著過程中羽絲、絨絲容易鉆出制品表面,影響穿著外觀的同時甚至容易被呼吸到人體的呼吸道,危害人體健康。GB/T 14272—2011[1]《羽絨服裝》標準中對羽絨服裝含絨量也有明確的要求,羽絨的含絨量明示值不得低于50%,因此“粉碎毛”這類原料不允許用作羽絨服裝填充料,在正常羽毛羽絨混合物中摻進“粉碎性羽毛”或“下腳料”屬于“摻雜使假”違法行為,建議生產企業以保暖性能和保證人身健康為前提,提高羽絨服裝的質量,切勿用粉碎性羽毛作為羽絨服裝填充料。
圖1 ? ?“粉碎毛”示例
2.2 ?填充料中摻有大量小雞毛、雞絲
陸禽毛是指尖嘴禽類的羽毛,雞毛、鴿子毛屬于陸禽毛類。小雞毛(圖2)外觀呈枝杈形,扁平狀,較為柔軟,顏色偏黃;雞絲(圖3)是從雞毛的根部掉落下來的小羽枝,色澤光亮,其上分布的羽絲呈平行的梯子狀;在羽毛羽絨成分檢驗過程中小雞毛、雞絲分別容易被誤判為絨子、絨絲,因此部分羽毛羽絨原料生產廠商為了減低成本,提高利潤,有意摻入大量的小雞毛、雞絲以渾水摸魚提高含絨量和絨子含量。而GB/T 14272—2011和GB/T 10288—2003[2]標準中要求羽毛羽絨成分分析初步分揀時應把陸禽毛片、陸禽羽絲分揀干凈,歸入陸禽毛,不能計入含絨量、絨子含量,因此陸禽毛分揀的干凈程度,直接影響到含絨量、絨子含量的結果,檢驗員在檢驗過程中應對陸禽毛有正確的認識和鑒別,正確區分陸禽毛和水禽毛片。
圖2 ? ?小雞毛 ? ? ? ? ? ? ? ? ? ? ? ? 圖3 ? ?雞絲
2.3 ?含有大量粉塵
羽毛羽絨原料加工流程是經過水洗、烘干、除塵、除臭等工藝,由于原料加工過程中除塵環節沒有嚴格把控,造成樣品中含有大量類似粉塵(圖4)的超短絨絲和羽絲;在羽毛羽絨成分分析檢驗過程中,這類粉塵粘附在分揀臺面上,不易夾起,用手一撥會形成團狀混合物(圖5),無法分離,加大了檢驗的難度,羽毛羽絨成分分析應把此類粉塵歸入雜質;同樣,此類樣品在執行標準GB/T 12705.2—2009[3]防鉆絨性測試時,試樣袋在轉箱內經過轉動、撞擊后,面料表面上鋪滿一層粉塵(圖6),該類超短纖維鉆出布面形成“團狀物”,檢測無法準確計數。用此類填充物做成的羽絨制品在使用過程中經過摩擦或拍打,粉塵容易鉆出面料表面,進入呼吸道和接觸皮膚,直接影響到人身健康。
圖4 ? ?含有大量類似粉塵的超短絨絲和羽絲
圖5 ? ?團狀混合物 ? ? ? ? ?圖6 ? ?防鉆絨試驗后的樣品
2.4 ?填充料含有雜物
羽絨服填充料中混有縫紉線、布碎、透明膠、竹枝、編織帶等雜物(圖7),生產商在原料收購、加工和成衣制作過程中應避免摻有非羽毛羽絨等雜物,確保羽絨服填充物為100%羽毛羽絨。
圖7 ? ?填充料中含有的雜物
2.5 ?含有“下腳料”
近年來隨著羽絨原料價格飆升,有些廠家、商家就鋌而走險采用羽毛羽絨工業“下腳料”冒充羽絨作為羽絨服填充料,下腳料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羽毛羽絨原料生產加工過程中掉落在分毛機和分絨機底下的絨絲、羽絲、陸禽羽絲長期積累而成,有的是團狀“下腳料”(圖8),有的是散狀“下腳料”(圖9),此類樣品粉塵嚴重超標,蓬松度也非常低;(圖8)樣品用肉眼觀察,毛片含量很低,從表面外觀看感覺含絨量很高,作者按GB/T 14272—2011方法對此樣品進行了蓬松度測試,蓬松度測試結果僅9.0cm,不具有彈性,由此可見,此類填充料非專業人士很難判斷,消費者容易受騙上當。
圖8 ? ?團狀“下腳料” ? ? ? 圖9 ? ?散狀“下腳料”
2.6 ?羽絨添加蓬松劑
目前羽絨加工工藝上出現了一種提高羽絨蓬松度的新工藝,在羽絨表面上添加蓬松劑,主要的作用是將絨子、絨絲粘連在一起,在成分分析檢驗中絨絲不易被抖下來,能提高絨子含量、含絨量和蓬松度;不添加蓬松劑的羽絨用手按下去會自然蓬松,絨子、絨絲與雜質分離清晰,用手抖動會自然下落,做蓬松度測試時,絨朵不粘在蓬松度儀器,壓板無阻力,自然下落;而添加了蓬松劑的羽絨表面看上去綿綿的,絨絲少,手摸有點粘手,用手按下去不易回彈,裝在袋子里絨會粘在袋壁上,不易掉出來,做蓬松度測試時,絨會粘在蓬松度儀的壁上,不是自然落下,會阻礙壓板,壓板不易壓下。
此類羽絨經過水洗后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甚至影響羽絨原有的自然膨脹和收縮功能,因此用在制品上是不會提高蓬松度的,主要是應付檢測機構。
參考文獻:
[1] 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S].
[2] GB/T 10288—2003羽絨羽毛檢驗方法[S].
[3] GB/T 12705.2—2009紡織品 織物防鉆絨性試驗方法 第2部分:轉箱法[S].
(作者單位:廣州纖維產品檢測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