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輝 阮璐雅 鄒柳義 倪連松
由于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患者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免疫功能減弱,易發生各種感染,其中尿路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 的發生率僅次于肺部感染,居第2 位。尿路感染具有治愈后易復發的特點,反復多次治療增加了細菌的耐藥性。另外,T2DM 合并UTI 患者常以無癥狀性菌尿( asymptomatic bacteriuria,ASB) 多見,耐藥菌株尤其是多重耐藥菌的出現和迅速傳播,給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帶來困難。因此,為了解T2DM合并UTI 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藥現狀及ASB 患者的臨床特點,現對筆者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T2DM 合并UIT 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臨床資料: 收集2006 年1 月~2013 年10 月筆者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311 例T2DM 合并尿培養陽性患者的臨床資料及化驗數據進行分析( T2DM 符合1997 WHO 診斷標準) 。
2.標本留取:用無菌方法留取患者的中段尿液于無菌管,即送實驗室定量培養,盡可能在抗菌藥物使用前留取尿標本,清晨用第1 次中段尿培養,連續2 次以提高陽性率。
3.菌株鑒定及藥敏試驗: 所有菌株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分離,并經Vitek.32 全自動細菌培養鑒定儀確認到種,同時采用WHO 推薦的K-B 法進行藥敏試驗及按美國臨床檢驗標準委員會( NCCLS) 2002 年版標準進行抑菌環判讀。
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 表示,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t 檢驗,構成比和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一般資料分析:311 例尿培養陽性患者的平均年齡67.4 ±10.71 歲,平均糖化血紅蛋白( HbA1c)10.19% ±5.36%,平均DM 病程9.92 ±7.18 年,女性占86.17%。根據有無尿路癥狀分為非ASB 和ASB兩組進行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 >0.05,表1) 。
表1 311 例尿培養陽性患者的臨床資料
2.病原菌分布構成比: T2DM 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中分離出335 株病原菌,其中革蘭陰性菌219 株,革蘭陽性菌86 株,念珠菌屬28 株,分別占65. 37%、25.67%、8.36%( 表2) 。
表2 T2DM 合并UTI 致病菌分布情況
表3 前2 位G -菌和前2 位G +菌的耐藥情況
4.尿培養陽性患者情況:由于廣譜抗菌藥物的大量、長期使用,影響了宿主的防御機制、正常菌群及定植抵抗力,糖尿病伴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藥性隨之變遷,因此定期監測十分必要,為臨床治療和用藥提供依據。根據時間順序分為2006 ~2009( 前4 年) 組和2010 ~2013( 后4 年) 組相比較,患者平均年齡分別為66.25 ±10.08 歲、68.72 ±11.10 歲,平均病程分別為9.62±7.96 年、10.45 ±7.09 年,平均糖化血紅蛋白分別為10. 45% ±6. 83%、9. 87% ±2.34%,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 >0.05,表4) 。
5.病原菌分離結果:2006 ~2009 年組和2010 ~2013 年組病原菌分布中均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分別占59.2%、71.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革蘭陰性菌株中以大腸桿菌為主,分別占42.59%、54.91%,革蘭陽性菌株中以腸球菌為主,分別占17. 28%、6.94%( 表5) 。
表4 2006 ~2009 年和2010 ~2013 年尿培養陽性患者的一般情況
表5 2006 ~2009 年和2010 ~2013 年T2DM合并UTI 致病菌分布情況
6.藥敏分析:2006 ~2009 年組和2010 ~2013 年組革蘭陰性菌中,以大腸桿菌為主,其對環丙沙星、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均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 革蘭陽性菌中以腸球菌屬為主,對環丙沙星、呋喃妥因、紅霉素及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均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表6) 。
在糖尿病合并感染中,最常見者為泌尿系感染,女性患者尤為突出,糖尿病婦女尿路感染的發生率較非糖尿病婦女高2 ~4 倍,DM 患者中急性腎盂腎炎的發生率是普通人群的5 ~10 倍,且腎盂腎炎并發癥的發生也比一般人群更普遍[1]。由于糖尿病患者長期保持高血糖水平,糖類、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導致免疫功能的低下,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風險顯著增加[2]。DM 患者合并UTI 的典型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腰痛及發熱,本資料顯示,216 例UTI 患者為無癥狀性,比例高達69.45%,提示UTI 患者病情發生、發展多表現隱匿,原因可能為糖尿病的尿頻、尿急癥狀掩蓋尿路刺激征以及周圍神經病變使局部敏感度下降、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反應遲鈍等,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應及時預防及控制尿路感染的發生[3]。研究顯示,311例患者經中段尿培養分離出335 株陽性致病菌,以革蘭陰性菌為主,占65.37%,革蘭陽性菌占25.67%,真菌菌株占8.36%,菌株所占比例與國內有些報道不同[4,5]。相比之下,本資料中的革蘭陽性菌和真菌比例有所下降,革蘭陰性菌的比例有所升高。
表6 2006 ~2009 年和2010 ~2013 年主要G -菌、G +菌的耐藥情況
革蘭陰性菌中以大腸桿菌為主,占48.96%; 其次為變形菌屬。革蘭陽性菌株( G+) 占25.67%,以腸球菌屬為主,占11.94%,其次無乳鏈球菌; 真菌感染率為8.36%。根據藥敏分析結果顯示,大腸桿菌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高達86. 11%,對左旋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和慶大霉素的耐藥率分別為75.00%、68.64%、80.00%; 復方新諾明耐藥率57.50%; 頭孢曲松的耐藥率也高達38. 56%; 頭孢他啶耐藥率11.36%;另外舒普深和特治星也出現部分耐藥菌,但比例均<3%。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氨芐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慶大霉素的耐藥率較高,因此不建議將這些藥物單獨作為尿路感染治療的經驗性用藥。呋喃妥因、第3 代頭孢、舒普深、特治星敏感度好,但考慮到呋喃妥因腎毒性較大,需慎用,可首選第3 代頭孢作為治療藥物。革蘭陰性菌中變形菌屬排第2 位,本研究結果顯示,變形桿菌對復方新諾明、呋喃妥因、氯霉素的耐藥情況較高,分別為6/12、5/10、4/8;慶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藥情況均為1/2;頭孢曲松、環丙沙星、氨芐西林的耐藥情況分別為3/10、2/10、4/9; 對舒普深、特治星、頭孢他啶、亞胺培南、美洛培南的敏感度高,因此治療上可選用環丙沙星、第3 代頭孢,效果不佳時可選用舒普深、特治星。革蘭陽性菌占25.67%,以腸球菌為主(11.94%) ,所占比例較阮璐雅等[4]的報道偏低。本資料顯示,腸球菌屬的耐藥性較高,復方新諾明、紅霉素、環丙沙星的耐藥率分別為93.75%、87.18%、73.68%,而氨芐西林、青霉素、利福平的耐藥率也分別達66. 67%、66.67%、54.55%,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耐藥情況均為4/5,故氟喹諾酮類藥物需慎用; 亞胺培南、替考拉寧、萬古霉素也出現部分耐藥菌,分別為2/4、1/29、3/40,利奈唑胺無耐藥菌,敏感度較高,為避免耐藥情況惡化,建議臨床上盡量根據藥敏分析慎選抗生素。居第4 位的是無乳鏈球菌,占8.36%。藥敏分析,對氨芐西林、替考拉寧、青霉素、萬古霉素均未發現耐藥菌,這與徐葉進等[6]的報道有所不同; 對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的耐藥情況均為2/2,需慎用; 環丙沙星的耐藥率53.33%,呋喃妥因8.33%,氯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的耐藥率為0,故可選用呋喃妥因,效果不佳時可選用替考拉寧、利奈唑胺。
由于近年來抗生素的廣泛、長期使用,糖尿病伴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藥性隨之變遷。資料顯示,2010 ~2013 年G-菌較2006 ~2009 年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為,大腸桿菌、腸球菌屬都歸于腸道常住菌群,肛門和泌尿道外口毗鄰,女性患者尤甚,且糖尿病患者大多免疫功能減退,尿液中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人,為細菌的定植、滋生和大量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7]。G-病原菌中,以大腸桿菌為主,其對環丙沙星、氨芐西林、復方新諾明的耐藥率均超過50%,頭孢曲松的耐藥率從32%上升至44.87%,也出現小部分病原菌對特治星耐藥,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藥情況為3/4,但呋喃妥因、舒普深、特治星的敏感度均較高,因此臨床對2 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治療時要選擇對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藥物,要做藥敏試驗,根據試驗結果進行選擇。
由此可見,在積極治療基礎疾病的同時,應加強感染病原菌的監測,根據臨床藥敏試驗檢測結果選用合理的抗菌藥物,提高臨床治療效果。
1 Ronald A,Ludwig E. Urinrytract infections inadults withdiabetes[J].Int Jantimicagents,2001,17(4) :287 -292
2 李拉克,海潔,王濤.糖尿病患者伴尿路感染病原菌檢測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3) :3271 -3273
3 黃崇林,金標,潘宇平.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 8) :1937 -1939
4 阮璐雅,倪連松,鄭景晨,等.2 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藥敏分析[J],醫學研究雜志,2011,40(11) :137 -139
5 韓仰東,韓燕,華郁.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檢測及耐藥性分析[J].西北藥學雜志,2009,24(1) :60 -61
6 徐葉進,王曉東,朱碧紅.糖尿病患者無乳鏈球菌尿路感染臨床表現及藥物敏感性分析[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07,19(3) :303-304
7 彭文清,謝志強.老年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種類及耐藥性[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 :1201 -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