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副主任、省政府審改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翁建榮
浙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一階段審批制度改革思路和舉措已經形成。要圍繞“審批事項最少、審批速度最快、審批收費最低、審批服務最優”改革目標,以破解創新發展的“堵點”,干事創業“痛點”,監管服務“盲點”為重點,切實做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
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我省出臺了《浙江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圍繞“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的改革目標,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為抓手,全面啟動了新一輪審批制度改革。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省人大、省政協積極建言獻策,經過全省上下兩年多的共同努力,浙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一階段審批制度改革思路和舉措已經形成。
省級執行審批事項進一步減少。著眼于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切實減少政府對微觀事物的管理。省級事項從706項減少到實際執行的314項,委托市、縣執行82項。省級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基本完成。還針對省、杭州市、寧波市設定行政許可的法規進行專項清理。
市、縣審批層級一體化改革試點有序推進。深入推進嘉興市審批層級一體化改革,嘉興市下放了522項市級審批事項,今年市級保留事項由52項減少到40項左右。根據第三方試點評估結果,政府部門、項目業主、辦事群眾認為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投資環境改善的占83%,總體滿意率為77%。溫州市開展市縣審批扁平化改革嘗試,配套下放試點縣(區)20項審批事項。杭州市按照就近就便辦理原則,下放一批城區辦理的審批事項。
全面實施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和“零地技改”項目不再審批。浙江把全面實施高效審批作為審改工作重要內容。11個市和50多個縣(市、區)出臺或擬訂了實施方案或實施意見,紹興、寧波、臺州、溫州等地將重點建設項目納入高效審批制度辦理。“零地”技改不再審批改革不斷推進,在2014年實施“零地”技改項目7143個、總投資2000億元基礎上,2015年一季度實施318個項目,項目總投資95億元。
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不再審批試點。試點地區在探索建立市場準入標準、企業依法承諾、企業自主委托辦理中介事項、部門備案管理、現場介入監管和驗收達標監管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年來,舟山群島新區、嘉善縣、海寧市、柯橋區4個試點地區合計共有132個項目納入不再審批改革,其中開工34個、竣工待驗收2個。
項目審批服務機制不斷創新。省審改辦出臺《建設項目聯合測繪、竣工聯合驗收、證照聯合辦理“三聯動”改革指導意見》后,臺州、麗水、嘉興、紹興等地年初出臺實施方案,進一步優化流程。各地還相繼出臺了“全程代辦”、“容缺受理”、“超時默認”、“模擬審批”等便利化措施,進一步簡化項目建設的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
出臺了2015年投資項目政府核準目錄。按照“能減則減、能放則放”原則,除跨區域、跨流域的項目及特定依據項目外,原則上都放給市縣核準。與2014年核準目錄項目比,取消核準改為備案15項,承接國家核準事項14項,取消了企業經營自主權事項作為項目核準前置,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
中介服務事項清理取得階段性成果。經過初步清理審核,全省共有21個部門設定94項相關審批事項,與此相關設置了111項中介服務項目,其中經營服務性項目89項,行政事業性項目22項。中央法律法規設定106項,省設定5項。對事項收費方式、壟斷程度、設定依據、項目投資等進行了梳理分類,并擬訂了下一步清理規范的初步方案。

市、縣中介服務市場初步形成。全省以設區市、縣或市縣一體設立市場實體平臺56個,網上中介市場59個。20多個尚未建立實體平臺或網上中介市場的市、縣(市、區)已制定實施方案。網上中介市場開通了查詢、交易和評價功能。環評、能評、測繪、檢驗檢測、投資咨詢、認證、鑒證等中介服務市場準入政策進一步放寬,一批甲級資質中介機構在各市、縣設立分支機構,開展現場服務。
中介脫鉤改企取得進展。省屬5家經營類事業單位改制總體方案已經制定,20家公益類事業單位制訂了中介剝離方案。溫州市將規模較大中介機構資產劃入國資委,成立從事中介服務國資公司,完成25家中介機構與政府主管部門徹底脫鉤。各地對壟斷程度較高的中介服務采取進場集中監管方式,從服務時間、服務質量和收費等方面規范中介服務行為。
進一步規范省政府部門審批服務。根據國務院《關于規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行為改進行政審批有關工作的通知》,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改進和規范省政府部門行政審批服務工作的通知》,部署改進和規范政府部門審批行為。
全面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工作。結合省級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定,將省級部門建立監管制度,落實監管措施作為制定責任清單重要內容。35個涉及國務院下放、取消事項的廳局大多數已逐項建立監管制度,納入行業監管體系。針對取消、下放轉移審批事項和高效審批、零地技改不再審批、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不再審批試點等改革新情況,研究制訂了《關于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的意見》。
強化市、縣“兩集中、兩到位”。市、縣兩級政府“兩集中、兩到位”改革完成率達到98.8%;審批部門進駐行政服務中心比率達到93.2%;審批事項進駐率達到93.4%;全省既能受理又能辦理事項比例基本達到90%。
政府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政務服務延伸到村級(社區)不斷推進,已建成18500個村級(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基本覆蓋全省鄉村。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政務服務體系得到完善。指導村級便民服務中心編制事項目錄和手冊,推動村級便民服務中心服務標準化。
相對集中許可權改革試點取得突破。為進一步推進審批體制改革,組隊到天津濱海新區等地開展調研,并就浙江省開展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工作向國務院審改辦作了專題匯報。中央編辦、國務院法制辦已經發文確定我省作為試點省。
下一階段必須緊緊圍繞“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審改總要求,堅持“放、管、服”三管齊下,著力深化審批制度改革,積極轉變地方政府職能。總體思路是:按照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要求,圍繞“審批事項最少、審批速度最快、審批收費最低、審批服務最優”改革目標,以破解創新發展的“堵點”,干事創業“痛點”,監管服務“盲點”為重點,切實做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創新投資項目審批,加快中介服務市場化進程,規范審批行為和建立監管制度“五項工作”,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現代化。
——簡政放權取得新突破。省級行政許可項目壓縮到300項以內。通過審批層級一體化改革,基本實現市縣同權,減少一個審批層級。全面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調整工作。年內基本完成省設定行政許可相關法律法規調整清理、修訂工作。
——審批效率進一步提升。率先打造“速度最快、環節最少、服務最優、全國領先”的企業投資審批制度。全面落實“零地技改”不再審批制度。加快推廣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不再審批試點經驗,實現政府變事前審批為事中事后監管。加快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設,實施投資項目并聯審批。市、縣兩級實現審批中介網上市場和實體中介市場100%覆蓋,實現中介服務“提速降費”。
——政府服務更加優質高效。進一步規范省級部門行政審批行為,平均提速30%以上,市縣審批部門、審批事項進中心比率提高到95%以上,進一步提升審批服務效率。全面實現行政審批事項一站式網上運行網上公開。今年年底前全面實現除行政處罰等執法類事項以外的行政權力事項一站式網上運行。利用浙江政府服務網,實現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政務服務體系聯動。
省級取消和下放一批審批事項。根據國務院下放和取消審批事項的決定,相應取消一批審批事項,落實好下放事項承接目錄的動態調整工作。結合審批層級一體化改革,配套下放一批省級行政許可事項。
市級取消和下放一批審批事項。在認真總結和評估基礎上,加快推廣嘉興審批層級一體化改革試點經驗。結合各地實際,下放一批市級管理權限到縣(市、區),基本實現市、縣同權,審批減少一個層級,切實提升審批效率。
繼續清理一批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結合國家清理項目前置審批事項,重點開展省設定45項行政許可相關法規清理,按照規定程序及時提請省人大修改我省相關法規,從源頭上取消一批不合理審批事項。
全面落實企業投資項目高效審批。堅決貫徹落實李強省長在全省抓好當前經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講話的要求,加快研究制訂“區域能評+區塊能耗標準、區域環評+區塊環境標準”方案,在此基礎上制定實施方案和流程圖,開展對產業集聚區、開發區(園區)、功能區塊的一般工業項目再縮短審批時限改革試點。全面推進高效審批和“零地”技改項目不再審批改革,確保穩增長措施得到落實。
加快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不再審批辦法。繼續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不再審批的負面清單制、準入標準制、企業依法承諾制、備案制和事中事后監管等改革內容。在完成評估和總結經驗基礎上,出臺推廣企業投資項目政府不再審批指導意見。
加快投資項目網上審批進度。配合國家發改委抓緊全國在線審批核準備案平臺建設。加快浙江政務網網上審批進度,形成縱橫連貫聯合審批平臺,全面實施網上審批。加快審批信息公開和共享,方便企業、基層和群眾辦理審批事務。
深化行政審批相關中介服務事項清理規范。根據設定依據,按照分類處理原則,專項進行梳理,提出處理意見,經專家論證后,形成我省行政審批及中介服務基本目錄。待國家有關工作結束后,進一步修訂中介服務目錄。
清理調整不合理行業管理政策。年底部門抓緊清理阻礙中介市場化改革有關行業政策,對符合資質要求的中介機構要放開市場準入,加快培育競爭主體。對實施地方壁壘、人為劃分市場的政策要堅決清除。
積極推進公平競爭中介市場建設。研究出臺國有資產處置、人員安置等配套改革政策,加快省級部門中介機構剝離、脫鉤、改制工作,推進市、縣審批中介機構脫鉤改制。
大力改善和規范部門審批行為。堅決貫徹落實李強省長關于“決不能讓政府權力窒息了市場的活力”、“改革就是改管為服務”的講話精神和要求,圍繞依法審批、相對集中審批服務、跨部門協同審批、優化審批流程、制定審查細則等5個方面要求,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細化編制服務指南等措施提升服務。
加快落實事中事后監管措施。圍繞實施高效審批,推進不再審批試點和審批層級一體化改革等創新舉措,加快出臺事中事后監管辦法。對監管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明確監管責任主體,強化現場監管,推進協同監管和綜合執法。建立綜合監管信息平臺,納入省市縣信用體系,逐步實現省與市縣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的信息化監管目標。
進一步深化審批服務體制改革。市、縣繼續加強“兩集中、兩到位”改革,年底審批部門、審批事項進中心比率提高到95%以上,既能受理又能辦理審批事項全省達到90%以上。加快制訂部分縣(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試點方案,推進我省作為國家試點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