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馮潔
浙江作為淘寶村大省,無論從淘寶村數量、涉及網店總數、就業人數來看,淘寶村都正在步入“大繁榮時代”。在“互聯網+”發展戰略逐步向農業農村深入的新時期,淘寶村已然“破繭成蝶”,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排頭兵
“淘寶村”現象自2009年出現,短短6年時間,經歷了萌芽、生長、大規模復制等幾大發展歷程。浙江作為淘寶村大省,無論從淘寶村數量、涉及網店總數、就業人數來看,淘寶村都正在步入“大繁榮時代”。在“互聯網+”發展戰略逐步向農業農村深入的新時期,淘寶村已然“破繭成蝶”,成為農村電商發展的排頭兵。
義烏青巖劉村是浙中的一個普通小村莊,村民1723人。經過近年的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目前已有各類電商店鋪2800余家,直接從業人員1.5萬余人,電商銷售額達35億元。2014年11月19日,李克強總理親自視察青巖劉村,稱贊:“網店在虛擬空間服務實體經濟,開拓巨大的市場空間,你們不愧是網店第一村”。
不同于國內其他縣市農村電商的“一村一品”發展戰略,青巖劉村緊緊圍繞“網商黃埔”、“創業天堂”的“創業孵化中心”定位開展工作,比如設立青巖劉創業實驗室、青巖劉創業論壇、電商嘉年華等等。總結青巖劉村電商發展的經驗,主要有三個方面:
領導和部門重視,不斷出臺各種扶持政策。近年來,義烏高度重視“電商換市”發展戰略,出臺了比較完整的政策體系和舉措。比如2年30萬大規模電商人才培訓的“230”計劃、《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義烏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更高質量就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和舉措。江東街道和義烏廣播電視臺等部門合辦了“青巖劉杯”網店設計大賽;義烏市電商辦對青巖劉的電商規劃給出專業意見并傾斜各種資源;工商、稅務、銀行等部門在新網商服務中心開通了咨詢代辦窗口等。
電商換市,不斷提升創業保姆服務水平。對大部分農村來說,電商還是個新鮮事物,需要領導和部門扶上馬送一程。一是成立組織,2010年,成立了義烏市國際電子商務城(籌委會);2012年,成立了村網商服務中心和電子商務辦公室;開辦了網商培訓學校。二是提供專業服務。江東街道將婦女就業培訓基地和政府購買服務試點放在青巖劉村,引進專業社工機構,為電商開展特色社區服務,此外還引進了專業的第三方運營機構,提供創業團隊服務。對網商進行星級評定,按星級享受相應的扶持及獎勵。三是改善基礎設施,實現了100兆光纖到戶,免費WIFI覆蓋全村等;主動參與義烏全省大學生村官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建設了全省首家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和“浙江首個智慧數字村”,實現線上線下統一管理服務。
村校共建,不斷創新創業孵化特色。隨著電商產業的不斷完善,電商運營方面的衍生服務越來越重要,青巖劉村聯合義烏工商學院成立了15個電商創業實驗室,也是中國首個大型電商創業夢工場,兼具科研、教學、培訓等服務功能。成功舉辦青巖劉論壇暨全國高校電商創業基地建設研討會,舉辦了大型電商嘉年華等活動,日均人流量近2萬人次。與浙江工商大學等10余所高校簽訂了《青巖劉高校電商創業基地合作協議》,共同探討“創業型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青巖劉及義烏培育留住電商人才。
臨安市昌化鎮白牛村地域面積12.4平方公里,轄16個村民小組,有558戶農戶,共1541人。白牛村電子商務發展,總體來說經歷了“萌芽期(2007-2008)”、“發展期(2009-2011)”和“擴張期(2013-2015)”三個階段,實現了從“圍繞傳統特色品牌農產品-山核桃,由農村能人發起,并帶動其他村民效仿,全村電商創業,自下而上的市場自發現象”向“以政府、村級協會、網商集聚共同協力,帶動傳統特色產業,朝著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構建白牛村電子商務良性生態體系”的過程。白牛村推進農村電商發展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美麗鄉村建設夯實基礎。從2011年開始,白牛村抓住美麗鄉村、中心村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不斷發展和完善農村電商產業,依托豐富的農特產品,把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新“藍海”,積極應用電子商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增麗,促進了白牛村經濟持續較快發展。
農村產業發展聚焦重點。白牛村在新農村的建設進程中,無論是村莊規劃還是項目安排,都把電商產業發展作為核心,作為白牛村產業發展重中之重。一方面通過積極爭取資金,加快農林業基地的培育建設,目前擁有山核桃基地1600畝、高山蔬菜基地260畝、筍竹基地3000畝。另一方面狠抓投入,加快路、電、管網、物流等配套設施的建設完善,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為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協會組織建設優化機制。近年來,該村先后成立村級電商協會和電商黨支部,旨在通過協會組織的作用,促進電商又好又快發展。一方面通過電商行業協會,加強對電商企業的社會組織管理,重點強化對產品質量、價格、市場秩序、宣傳等方面的協調、服務、監管,致力于打造一個“感情交流、資源共享、團結互助、共謀發展”的平臺,加快白牛電商發展步伐。另一方面通過成立電商黨支部,開展黨員電商線上線下亮身份活動,旨在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白牛村有黨員87名,直接從事電商的有10人,占比11.5%;村兩委班子7名成員中,發揮“雙帶”作用的有5名,直接從事電商的有3名,其中兩家淘寶店鋪銷售額都在2000萬元以上。白牛村還大力弘揚“好家風”,全力推進“誠信”建設,引導廣大電商戶“誠信做人誠信經營”,為電商創業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永嘉縣西岙村位于“中國教玩具之都”的橋下鎮,自2008年起,該村在部分電商創業青年帶動下,緊緊抓住電商不斷普及的機遇,依托橋下鎮“中國教玩具之都”的產業資源,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經濟。2013年,全村已有150多戶在淘寶開店賣教玩具,占全村戶數65%以上,經營網店大約600余家,被成功授予全國首批“中國淘寶村”稱號,成為溫州首個“淘寶村”。西岙村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特色舉措:
強化上下聯動,提供發展動力。積極實施“縣、鎮、村”三級聯動,切實加強電商村組織保障,為電商村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一是縣級層面。堅持政策引導和服務優化兩手抓,一方面,在深入開展調研排摸的基礎上,結合“淘寶村”認定標準,出臺電商扶持政策,鼓勵青年一代創新創業,鼓勵農村依托產業優勢積極發展電商,對企業開辦、經營電子商務給予一定條件的經費支持,全力引導、扶持電商村發展。另一方面,建立電商村發展定期協調聯席會商制度,積極聯合經信、市場監督、質監、財稅、交通、供銷等部門開展上門服務,指導和規范網商經營,及時解決電商村發展中出現的困難。二是鎮級層面。積極采取電商村推進與美麗鄉村、五水共治和新農村建設等工作相結合,橋下鎮政府積極牽頭編制發展規劃,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切實謀劃電商鎮、電商村發展方向,明確各階段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確保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有目標、有步驟地順利推進。三是村級層面。在縣、鎮兩級政府的引導下,成立村級聯合組織,搭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行業自律活動,統籌整合各方資源,改變以往企業“單打獨斗”的不利局面,實現淘寶村內企業、網店抱團發展。建立電商村“一對一”服務機制,指定村兩委專人負責電商村日常管理和信息統計,及時匯總上報有關問題,并利用大學生村官入駐電商村,發揮大學生村官政策“宣傳員”、政企“聯絡員”、網商“服務員”的“三員作用”,進一步強化聯絡指導。
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發展潛力。一是強化電商培訓。針對淘寶村當前地理位置較偏僻,人才難以引進的問題,結合各村實際,制定電子商務培訓方案,由政府安排專項培訓經費,邀請國內電子商務專家每年定期免費開展電子商務培訓,同時加大縣外電商領域優秀人才的引進力度,做好引進人才政策的宣傳落實兌現。二是強化信貸支持。針對電子商務企業融資難問題,探索由金融機構根據電商企業產品庫存數量、數據魔方的經營數據、企業流動資金等情況確定授信額度的融資新模式,積極對接金融機構,對電商村內發展潛力好的成長型電子商務企業提供無抵押貸款,大力支持企業發展。三是強化校企合作。積極對接大專院校,充分利用學校的電商銷售人才優勢,結合學生電商實踐訓練,為淘寶鎮內發展規模較大的電商企業搭建網上分銷平臺,突破淘寶鎮電商人才缺乏的瓶頸。目前,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和溫州利幼實業有限公司合作正在有序推進當中。
強化基礎建設,優化發展環境。一是提升村內整體形象。根據規劃安排,大力推進電商村衛生環境整治、形象環境美化、治安環境凈化及文明環境創建等工作。共投入900萬元用于電商村宣傳和改建,標語制作,電商村參觀線路設計和村電商文化禮堂建設,提升淘寶村整體形象。二是建立物流倉儲中心。在西岙村高速大橋下建設了占地面積達17000多平方米的物流倉儲中心,分設17個獨立辦公倉儲場地,破解了倉儲難題,同時也打破了該地區物流壟斷現象,營造了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有效降低了電商企業的物流成本。三是提升網絡通訊服務。利用全縣關于加快推進永嘉無線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積極推進西岙電商村無線網絡建設,提升上網速度和移動、聯通通訊信號強度。西岙電商村作為第一批完成網絡光纖接入工程的村居,已完成村公共場所Wi-Fi網絡全覆蓋,并將互聯網引入農村社區管理。
縉云縣北山村位于壺鎮鎮以北,現有自然村3個,人口2256人。2006年,一直在外從事“烤燒餅”生意的年輕人呂振鴻回鄉創辦了第一家網店,并注冊成立北山狼戶外用品有限公司,帶動了一批村民網上創業,逐步建立“網上網下”分銷平臺。在呂振鴻的成功示范下,全村網店數量從不到10家,發展到現在的300余家(其中27家皇冠店),直接從業人員500余人;銷售額從原來的百萬計,發展到2014的1.2億元,全村物流費達500多萬元,逐步形成了以縉云北山狼戶外用品有限公司為龍頭,以個人、家庭以及小團隊開設的分銷店為支點,以戶外用品為主打產品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被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東總結為“北山模式”。
北山村發展農村電子商務以來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6的3311元增加到2014年13926元,“放下鋤頭,點下鼠標,生意做成”已成為許多村民新的生活方式,北山村也從昔日的“燒餅村”、“草席村”蛻變成為遠近聞名的“電商村”,吸引了省內外多批專家和考察團到村參觀交流,四上央視,多次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等主流媒體追蹤報道,“北山模式”引起全國關注。2013年,北山村被評為全國首批14個“淘寶村”之一、麗水市第一批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村。
“北山模式”形成和發展的經驗啟示主要有三:
政府的順勢而為是“北山模式”形成的必要條件。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與傳統商業模式一樣,在發展過程中必然離不開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在“北山模式”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切實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做到服務“不缺位、不越位”。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為商家提供服務、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上。如成立電子商務集聚中心和電商協會;協調金融機構推出有利于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專門信貸產品;采取育才和引才并重的方式,加大從業人員培訓力度,引進急需專門人才;安排專項資金,積極鼓勵縉云籍電子商務專業大學生回鄉創業等方面提供優惠,確保農村電子商務人才留得住、用得上。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極大的促進和推動了“北山模式”的形成和發展。
農村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是“北山模式”形成的物質基礎。近年來,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迅速,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農村網民數量已經達到1.56億,這為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儲備了人才。北山村所在的壺鎮鎮是麗水市傳統的“工業重鎮”,也是麗水市唯一一個入圍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的試點鎮。良好的工業基礎和雄厚的財力為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相比其他鄉鎮,壺鎮的信息化建設走在全縣前列。農村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北山模式”的發生、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因此,當村民發現呂振鴻的電子商務發展順風順水,便自發地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條件參與到其中來,進而催生了“北山模式”。
創業帶頭人的引領是“北山模式”形成的關鍵因素。電子商務在我國起步較晚,人們對其認識需要一定的過程,尤其是在信息化發展相對遲緩的農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多多少少存在懷疑、觀望情緒,此時創業帶頭人的典型示范就顯得尤為關鍵。事實上,不論是阿里巴巴中的馬云,還是“沙集模式”中的孫寒,都是其所引領的商務模式中的關鍵人物,“北山模式”中的第一家網店創始人呂振鴻也是如此。北山村的網商也正是看到了呂振鴻的成功,看到了電子商務的便利性、打破地域限制等諸多利好因素,通過口口相傳等方式傳授經驗,完成了從技術指導、幫扶創業到貨物分銷、銷售價格的統一,從而形成了“龍頭帶動+政府推動+部門聯動+青年互動”的北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