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群豐 楊雪明
在耳鼻喉科頑固性鼻出血屬于棘手重癥,且是常見病,出血部位多見于鼻腔后端[1]。傳統的鼻腔填塞止血法易對鼻腔黏膜造成損傷,并且止血也不徹底,經常需多次填塞。這就造成鼻腔的感染或引起其他并發癥的發生,嚴重者會危及患者生命,一旦出現,臨床處理必需及時、準確,力求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2,3]。近年來,治療頑固性鼻出血時,需利用鼻內鏡,因為它不僅能提供良好的照明,而且視野也很清晰。本研究選取60 例頑固性鼻出血患者,并采用鼻內鏡下微波治療法治療。現將療效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2012 年2 月~2014 年2 月,筆者醫院選取了頑固性鼻出血患者120 例,并隨機分為對照組(60 例)和觀察組(60 例)。分組方法選用按照隨機數字法。對照組:男性36 例,女性24 例;患者年齡17 ~77 歲,平均年齡為51.1 ±4.8歲;病程為0.1 ~18.2 天,平均病程為5.5 ±1.9 天;治療前出血量為600 ~1100ml;其中左鼻腔出32 例,右鼻腔出血33 例,兩側鼻腔出血9 例。觀察組:男性33 例,女性27 例;年齡范圍為18 ~77 歲,平均年齡為52.4 ±4.1 歲;病程為0.4 ~18.1天,平均病程5.3 ±2.3 天;治療前出血量為540 ~1180ml,其中左鼻腔出血30 例,右鼻腔出血20 例,兩側鼻腔出血10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如表1 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s)
P 均>0.05
組別 n 男性 女性 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天)治療前出血量(ml)60 36 24 51.1 ±4.8 5.5 ±1.9 600 ~1100觀察組對照組60 34 26 52.4 ±4.1 5.3 ±2.3 540 ~1180
2.治療方法:(1)觀察組:全身預防應用抗生素,先麻醉出血鼻腔,應用鼻內鏡找到出血點,再使用微波治療儀進行熱凝,直到出血點停止出血及周圍組織變白。(2)對照組:全身預防應用抗生素,通過使用鼻內鏡、應用凡士林紗布條填塞出血鼻腔直至止血為止。
3.療效評價標準:療效評價標準定為3 個層次,具體如下:①痊愈:鼻腔內出血點周圍部位黏膜光滑,活動性出血停止,患者經過隨訪半年未再發生出血;②有效:鼻腔內出血點周圍部位黏膜明顯改善,出血量及出血次數減少;③無效:鼻腔內出血點周圍部位黏膜、出血量及出血次數均未得到顯著性改善[4]。總有效率等于痊愈率與有效率之和。
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 軟件,技術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患者滿意率及住院時間的比較:由表2 所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患者滿意度為96. 70%,兩者均高于對照組,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3. 33%,患者滿意度為83.33%;且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患者滿意度、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患者滿意度、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n 治療效果[n(%)] 滿意度[n(%)]痊愈 有效 無效 滿意 不滿意住院時間(天)2.1 ±0.5對照組 60 36(60.00) 8(13.33) 16(26.67) 50(83.33) 10(16.67)觀察組 60 48(80.00) 10(16.67) 2(3.33) 58(96.70) 2(3.33)1.0 ±0.4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凝血纖溶系統各指標(uPA、uPAR、PT、APTT、TT 及FIB)比較: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凝血纖溶系統各指標(uPA、uPAR、PT、APTT、TT 及FIB)水平,然后對其進行分析比較,所得具體結果如表3 所示。治療前觀察組患者uPA、uPAR、PT、APTT、TT 及FIB 水平和對照組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而治療后觀察組患者uPA、uPAR 及PT、APTT 及TT 均低于對照組,FIB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PA、uPAR、PT、APTT、TT 及FIB 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PA、uPAR、PT、APTT、TT 及FIB 比較(±s)
組別 n 分層 uPA(μg/L) uPAR(μg/L) PT(s) APTT(s) TT(s) FIB(g/L)觀察組 60 治療前 0.27 ±0.04 0.17 ±0.04 15.51 ±0.48 28.62 ±1.27 15.67 ±1.28 4.63 ±0.96治療后 0.15 ±0.05 0.07 ±0.03 12.10 ±0.62 23.33 ±1.04 8.80 ±0.85 2.47 ±0.64對照組 60 治療前 0.28 ±0.06 0.16 ±0.05 15.41 ±0.53 28.62 ±1.59 15.31 ±1.22 4.65 ±0.64治療后 0.22 ±0.04 0.13 ±0.05 14.14 ±0.57 26.65 ±1.54 1 2.96 ±1.31 3.27 ±0.79
頑固性鼻出血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許多因素都能引起頑固性鼻出血的發生[4~6]。頑固性鼻出血單側最常見,也可見雙側;有的患者間歇反復出血,也可持續出血;也有患者出血量較大,嚴重者引起失血性休克;如果反復出血或者出血量較大會引起貧血的發生。在鼻腔的任何部位,都會有出血的情況發生。但是,鼻中隔前下區出血點較多,最易出血。該部位往往會出現噴射性的小動脈出血。鼻腔后部出血后,易流入咽部,進而從口中吐出。一般情況下,一側鼻腔出血,這是由于局部疾患引起的。兩側鼻腔同時出血或是交替出血,這往往是由全身疾病造成的[6,7]。傳統治療方法主要有局部灼燒、微波、鼻腔填塞等。其中,在前鼻填塞凡士林紗條是最常用的方法。若患者出血嚴重則需要同時填塞前后鼻孔。如果出血量較大,則首先需要確定出血部位,進行手術結扎。鼻腔填塞止血簡單易行可靠,但再出血率較高,達25% ~52%,而且填塞時易造成患者缺氧的發生,這嚴重妨礙了患者的呼吸和睡眠,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同時,在手術過程中,患者易出現休克、虛脫等情況,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此,醫務人員旨在尋找一種操作方法簡單易行、治療效果顯著、不良反應較小的治療方法。同時,這也是患者非常關注的問題。
近年來,頑固性鼻出血的治療都離不開鼻內鏡。鼻內鏡有很多優點,具體如下:①檢測的范圍較廣,對于整個鼻腔甚至是較隱蔽的部位都能檢查到。這是因為鼻內鏡不僅亮度強,而且有著廣闊的視野,視線可進行折射。為減少出血,可用含腎上腺素棉片將黏膜充分收縮,然后充分顯露出鼻腔的各個解剖區域。鼻內鏡的這些優點都有利于吸出鼻腔積血,視野較為清晰,有利于發現出血點[8];②臨床上應用藥物燒灼、填塞、電凝等手段,可直視手術部位,視野清晰、準確。僅用少量的凡士林紗條填塞,就可壓迫住出血點。與傳統填塞法比,該方法避免了盲目性,減少了帶給患者的痛苦。它不僅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而且給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了保障;③配合使用吸引管,也可以有效治療一些活動性的出血。吸引管及鼻內鏡體積較小,占居的空間也較小,因此在鼻腔內,對于狹小或較深的地方都能進行有效的治療。該方法操作靈活,且準確可靠,更重要的一點是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的損傷程度較小;④鼻腔進行麻醉時,一般采用卡因棉片。它的麻醉效果較好,因此,手術過程中,患者能夠很好的配合,并且患者的痛苦也相對減少了。最大的好處是避免了因填塞而引起的鼻腔感染和并發癥的發生。因此,鼻內鏡技術的使用,利于頑固性鼻出血的治療[9,10]。
本研究觀察了鼻內鏡下微波治療法和常規治療法的療效。通過對兩種方法的對比分析可得,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觀察組治療療效顯著,在患者滿意率、住院時間及凝血纖溶系統各指標等方面相比較,觀察組也均優于對照組。其中uPA、APTT、uPAR、PT、TT 及FIB 等指標的變化可以肯定鼻內鏡微波治療療效,通過研究還發現,觀察組凝血系統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機體應激狀態。綜上所述,該研究結果表明鼻內鏡下微波治療頑固性鼻出血具有療效顯著、一次性治愈率高、不良反應小等優點,迅速改善患者鼻組織功能,是頑固性鼻出血理想的治療方法。
1 田利華,李麗,趙志華. 鼻內鏡下高頻電凝止血治療頑固性鼻出血68 例[J].寧夏醫學雜志,2010,32(7):646 -647
2 Jao SY,Weng HH,Wong HF,et al.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staxis due to ruptur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pseudoaneurysm secondary to invasive fungal sinusitis [J]. Head Neck,2011,33(3):437 -440
3 吳小東,米麗云,付靜靜,等. 鼻內鏡下電凝治療頑固性鼻出血57 例[J]. 海南醫學,2010,21(2):94 -95
4 王晶,楊帆. 鼻內鏡下電凝止血治療頑固性鼻出血的療效觀察[J]. 中國醫學創新,2010,7(26):80 -81
5 Santaolalla F,Araluce I,Zabala A,et al. Efficacy of selective percutaneous embolization for the treatmentof intractable posteriorepistaxis and 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JNA)[J]. Acta Otolaryngol,2009,19:1 -7
6 張俊,許學谷,李培華. 鼻內鏡下電凝治療難治性鼻415 例分析[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2,26(5):49 -50
7 Liu Y,Zheng C,Wei W,et al. Management of intractable epistaxis:endoscoopy or nasal packing[J],J Laryngol Otol,2012,126:482 -486
8 Yang MF,Tang YJ.Hemostasis efficacy analysis of bipolar in stubborn epistaxis treatment under nasal endoscopy[J].China Medical Herald,2011,8(13):43 -45
9 Fu Q,Zhang KL. Nasal endoscopic bipolar electrocoagu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ged and intractable epistaxis[J]. Anhui Medical Journal,2011,10:1712 -1713
10 LI XP,Wang L,Hong XP.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bipolar coagulation hemostasis by endoscope in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epistaxis[J].Hebei Medicine,2013,19(3):349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