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邦 薛強東 唐祁平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疹塊,是由于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損害。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病,以反復復發為特點,目前尚無根治方法[1]。常規采用糖皮質激素抑制炎癥,療效尚可,但用藥不良反應大,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造成患者依從性較低,療效降低[2]??菇M胺藥物也是慢性蕁麻疹的臨床常規治療用藥,但部分患者對抗組胺藥物反應欠佳,而且停藥后易復發,慢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目前仍不清楚,最近的研究顯示其發病與患者自身免疫紊亂有關,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3]。復方甘草酸苷是一種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的中藥制劑,地氯雷他定是第2 代H1 受體拮抗劑,能高選擇性阻斷外周組胺受體[4,5]。本研究探究了地氯雷他定聯合復方甘草酸苷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免疫調節的作用及其臨床療效和對停藥后復發的影響。
1.臨床資料:將筆者醫院2013 年1 ~6 月收治的140 例慢性蕁麻疹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均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70 例,其中男性31 例,女性39 例,患者年齡19 ~57 歲,平均年齡38.7 ±12.3 歲,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病程14.5 ±6.4個月;對照組70 例,其中男性30 例,女性40 例,患者年齡20~55 歲,平均年齡35.7 ±11.7 歲,病程3 個月~2 年,平均病程14.7 ±6.2 個月。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慢性蕁麻疹診斷,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病質,以及窄角形青光眼和前列腺肥大患者,所有患者分組前1 個月未使用長效糖皮質激素[6]。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2.治療方法:1)實驗組:采用地氯雷他定(海南普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22089)聯合復方甘草酸苷(瑞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56),地氯雷他定5mg,1次/天,復方甘草酸苷75mg,3 次/天。(2)對照組:單用地氯雷他定5mg,1 次/天。療程1 個月,期間密切關注患者蕁麻疹情況,以及用藥不良反應等,并隨訪觀察半年。
3.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交由檢驗科完成,使用流式細胞儀,檢測試劑盒購自美國RD 公司。
4.療效評判:參照張禁等[7]的方法,根據治療前后評分統計治療指數(total symptom score,TSS)=(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進行療效評定。痊愈:TSS≥90%,且半年內無復發;有效:TSS≥60%,且半年內復發次數≤3 次;無效:TSS <60%或半年內復發次數>3 次。前兩者合并為治療有效率。蕁麻疹癥狀和體征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蕁麻疹癥狀和體征評分標準
5.統計學方法:使用統計軟件SPSS 18.0 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定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記錄,兩組間定量數據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1.治療前后兩組CD4+和CD8+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治療前兩組CD4+和CD8+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CD8+淋巴細胞兩組均出現顯著減低(P <0.05),CD4+淋巴細胞和CD4+/CD8+比值兩組均出現顯著升高(P <0.05),但淋巴細胞亞群的改變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的比較
2.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實驗組痊愈22 例,有效39 例,有效率為87.1%,對照組痊愈13 例,有效40例,有效率為75.8%,兩組有效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2)。

表3 兩組臨床療效評定比較[n(%)]
3.兩組治療后復發率的比較:隨訪跟蹤6 個月,實驗組無復發31 例,復發1 ~3 次34 例,4 ~10 次4例,>10 次1 例,復發率為55.7%;對照組無復發19例,復發1 ~3 次38 例,4 ~10 次11 例,>10 次2 例,復發率為72.9%。復發率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結果見表4。

表4 隨訪半年后兩組治療后復發率的比較[n(%)]
4.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的觀察:實驗組出現口干3 例,聲音嘶啞2 例,乏力1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6%;對照組出現口干3 例,聲音嘶啞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1%,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上述臨床不良反應無特殊處理,停藥后均可自行緩解。兩組患者均無心電圖、肝、腎功能、電解質及血細胞分析檢査明顯異常報告。
慢性蕁麻疹是常見皮膚科疾病,多數屬Ⅰ型變態反應,少數為Ⅱ、Ⅲ型變態反應,主要由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介導一系列化學介質,例如組胺等的釋放而形成風團,造成皮膚紅腫、瘙癢等臨床癥狀[8,9]。另外已有研究顯示蕁麻疹患者發病期間存在血清T淋巴細胞的調節紊亂,例如CD8+淋巴細胞亞群減低以及CD4+/CD8+比例升高,而CD4+/CD8+比值正是臨床上反應機體免疫狀態的一個監控指標,前人的報道提示了調節T 淋巴細胞亞群的比例有助于蕁麻疹的臨床治療[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地氯雷他定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蕁麻疹CD8+淋巴細胞亞群減低和CD4+淋巴細胞亞群升高的幅度均顯著優于地氯雷他定單藥治療,這提示聯合治療對免疫的調節作用優于對照組。
臨床常規使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慢性蕁麻疹,但療效一般,復發率較高,用藥不良反應也較大,因此病人依從性不高,從而導致療效較低。有研究者采用組胺抑制劑地氯雷他定治療蕁麻疹,療效尚可,但單用藥控制復發不佳,長期療效有待驗證[12]。本次實驗組采用地氯雷他定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蕁麻疹,結果顯示,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7.1%,高于單藥對照組的75.8%,顯示了聯合治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由于慢性蕁麻疹的復發性和致病機制的復雜性,單用藥物常難以降低復發率,單一用藥無法達到滿意治療效果,目前抑制組胺、緩激肽的分泌,提高其降解,調節血清淋巴細胞是治療慢性蕁麻疹的3 個主要方向。本次實驗組聯合使用復方甘草酸苷,其主要成分甘草酸苷進入人體可分解成有藥理活性的甘草次酸,可直接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酶活性,具有較強的免疫調節作用、抗補體活性,能有效抑制局部過敏壞死反應及抑制施瓦茨曼現象;體外實驗證明,甘草酸苷具有調節T 細胞活化的作用,并誘導γ 干擾素、活化NK 細胞,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紊亂[13]。近年來該藥被廣泛用于肝病及多種皮膚病的治療,尤其對一些與病毒感染或免疫功能紊亂有關的疾病效果良好[4]。本研究中兩組隨訪跟蹤6 個月后實驗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推測是因為甘草酸苷的免疫調節功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地氯雷他定是第2 代H1 受體拮抗劑,能高選擇性阻斷外周組胺受體,且具有高效、長效等特點,其脂溶性低,無法通過血腦屏障,因此無中樞神經鎮靜作用,且體外動物實驗和臨床實驗均無心臟、腎臟和肝臟毒性報道,因此安全可靠。本研究觀察到地氯雷他定單藥治療時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1%,而且臨床不良反應均可自行緩解,無需特殊處理,加用復方甘草酸苷后也沒能顯著增加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說明了聯合用藥是一種安全的治療方法。
綜上所述,地氯雷他定聯合復方甘草酸苷能有效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治療慢性蕁麻疹安全高效,可顯著降低復發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Marrouche N,Grattan C. Update and insights into treatment options for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J]. Expert Rev Clin Immunol,2014,10(3):397 -403
2 王宗明,楊雄波. 枸地氯雷他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和安全性的臨床研究[J]. 重慶醫學,2013,42(12):1401 -1402
3 尕麗娜. 地氯雷他定聯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療慢性蕁麻疹60 例[J].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13,32(4):292 -293
4 楊平,孔燕,張建英. 復方甘草酸苷在皮膚病領域的臨床應用[J]. 中國藥業,2007,16(9):62 -64
5 Hong JB,Lee HC,Hu FC,et al. A randomized,double-blind,active-controlled,parallel - group pilot study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edative effects of desloratadine 5 mg with levocetirizine 5 mg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J]. J Am Acad Dermatol,2010,63(5):e100 -102
6 賴維,謝小元,龔子鑒,等. 蕁麻疹:歐洲2009 年指南和2006 年指南的比較[J]. 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0,17(3):176 -177
7 張禁,楊顏龍,姜功平,等. 地氯雷他定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蕁麻疹66 例臨床觀察[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27(7):755 -756
8 Incorvaia C,Mauro M,Russello M,et al. Omalizumab,an anti-immunoglobulin E antibody:state of the art[J]. Drug Des Devel Ther,2014,8(1):197 -207
9 Church MK,Maurer M.H(1)-antihistamines and urticaria:how can we predict the best drug for our patient?[J]. Clin Exp Allergy,2012,42(10):1423 -1429
10 Huilan Z,Runxiang L,Bihua L,et al. Role of the subgroups of T,B,natural killer lymphocyte and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5,interleukin-21 and immunoglobulin 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urticaria[J]. J Dermatol,2010,37(5):441 -447
11 Irinyi B,Aleksza M,Antal-Szalmas P,et al. Cytokine production of CD4+and CD8+peripheral T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J]. Acta Derm Venereol,2002,82(4):249 -253
12 趙會亮. 地氯雷他定聯合復方甘草苷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 醫藥論壇雜志,2011,32(7):54 -55
13 楊顏龍,姜功平,張禁. 復方甘草酸苷聯合鹽酸非索非那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2,28(5):371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