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呂龍德 實習編輯 李敏菲
瞄準質量與服務:海工低端也可為
本刊編輯 呂龍德 實習編輯 李敏菲
歐美國家企業是世界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先行者,也是世界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的引領者。隨著世界制造業向亞洲國家的轉移,歐美企業逐漸退出了中低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領域,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和設計方面仍然占據壟斷地位。亞洲雖然在裝備制造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在裝備設計方面與歐美存在較大差距。
近年來,我國海工在量變上是巨大的,但仍沒有達到真正的“蝶變”,不僅與歐美國家不能比,就是跟亞洲海工強國韓國、新加坡等也有很大的一截,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海工設計能力嚴重不足。面對這一現實,中國海工是臨淵羨魚幻想一夜站上高端,還是退而結網做好低端再謀大發展?
雖然我國在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建造方面取得了明顯進步,比如自主設計并建造了國內噸位最大的30萬噸FPSO,建造并交付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第六代3000米水深半潛式鉆井平臺。但是,我國海工總體處在第三梯隊,大多數海工企業都是參照或直接使用歐美技術來承接海工訂單,僅從事鋼結構部件的加工建造,以制造低端海工裝備產品,賺取加工費用為主。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海洋工程裝備主要用于淺海油氣田的開發,在深水平臺、深水FPSO和深海工程輔助船尤其是新型高端裝備的設計上幾乎空白。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顧問王錦連指出:“我國海工接單主要集中在自升式鉆井平臺和海工輔助船等相對低端的產品,自主研發、工程設計和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和高端設計主要依靠國外。”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多,但與設計機構、設計隊伍、設計技術等不足有很大關系。這從我國海工設計格局,尤其是海工企業擁有的設計資源即可看出一二。

我國主要海工企業設計機構一覽
上表顯示,我國大型海工企業一般都有較大規模的技術設計機構,尤其是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設計實力雄厚,其中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708 所等國有設計院占據了行業的主導地位。但是,那些實力和規模都一般的中小企業大多沒有專業性的設計機構,設計力量微乎其微。由于我國海工科研起步晚,技術經驗欠缺,即使是上述大型企業所擁有的研發設計機構,對于開發設計、概念設計和高端產品詳細設計也往往是力不從心,而那些中小企業就更無從說自主設計和創新了。
事實上,除了上表所示的國有設計院和大型企業自有設計機構外,還有外資船舶設計公司、民營船舶設計公司和一些高等院校參與我國海工產品的設計。設計公司有:大連福凱、上海杰星、高曼公司、深圳惠爾、上海利策、上海佳豪、中海油研、益資海洋、深圳鵬海、天津海寧、天津德賽、天津俊健、上海京榮、上海歐得利等,院校有:上海交大、哈工程大、大連理工、天大、江蘇科大、華南理工等。在眾多海工設計參與主體中,國有設計院一般不會參與EPC業務(即對工程進行設計、采購、施工);大型船廠的設計部門一般只具備生產設計能力,缺乏詳細設計能力;外資設計公司盡管技術水平領先,但收費昂貴,對國內市場把握能力弱,主要為外國船東進行前期的基本設計和合同設計;民營設計公司主攻中低端產品,機制靈活高效,設計能力提升較快。總之,設計能力不足(70%依賴國外進口),加之關鍵裝備靠進口,配套設備、水下設備制造基本被國外壟斷,我國海工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造殼”工業,所獲利潤相當低,賺加工費一說也就不足為奇。
從長遠看,我國海工產業的目標肯定是:加快自主研發設計,提高產品科技含金量,向高端海工裝備轉移,形成自己品牌,并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工制造企業,提升海工總承包能力,實現海工話語權,但現階段來說,我國還是海工產業新興國家,除了小部分海工企業延伸到海工維護環節,大多數仍停留在制造安裝環節,所以做好中低端建造環節必不可少,這也是韓國和新加坡的海工發展經驗。縱觀全球,歐美企業壟斷高端海工產品設計的局勢短期內很難打破,我國海工企業尤其是大批扎堆海工低端的轉型企業想要一口吃出一個胖子,妄想快速進入海工第一梯隊,既不現實,也不靠譜。因此,在規劃好中長期目標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贏取客戶信賴,在龐大的海工市場分得一杯羹,應是我國海工企業當下明智之舉,因為建造環節雖然利潤率最低、投資回報周期最長,但其市場價值同樣大,比如一個60億元的項目總包工程,制造環節就超過15億元。
承認技不如人,就應與人避短拼長。我國海工企業一般都沒具備總承包的實力,而爭取到分包訂單后就應專注于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上海外高橋業務總監陳巍旻指出,如果把單子接下來,就要為總包公司提供高效、高質量、有價值競爭力的建造服務。如何才能做到以質量和服務取勝?本刊對此有以下幾點建議:
1、提高制造工藝水平,嚴格把好材料關、質檢關,認真執行生產管理細化標準,使產品質量精益求精。不僅要做好制造過程的每一個細節,還要抓好與產品生成的所有環節。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教授黃維平說:“我們企業在準入的時候可能質量會達標,但一旦進入了行業,質量就不能持之以恒地保證,這是沒有持之以恒嚴格執行標準的體現。”王錦連顧問也舉例說,國內海工配套設備的國產化率目前很低,只有5%~10%,但船東的認可度仍然不高,原因就是外觀和內在質量存在問題。
2、行業上要適度控制規模擴張,消除因產業虛胖而帶來的質量下滑惡果。由于造船業整體蕭條,眾多船廠轉型低端海工,我國海工已出現低端產能過剩苗頭。為了爭奪市場,有些企業就拼價格,以低價吸引訂單,從而導致產品質量下降,影響了我國海工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聲譽。
3、加強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業集中度。簡單說,還是要加快兼并重組步伐,最大限度地放大優勝劣汰機制,讓不具備海工條件或競爭力低的企業退出市場,培育更多資源優質、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并使之通過技術、人才和管理等方面優勢,促進市場的良性競爭,拉動產業的整體質量提升。
4、要熟悉并嚴格執行國際海工標準,注重外部技術吸收。國際海工標準是衡量海工產品質量的基本標準。只有不打折扣地完全執行這一標準,企業產品才會得到總包商和客戶的認可。武船重工董事長楊志鋼對此深有感觸:“國內很多企業建成后都忙著接訂單,但武船青島工廠建成后光在提升技術、國際體系認證上就花了2年。我們請國外海工團隊,技術吸收后再創造。”
5、加強與客戶溝通,構建全球化服務網絡,切實為客戶提供服務保障。要想客戶所想,聽取客戶意見,千方百計滿足客戶要求。要通過網絡實現全球化的服務平臺,建立綜合素質高和紀律嚴明的服務隊伍,實行24小時的“麥當勞式”服務,時刻幫助客戶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可以說,這種高質量和全方位的服務是企業內在文化和軟實力的最好表現形式,無疑是我國海工企業提高競爭力的一條捷徑,對從事維護領域的海工企業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