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呂龍德 碼頭網 吳秀鳳
海工裝備產業的美好時代
本刊編輯 呂龍德 碼頭網 吳秀鳳
日前,由青島海西重機自主研制的國內首個自升式升降平臺“德賽二號”成功交付,標志著國內第一座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升降平臺誕生;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投入使用,打破了國外在深水鉆探領域的壟斷局面;我國海工規模不斷擴大,海工訂單量、訂單金額持續攀升,目前已躍居全球首位。這些都顯示了我國海工業發展勢頭迅猛,成績斐然。
近年來,隨著陸地一次性能源日益匱乏,海洋能源越來越受到能源公司重視,掀起了大規模的海上勘探采油熱潮,尤其是深海作業,急劇拉升海工裝備市場需求,使海工迅速成為船舶工業的“香餑餑”。與此同時,我國圍繞“海洋強國”戰略思想,出臺一系列助力發展海工的政策,并確定海工產業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此外,“21世紀新絲綢之路”的提出,也把海洋工程裝備一下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上來了。
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利好刺激下,我國海工行業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取得了不俗的成績。2013年,韓國、中國、新加坡分列全球海工裝備訂單的前三名,市場份額分別達到42%、29.5%和18%。憑借在自升式鉆井平臺領域的爆發式表現,中國新簽訂單首次超過新加坡,躍居第二。中國企業共承接了全球68座自升式平臺訂單中的37座,數量占全球的54%;自升式平臺訂單總價值達到77億美元,金額占全球的48%;除此以外,中國企業接獲的半潛式鉆井平臺以及浮式生活裝置的訂單數量和金額都排在全球首位。2014年,我國更是加大了對海工行業的支持和引導力度,先后出臺了《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2014)》、《海洋工程裝備實施方案》等規則,一批海工骨干企業逐漸形成,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明顯提升,在油價暴跌的情況下仍然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據統計,全年共承接各類海工裝備訂單31座、海洋工程船149艘,接單金額147.6億美元,全球市場份額提高到35.2%,比2013年提高5.7個百分點,超越韓國居全球首位。
雖然我國海工裝備行業飛速發展,但是與技術、產業鏈更加成熟的歐美國家相比,我國的海工裝備行業還顯得稚嫩和脆弱,如企業扎堆低端產業鏈,低端產能出現過剩苗頭。不過,從另一角度講,正因為我國海工裝備行業處于發展階段,所以我國海工業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雖然2014年下半年因為政治等因素導致油價下挫,海工市場產生波動,但長遠來看是改變不了海上油氣勘探開采總趨勢,改變不了海工市場的廣闊前景。專家稱,未來5年,全球海工裝備市場年需求規模大約在600~750億美元之間。面對如此巨大的蛋糕,中國的海工裝備行業能分享多少呢?
隨著國家相關政策不斷完善,支持力度日益加大,我國海工行業一定會在新時期實現健康有序發展,自主研發能力和配套國產化率大幅提高,迎來更大的發展,分得更大的海工蛋糕,真正步入海工強國的行列。從最近國家工信部發布的《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也可看出我國完善海工行業管理,確保海工產業健康、持續、理性發展的決心。事實上,在《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創新發展戰略(2011-2020)》及《船舶工業“十二五”規劃》等規劃中就對我國海工業作了展望:2015年,我國海工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較“十一五”末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達到20%;2020年,海工產業年銷售收入達到40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率再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國際市場份額達到35%以上(見下圖)。從目前趨勢看,我國海工完全有能力達成上述目標,而有些目標業已或正接近實現。

不要低估中國海工的創造力,更不要小看中國海工的市場擴張力。我們堅信:中國海工必將走向產業鏈高端,開啟夢幻般的美好時代!
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前景可期,未來全球鉆井平臺、生產平臺和海洋工程船等海工裝備的需求市場廣闊。預計2014~2020年,全球海工裝備市場年均市場需求額約為600億美元。面對這一機遇,中國海工應盡快解決產品低端化問題,提升核心實力,搶占國際市場。
相對于傳統的船舶制造,海洋工程裝備配套設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技術含量高,海上作業環境對其安全可靠性、防漏油,甚至免維護等均提出了更高要求。盡管近年來我國海工裝備產業取得了不俗的業績,但實際上跟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仍不可忽視。根據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披露,中國主要生產自升式平臺和三用工作船、平臺供應船等海工輔助船,自主研發、工程設計和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核心技術和高端設計缺失。我國核心配套設備進口率高達90%,海洋工程裝備核心配套設備對外依存度過高是我國在該領域競爭的一大短板。面對海工裝備領域新設計產品多、高難度產品多、生產技術準備周期不足等情況,部分企業進入后,開始暴露出技術力量缺乏、研發能力薄弱等問題。
由于海洋工程配套設備技術要求高、研制難度大,我國的配套設備生產能力較弱,自配套率不足30%,尤其在核心配套領域,我國的自配套率低于5%。配套設備是海洋工程裝備價值鏈中的關鍵環節,占比高達55%。如果我國海洋工程配套業不能實現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同步發展,中國海洋工程企業將徘徊在海洋工程產業鏈的低端,這是中國企業進軍海洋工程市場最大的隱患。海洋工程裝備及其配套設備產業是一個既符合我國當前總體工業發展要求,又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產業。針對配套設備上的差距,我們必須盡快行動,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