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呂龍德
海工“ 白名單”或出爐
本刊編輯 呂龍德
日前,工信部正式發布《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行業規范條件》(以下簡稱《規范條件》)。業內分析人士指出,這意味著繼造船業“白名單”之后,海工“白名單”也有望近期出臺。此舉對我國海工行業意義重大,不僅表明了國家進一步規范發展海工裝備的前瞻和決心,也顯示了中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遠比想像的要嚴重。推行“白名單”制度旨在加強海工行業管理,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引導海工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究竟操作和效果如何,業內充滿了期待和議論。
海洋工程裝備平臺類是指海上移動式作業與生產裝備與設施,主要包括自升式平臺、柱穩式(半潛)式平臺、坐底式平臺、水面(船式/駁船)式平臺等。與《船舶行業規范條件》不同的是,此次《規范條件》出現了技術創新能力和項目管理兩項新要求。很顯然,這是根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有別于造船業在技術創新和項目管理要求更高的特點而制定的,因為高技術和高附加值就是海工的其中基本特征。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絕大部分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本身就是造船企業,但是在數量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數量要遠遠少于造船企業。據有關統計,目前國內海工平臺、生活平臺、儲油平臺及浮式裝置等制造企業基本都是造船廠,數量約50家,雖然數量遠少于造船業,但相比新加坡、韓國以及海洋工程市場自身的需求,顯然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了。而未來海工裝備企業“白名單”數量估計也會遠遠少于造船業“白名單”數量。《規范條件》的出臺,可以通過生產場地、設備設施等硬件,尤其是技術創新和項目管理能力來調整優化海工裝備產業生產力布局,嚴格控制新增海洋工程裝備基礎設施,并將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船舶企業集團。根據有關機構透露,未來海工“白名單”也將為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提供依據,引導社會資源向符合條件的優勢企業集中,重點是銀行信貸和政府扶持。對此,一些海工企業負責人說,這不但提升產業集中度,而且將會有效遏制當下各種企業進軍海工,特別是扎堆海工低端的亂象,還中國海工良好環境和有序競爭。
“白名單”之爭將如何上演?
海工企業如果未能進入“白名單”就意味著掉進了“黑名單”,就失去了政府扶持和銀行信貸的可能。這是每個企業都不愿看到的事情,也是直接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黑手”。除了享受政策傾斜和融資便利,進入“白名單”的海工企業在業務經營上也將得到利好。廣東粵新一工程師說:“船東下訂單,可能會優先考慮與‘白名單’企業合作,企業接單能力將大大提升。同時,造船大集團在兼并重組時,也將更多關注‘白名單’企業。”為了在眾多對手中爭奪那非常有限的“白名單”名額,許多海工企業會不會削尖腦袋往里鉆,千方百計或“不擇手段”謀求“白名單”到手,這種現象在造船“白名單”未公布之前就已經發生,并相當激烈。在利益面前,誰又能保證海工業不會再來一次重演?


如果是真正的良性競爭,何嘗不是一個促進?正如有些曾經參與競爭造船“白名單”的企業指出:申請過程有助于自己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優勢,使企業在已有基礎上來一次完善和提高。從籌備、申報到評審、核查,企業將原先設計、生產、研發、管理等環節的“短板”補強,變得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為增強國際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可問題是因為高門檻和硬件上的呆板規定,是否會再現造船業現象:很多不錯的企業未必能拿到“白名單”,而一些效益差的反而捷足先得?這就希望評審機構能否吸取教訓,從中拿出更透明更完善的辦法。
否則,像南通明德重工在拿到造船“白名單”不久卻遭遇破產的鬧劇也會發生在海工行業。
調查中,眾多人士表示,從市場角度來看,海工“白名單”總體上給了企業公平的競爭機會。一些中小企業確實在技術等條件上有所缺陷,被淘汰實屬正常。海工“白名單”出爐,對于加速落后產能淘汰,推動市場更快恢復無疑是一條好路徑。
但是,從《規范條件》內容看,更多的要求是設施、技術、規模等硬性規定,注重的是技術指標,而甚少涉及市場競爭力、內部經營效果和經濟效益等軟實力。對于那些央企、國企和大型民企來說,這將是優勢,而它們也可能更多成為受益者。縱觀所公布的造船“白名單”,大多數也是上述船企,而中小船企占比很小。綜合實力雄厚、規格高大上的名企入圍似乎理直氣壯,但“白名單”的含金量并非成色十足,因為市場和經營狀況才是最重要的考核標準。對此,許多企業擔心海工“白名單”會延續造船業的勢頭,呼吁在評審海工“白名單”時給予更多公正、公平,挑選出名副其實的海工企業,給規模不大而活力、潛力和競爭力俱佳的企業創造良好環境,真正推動海工業“百花齊放”。倘能如此,對于后續的銀行信貸或許也會更易開展,因為銀行看中的就是財務指標和償還能力。
有了造船“白名單”的經歷,我們相信工信部一定會交出一份令人信服的海工“白名單”,為加快優勝劣汰進程,實現中國海工大蛻變描上濃濃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