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青年報 本刊編輯部整理
南海油氣平臺戴上交大“監護儀”
資料來源 青年報 本刊編輯部整理
海上油氣開采歷來是高投入、高科技、高風險的“三高”行業,類似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那樣的非自然性災難事故大約10年就會發生一次,造成的原油污染和生態災難是難以用金錢來估量的。上海交通大學近日傳出消息,“海洋石油981”等海上油氣平臺將戴上24小時實時“監護儀”,擁有“治病于未然”的“老中醫”。
海上油氣開采風險較高
中國南海擁有約占中國油氣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氣,其中70%的資源都蘊藏于150多萬平方公里的深水區域。神秘的深海,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當人們的目光都聚焦在“海洋石油981”如何在深海掘金之時,卻沒有人注意到,這個龐然大物,如何在驚濤駭浪中安全運行?如何在大洋深處平穩開采?又如何面對南海那些不期而至的臺風呢?
中國南海深水區臺風多,海底坡度大、地形崎嶇,并且存在內波流——因海水密度、質量差異形成的海洋流,最快速度可達到2米/秒。這種洋流能量巨大,幾十分鐘內可將一座大型的輪船移位幾十公里。因此,在南海開采,面臨著更多的未知、更大風險和更強挑戰。
當“治病于未然”的“老中醫”
為此,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建民團隊選擇了“保障平臺安全”這個看似并不起眼的課題:面對夢魘般的原油污染和生態災難,“亡羊補牢”遠不如“防患于未然”。
據介紹,從2010年開始,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海洋石油981”半潛式鉆井平臺現場監測項目的研究。據悉,該項目應用后,依托監測系統,就好像為“981”戴上24小時的監護儀,實時監測它的“心率”、“血壓”、“呼吸”、“體溫”等重要參數,同時,還收集風力、風向、波浪、海潮、海流、鹽度等不同海洋環境條件對平臺運動的影響數據。這些數據通過分析、對比等處理后,呈送給指揮中心和相關專家。如有異常,及時把問題和隱患消除在事故沒有發生之前。

遠程會診系統被列入議事日程
如今,人們對實測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集中體現在時效性上。現有的實測數據通過船上人員定期收集,然后經由衛星網絡發回陸地,再經過陸上人員處理和分析,最終得出分析報告,整個過程至少要持續兩周。事實上,海洋平臺的安全分秒必爭,及時預判和實時掌握故障發生非常重要。
此外,海洋平臺系統非常復雜,在海上所經歷的力學環境也非常復雜。一旦出現險情,一方面需要為決策者提供全面、有效、快速的數據分析;另一方面,需要眾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同步協同作戰,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決策。為此,監測系統的“升級版”——“遠程專家會診系統”被列入議事日程。
據透露,未來,通過遠程專家會診系統,可以將船上的實測數據源源不斷地發回陸地基站,并經基站內的自動處理程序進行預處理,并作初步分析。然后,系統對分析結果進行篩選和判斷,根據預先設定好的報警條件做出不同級別的報警,如閃燈、鳴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