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上的風向儀"/>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光塔金雞
——珠江上的風向儀
懷圣寺光塔自古以來便是廣州城坊中的一處顯著標志,卓然高聳,史籍昭彰,業已成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史跡,為海內外所矚目。
(蕃塔)始于唐時,曰懷圣寺。輪囷直上,凡六百十五丈,絕無等級。其穎標一金雞,隨風南北。每歲五六月,夷人率以五鼓登其絕頂,叫佛號以祈風信。下有禮拜堂。
半天縹緲認飛翚,一柱輪囷幾十圍。
絕頂五更鈴共語,金雞風轉片帆歸。
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南宋方信孺的《蕃塔》詩,載于其詩文集《南海百詠》。方氏以詩載詠古跡,俱是實錄。該詩第一次明言光塔上設置一金雞,隨風南北,實際上是古代的風向儀。古時航海商貿,測知風情至為重要,故于高聳珠江邊的光塔置一隨風旋轉的金雞以觀測風向。
風是大自然之物,風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中國古人很早就知道測知風向和風速的重要性,并發明了一些簡單的工具和儀器來觀測。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有一“伣”字,學者研究,認為是一種風向器,可能是系于風桿上的布帛、茅草或羽毛之屬,用來測風向的。又通“綄”字,漢《淮南子·齊俗》曰:“辟若伣之見風也,無須臾之閑定也。”高誘注:“伣,候風者也。”
西漢武帝時,發明了銅鳳凰——觀測風向的儀器,《三輔黃圖·建章宮》有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作建章宮,建章周圍三十里,東起別風闕,漢武帝造,高二十五丈,乘高以遠望。又于宮門北起園闕,高二十五丈,上有銅鳳凰,……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樓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可知銅鳳凰是裝置在房屋頂上,下面設轉軸,風吹來時,頭會向著風,放佛展翅欲飛。
東漢時,科學家張衡又發明了相風銅烏,這是一種形狀像烏鴉的風向儀。《古今圖書集成》載:“東漢張衡制相風銅鳥,置之于長安宮南靈臺之上,遇風乃動。”《三輔黃圖·臺榭》記載得更詳細,曰:“漢靈臺(天文臺)在長安西北八里,漢始曰清臺,本為候風者(氣候觀察員)觀陰陽之變,更名靈臺,郭緣生述征記曰:長安宮南有靈臺,高十五仞,(120尺),上有渾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遇風乃動,察其所自,云鳥動百里,風鳴千里。又有銅表(銅制日晷儀),……題云太初四年造。”可見當時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都用在建筑上了。
1971年,于河北省安平縣發掘的一座東漢墓中,發現一幅東漢建筑群鳥瞰圖,在其主要建筑物上繪有相風銅鳥和測風旗,這是現知中國最早的相風烏圖形(圖1)。

圖1 河北省安平縣東漢墓相風烏形圖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繼續使用相風鳥,為了減輕重量, 便于制造和攜帶,乃將銅制改為木質,因此其使用范圍更加擴大。
廣州光塔上的金雞(實際上是銅制)應該是上述相風鳥的遺緒,始置于何時,無可考稽,除了南宋方信孺所記之外,較方氏時代略早的南宋岳柯《桯史》也記載曰:“(光塔)絕頂有金雞甚鉅,以代相輪,今亡其一足。”并講述了一側有關該金雞被盜而復得的軼聞。元至正十年(1350)郭家撰《重建懷圣寺記》碑曰:“乃立金雞,翅翼半空。”元代詩人呂誠《番禺漫興詩》有“蕃塔風高鐵鳳斜”句。元末明初陳謨《蕃塔詩》云:“塔上金雞四面飛,可憐宛轉無定棲。”知有元一代,光塔上一直設置金雞。該金雞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七月為颶風所吹墜,送京貯內庫。復以銅易之,亦隕于颶風。萬歷庚子(1600)重修,易以葫蘆。清康熙八年(1669)復墮于颶風。筆者查閱各時期繪有光塔的圖畫、地圖等,均不復見有金雞,是知入清以來再無金雞之設。
在廣州象崗西漢南越王墓出土有一件船紋銅提筒,筒身刻有四組越人船紋,這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幅海船圖,文獻和藝術價值極高。圖中四艘船的船頭各立有一只公雞,學者們結合古越人以雞骨占卜俗,論證這是一出越人祭海場景,該雞就是用來祭祀的。筆者竊以為每只雞都置立于船頭,除了占卜之外,是否也有測風之用呢?誠若是,則光塔金雞甚有淵源矣。
《永樂大典》卷一·一九0五中的《廣州府境之圖》、《廣州府番禺縣之圖》、《廣州府南海縣之圖》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反映廣州山川地貌、城市布局的地圖(圖2、3、4)。該三圖不但繪制出城濠形制,還標注有街道走向、重要衙署及標志性建筑物,為研究宋元至明初的廣州城市沿革變遷提供了珍貴的圖像資料。

圖2 廣州府境之圖

圖3 廣州府南海縣之圖
據考證,該三圖當繪制于明代初年。明·郭棐《廣東通志》:“(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都指揮使許良、呂源以舊城低隘,上請連三城為一,辟東北山麓經廣之”、“拓北城八百馀丈,建立五層樓,為會城壯觀”。察此三幅地圖,城市形制已呈東西長、南北短之矩形,即此時三城已合一;三城之間的間隔不明顯。當時廣州城北垣還未擴展至越秀山上,五層樓亦未建,九眼井、悟性寺、越王臺均繪在城外,說明該圖應繪制于洪武十三年(1380)以前。

圖4 廣州府番禺縣之圖
該三圖于西部城區都繪制有花塔、光塔二標志性建筑物。光塔始建年代有唐、宋二說,今人考證多持唐說,史籍亦多稱唐代始建,代有修復。圖中將懷圣寺光塔繪成與六榕寺花塔(佛塔)相同的形制實為有誤。
無論所繪光塔形制準確與否,該三圖作為最早的廣州地圖,自然是光塔形制之最早見載者,彌足可珍。另,曾昭璇先生《廣州懷圣寺光塔興建時代考》一文所附“懷圣寺光塔塔式變遷圖”(載《廣州伊斯蘭古跡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有其據明·姚虞《嶺海輿圖》(1532年)和明·黃佐《廣東通志》(1562)所繪制之光塔形狀(圖6),較符合事實。
光塔塔頂宋代為金雞,元重建光塔亦用金雞為頂,“使如創初”。直到洪武廿五年七月,颶風吹墜,乃改用葫蘆;但在嘉靖十一年(1532)成書的姚虞《嶺海輿圖》中,改繪成亭狀;嘉靖四十一年(1562)成書的黃佐《廣東通志》又繪成金雞。康熙十三年(1674)金光祖《廣東通志》又改繪為葫蘆形;光緒三十一年(1905)《粵東省城輿地學社印》圖上,改繪帽式。
成化四年(1468),都御史韓雍重建懷圣寺塔,以所留達官指揮阿都剌等十七家居之。當時“塔頂有金雞,隨風南北”。成書于成化十年(1474)左右的張詡《南海雜詠》“卷八·寺觀·番塔”稱塔“高十六馀丈,無層級,其顙標一金雞,隨風而轉”。證明當時塔頂為金雞形。
陳鴻鈞
(廣州博物館,廣州510000)
懷圣寺光塔始建于唐朝,高聳的光塔自古以來便是廣州城坊中的一處顯著標志。光塔上的雞形風向儀用以觀測季風,并為往來船舶引航。用鳥形物件作風向儀在中國歷史悠久。
光塔;金雞;風向儀
Goldencock at top of the Light Pagoda “The anemoscope along the pearl River”
CHEN Hongjun
(Guangzhou Museum,Guangzhou 510000)
Huaisheng mosque light Pagoda was intially built in Tan dyansty.It is a outstanding landmark in Canton ever since long time ago.It being anemoscope has changed through history.
light Pagoda;Goldencock;anemoscope
P412.1
A
陳鴻鈞(1969-),碩士。研究方向:歷史文獻,考古資料。
20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