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問題的升溫,也使得中美之間是否會擦槍走火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其實,擦槍走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背后的戰爭意愿,是擦槍走火后的沖突升級,甚至是大規模戰爭。歷史表明,戰爭導火索從來不是戰爭的根本原因。如果參戰各方都沒有以戰爭牟利的意圖,擦槍走火將得到很好的控制;但如果參戰一方本已抱定挑起戰爭的意圖,即使危機管控得再好,妥協做得再多,戰爭仍然不可避免。
中美開戰并非危言聳聽
關于這個問題,有必要提及一位戰爭預言家,那就是美國進攻性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斯海默。他認為,大國之間必然爆發戰爭,這一悲劇是基于五個基本假設: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大國具備進攻性力量;國家之間不存在徹底的安全互信;國家以生存為首要目標;國家是理性計算的行為體。世易時移,米爾斯海默依然堅持著他的悲劇邏輯,并認為戰爭將是中美權力位移的必然結果。
有趣的是,米爾斯海默的五個假設大多都能印證到中美身上。中美之間處于毋庸置疑的無政府狀態——既不屬于同一個軍事同盟,又不同屬于任何自由貿易區,同時包括兩國的一些多邊機制沒有足夠強的約束力;中美安全互信程度低,美國加強與亞太盟友的合作,強力推進“亞太再平衡”,以制衡中國崛起;中美都具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且在外交戰略上表現出極為審慎、精于計算的特點。
惟一不同的是在國家生存方面,其典型特點是美國的意識形態擴張對中國造成生存威脅,但是中國不對美國構成威脅在很多時候,中國幾乎要獨自面對美式意識形態攻勢。從這點來看,中美之間似乎可能真的會發生戰爭,并且似乎是中國率先發起戰爭的可能性更高。
但是,普遍的看法是中國不會以戰爭挑戰美國的霸權,最顯而易見的理由是,中美之間存在巨大的實力差距,且中國面臨到21世紀中葉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歷史使命,中美戰爭只會阻礙而不會促進這一歷史任務的實現。米爾斯海默運用進攻現實主義理論,預測中美之間“大國政治的悲劇”,認為目前中國還不夠強大,因此保持了和平發展態勢,但是到中國成為超級大國之時,和平就可能不保了。由于按照中國的三步走戰略,中國要在近半個世紀之后才能成為發達國家,因此目前來看這還只是一個理論命題,缺乏足夠的現實參照。
而從美國方面看,流行的觀點也認為,美國不愿意發動戰爭。首先,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南海地區)存在地利之便,中美之間形成事實上的實力平衡,且中國捍衛地緣利益的意志更勝一籌,這導致美國不會輕易對中國開戰。第二,東海和南海問題并非美國核心利益之所在,美國不會為不值得的事情與中國大動干戈。中美都是核大國,且存在緊密的經濟聯系,一旦之間發生戰爭,后果不堪設想。
中美各自需要努力的方向
中國的地區安全理念與美國存在顯著差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篤信“民主和平論”和“均勢和平論”,認為民主國家天然能夠維持和平,但是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則容易發生戰爭;國家是否稱霸由實力而不是意圖決定,因此必須制衡崛起國,以均勢求和平,甚至不惜以武力恢復均勢。中國則事實上按照“貿易和平論”行事,表現為不以意識形態劃線,提倡“互利共贏”甚至“義字當先”,主張首先加強經濟戰略合作,改善各國民生,進而逐漸增強政治和安全互信。為了避免戰爭,中美各自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
美國方面:第一,美國需認識到,盡管中國倡導“擱置爭議”,但并不意味著對單方面改變“現狀”的行為坐視不理。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引發中日東海沖突,南海爭端的升溫緣于菲律賓等個別國家強化其非法占領的單方面行動。這些,都嚴重損害了中國利益,迫使中國采取措施進行回應。
第二,美國需要明確,國際格局穩定與否的決定因素不是超級大國的數量,也不是扮演超級大國角色的國家性質,而是全球治理的機制化程度。如果美國以日本“再軍事化”來彌補自身軍事實力的不足,就可能難以遏制日本軍事化的步伐,最終導致東亞呈現三強鼎立格局,這一復雜局面將更不利于東亞安全管控,并且必然導致美國霸權事實上退出東亞地區,進而對全球格局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相反,中美應在核不擴散、地區安全、反恐、全球貿易安排等全球事務領域開展更緊密合作,提升全球治理水平,這將有助于實現權力格局的和平轉換,無論對世界整體還是對美國國家利益都是有利的。
第三,美國需要充分尊重包括政治體制在內的中國核心利益。美國的民主制度與中國的民主制度存在顯著差異。美國的民主制度已相當成熟,而中國的民主制度正在快速進步,正如美國的市場經濟更為完善,發展卻相對緩慢;而中國的市場經濟雖不夠成熟,但經濟增長令世界矚目。然而,正如很多美國經濟學家批評中國的經濟模式,美國的政治家也不忘批評中國的政治制度,即使中國的難處和不足只是發展階段使然。而且,相比于享受大國的尊嚴和權利,美國更希望中國承擔大國責任;美國擔心中國挑戰其主導的國際秩序,卻又冒犯中國的政治制度和領土利益。顯然,如果美國不能對中國的核心利益抱以完全的尊重,那么隨著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中美沖突只會激化而非緩解。
中國方面:第一,中國應努力避免與領土爭端國的軍事沖突,以避免第三方干預。為了實現“一帶一路”的戰略目標,中國首先應避免與相關國家的沖突激化,并在中長期有技巧地逐次解決領土爭端。中國應擺脫“敵人的朋友是敵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樣的簡單邏輯,盡可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應時刻牢記,中國的優勢手段是地緣經濟能力而非地緣安全能力。只有當中國與周邊國家建立起盡可能牢固的經濟聯系,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偶發沖突,從而熄滅沖突升級的火花。
第二,中國需制定和發布未來35年的全球戰略。中國需要致力于成為區域軍事強國和全球經濟強國,但是應抵制追求霸權的誘惑。中國應該避免追求超越東亞的軍事優勢,并應對美國的特殊地位和影響抱以明確的尊重。然而,這絕不意味著中國要放棄維護其合法利益的努力。
第三,中國應盡可能全面、快速、堅定地提高區域軍事能力。如前所述,美國的優勢手段主要來自地緣軍事能力。中國的軍事能力越強,好戰者的戰爭自信就越弱。而且,中國應當聲明軍事沖突底線,例如,將攻擊中國島礁或中國大型艦艇視作對華宣戰。戰略的清晰化,有助于避免代理人戰爭或直接的局部戰爭。摘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