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城
綜合中國臺灣地區《中國時報》等媒體報道,臺軍的新防務理念強調“守勢防務”,但這并不等于說臺軍放棄發展攻擊力。
種種跡象表明,臺軍仍在按部就班地發展攻擊力量,臺當局希望將其作為“與大陸對話的籌碼”。臺軍開發的戰場機器人項目名為“先導型多功能作戰平臺”。這個項目由臺陸軍軍官學校電機系的專家組研發,該專家組下轄37名研發人員。事實上,臺當局不斷為該項目注入資金,為臺軍研發戰場機器人。
據披露,臺軍已經成功開發出4種戰場機器人,其各項性能均達到較高水平:可搭載機槍、“地獄火”反裝甲導彈等武器;可用于執行陸軍戰場監控、城市戰、火力支援、反裝甲作戰等任務;搭載的反裝甲導彈重80千克,發射系統可旋轉360度,從任意角度發射導彈;采用先進的無線遙控作戰方式。
據中國臺灣地區《中國時報》報道,臺軍未來的機械戰士如果參與作戰,可以“揚長避短”,發揮機器人隱蔽性好、可實施突襲等特點,在灘頭、城市街區等戰場預先部署,待敵方裝甲部隊、步兵等進入其殺傷范圍后,突然遙控啟動,展開攻擊——這是臺軍機器人部隊未來實施反登陸戰、反坦克戰和城市戰的主要方式。
《中國時報》認為,未來臺軍可能量產戰場機器人,安裝火力較強的小型火箭炮和反坦克導彈,用于反登陸作戰,或在林地、山地及其他復雜地形條件下實施伏擊戰,還可能給它們加裝火力強勁的機槍,用于城市巷戰,“將給敵軍造成很大麻煩”。
《中國時報》指出,臺當局主導的新型“軍購政策”引入關注,提出了“合理軍購”的理念,強調區別于以前總是吃虧上當的“凱子軍購”。島內媒體分析,不能忽略臺當局所謂“合理軍購”的延伸意義:靈活運用軍購或商購模式,快速采購先進武器,另一方面,鼓勵臺軍自行研發新式武器裝備。
《中國時報》分析,臺當局的軍購政策避虛就實,與以往大張旗鼓的“賭氣式軍購”相比,更加強調務實性。同時,這一政策在采購形式上也兼具靈活性,既鼓勵軍方采購和委托企業采購相結合,也強調拓展軍購渠道,以確保武器來源。由此可見,臺當局在“守勢防務”的框架下,仍然在按部就班地優化臺軍的武器裝備體系。
近年來,臺軍被指風氣日下,出現很多怪事、丑聞,部隊戰備秩序混亂,演習變成“演戲”,訓練變成“作秀”。因此,臺當局試圖整頓這支部隊,裝備先進武器,給予較豐厚的待遇,另外也重視重塑臺軍的“戰斗精神”。
有分析人士表示,臺當局的“國防”及“軍事政策”并非只集中在“守”字上。例如提出打造“精銳新國軍”的治軍思想:定期審核兵力、人員結構與軍事基礎建設,加強戰備和訓練,建立“嚇不了(斗志高昂)一咬不住(封鎖不住)一吞不下(占領不了)一打不碎(能持久抵抗)”的整體軍力。強調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快速用兵,擾亂敵用兵節奏,以爭取反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