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民間素有“貼秋膘”的傳統。但是,“貼秋膘”合理嗎?該怎么“貼”?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提醒,“貼秋膘”要適度,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一套,要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食材進補。
“貼秋膘”現代與古代大不相同 俗話有說:“夏天過后無病三分虛。”夏季氣候炎熱,很多人胃口較差,飲食攝入量少。秋季天氣轉涼,人們就希望吃好點,補償夏天的營養損失。而秋季也是一年四季中物產最為豐富的季節,過后就是寒冷的冬季,古代認為彌補營養的辦法就是立秋后多吃肉,就像在皮下貼了一層“膘”一樣,因此立秋進補也被老百姓稱為“貼秋膘”。
但范志紅表示,古時候,醫學知識不足,食材也沒有現在豐富,胖人不多;古代沒有空調、電扇,夏季人們能量和營養損耗得更多。而現在,物質條件豐富,即使在夏天,人們也能吃上很多食材,都市人肥胖率比以前高了許多,“貼秋膘”與古代大不相同。
“貼秋膘”并非狂補脂肪、味厚食物 傳統的“貼秋膘”,是選擇各種面食和動物性食物和各種味厚的美食佳肴。“不要一昧地補脂肪,要清楚自己缺了什么營養元素。”范志紅建議,進補前期可以先以清淡、營養又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如魚、瘦肉、禽蛋和蓮子等,還要適量補充奶制品、豆類、新鮮蔬菜、水果,為腸胃提供一個調整適應期。其中,保證蛋白質的攝入,有利于預防老年人肌肉衰減、體能下降等問題。
“貼秋膘”也要注重多樣化。范志紅提醒,“貼秋膘”的時候要遵循食物營養金字塔的規律,以補充谷物和蔬果為主,合理控制豆奶制品、肉蛋、油脂類食物的比重。她還推薦此時吃發酵類(如豆豉、豆醬、豆汁、酸奶等)、堅果類和薯類食品。
不同地域有不同“貼”法 “貼秋膘”最早源于北方,這與北方的氣候有關。而南方立秋后,天氣不會立即轉涼,氣候仍比較濕熱,很多人脾胃功能不好,如果這時候過度“貼秋膘”,會增加脾胃負擔,容易在身體內部積累濕氣,容易導致消化功能紊亂、腹瀉、感冒、上火。身處氣候濕熱的嶺南,應在“貼秋膘”的同時,增強對立秋腹瀉的防范意識。
三類人需慎“貼秋膘” 范志紅提醒,“貼秋膘”雖然是傳統,但并非每個人都適合。以下的三類人群需要謹慎對待“貼秋膘”。
一、三高患者(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
二、脾虛患者;
三、胃火旺盛者。
摘自《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