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官場,如何管束“身邊人”,這是個系統(tǒng)工程,古代有很多值得借鑒的范例。
以身作則 成為身邊人的表率 歷史上很多懂得“成由勤儉敗由奢”道理的高官都以身作則,告誡子孫不能奢侈浪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盧承慶在唐高宗年間曾任宰相,博學有才干,臨終時教育兒子:“我死后穿平常衣服就可以了,不要用牲畜祭奠,墳?zāi)沟母叨戎灰鼙嬲J就可以了,不要搞那么高大寬廣的。只用棺材,不要再弄個棺外槨,一定要簡單;碑文只記載官號和生卒年月,不要寫許多漂亮話在上頭?!边@不僅對親屬們是很好的表率,在號稱盛世、生活富足的貞觀年間,這樣的高級官員儉樸平實,不尚浮華,對于世風也是一種積極倡導(dǎo)。
后唐名將李存審,憑著戰(zhàn)功,官至宣武節(jié)度使,深受皇帝信任,他常對自己兒子們說:“我的家境貧寒,年輕時帶劍從軍,四十年來出生入死,歷經(jīng)艱難困苦才有今天的位置,你們看我全身上下被利箭射中的100多處傷口就知道了。”他邊說還拿出箭頭給兒子們看,以此來教育后代不要奢侈浪費,要積極進取,勇于吃苦。后來,他的兒子們都成為當時頗有作為的大臣。
后周的大臣李昉在朝代更迭后,深得宋太祖、宋太宗的器重,原因是其人品好、為人忠厚樸實。他持家教育后代“家法尤嚴”,在經(jīng)濟上實行平均配給制,要求在京城當官的子孫,所得薪俸不許私自動用,連同老家莊田的收入一起存放入家族的庫房里,再向家族各房平均分配生活津貼。在李昉的管束下,家族團結(jié)和睦,深得時人稱頌。
嚴抓對“身邊人”的教育 古代有見識的官員平時就很注重對身邊親屬的教育。李晟是唐德宗時期的大將,被稱為“萬人敵”,雖然行伍出身,卻從未忽視對子女的教育。
一次,李晟做壽,其女從婆家趕來為父親慶賀。酒宴中,有人來通報說她的婆婆生病了,她自己不回去只是敷衍地派了個人回家照料。李晟知道了,很生氣,教育女兒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孝敬公婆。女兒聽從父親的訓(xùn)教,連忙收拾行裝趕回去照料婆婆去了。隨后,李晟還親自到女兒家去看望親家,表達了歉意。
李晟不僅是一名成功的官員,他家的家風也非常好,因其曾被封為西平郡王,所以,其家法也被時人稱為“西平禮法”,成為歷代家教的典范。
眾所周知的宋朝“包青天”包拯,也極其重視對子孫的品德教育,常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卑€將家訓(xùn)鐫刻于石碑,鑲在家中墻壁上:“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比咦?,真可謂言之諄諄,用心良苦。
出臺措施 約束官員“身邊人” 管束官員“身邊人”關(guān)乎國家吏治,深為歷史上的明君所重視,尤以明太祖較為突出。
明朝開國初年,很多功臣家的僮仆倚仗主人的權(quán)勢,橫行霸道,朱元璋知道了,他召集徐達等人說道:“爾等從我,起身艱難,雖成此功,非旦夕所致。比聞爾等所畜家僮,乃有恃勢驕恣逾越禮法,此不可不治也。小人無忌,不早懲治之,他日或生釁隙,豈不為其所累?如治病,當急去其根,若隱忍姑息,終為身害。”(《典故紀聞》卷一)朱元璋認為要治理功勛大臣家僮的劣跡,必須“急去其根”。
洪武九年秋八月,朝廷下發(fā)文件:“凡在官者,其族屬有麗于法,聽其解職歸鄉(xiāng)里?!保ā督溻掷先寺P》卷一)意思是,現(xiàn)任官員,只要本族親屬中有違法犯罪的事情,那么,該官員必須自動辭職回家。
朱元璋還給自己“身邊人”宦官定了很多規(guī)矩,不許宦官干預(yù)朝政,立了塊三尺高的鐵牌在宮中,上面刻著一行字:“內(nèi)臣不得干預(yù)政事,預(yù)者斬?!?/p>
雖然,在古代官場不乏一些廉潔官員以身作則、重視教育、嚴格管束“身邊人”,甚至以一些制度來約束身邊人的好典范,但是,古代歷史上官員“身邊人”的劣跡還是頻出,必須有個能把權(quán)力關(guān)進籠子里的相對完善的制度,不容特權(quán)存在,才能制止歪風邪氣,實現(xiàn)吏治的清明。
摘自《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