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殊,原名袁學易(袁學藝),1911年,出生于湖北蘄春,1929年留學日本,20世紀30年代初回國參加上海左翼文藝活動,曾主編《文藝新聞》。1931年10月,年僅20歲的袁殊經潘漢年的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之后轉入了特科,參加中共情報系統的工作。1932年春,通過表兄賈伯濤的關系,袁殊見到上海市社會局長、中統頭目吳醒亞,打入了中統內部,成為了雙重間諜。
1933年中統頭子吳醒亞成立了CC系(國民黨中以陳果夫和陳立夫為首的派系)秘密小派別“干社”,袁殊被任命為“干社”情報股股長,李士群是行動股股長。
袁殊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搞到一個重大情報,得到吳醒亞的賞識。于是,由吳醒亞介紹,到新聲通訊社當了一名記者。
袁殊因為記者的身份能經常出席南京政府的記者招待會,從而深入了解一些國民黨政府的內幕消息;同時,他也有機會出席日本駐滬領事館的記者招待會, 并結識了日本駐滬領事館的副領事巖井英一,袁殊又搖身一變成為了日本的“情報人員”。當然,這是事先得到了中共地下黨負責人的批準,至此袁殊成為了特科、中統和日本情報機構的三重間諜。
1935年,袁殊因“怪西人案”入獄。經過多方大力營救,當局對他從輕發落。不久,在巖井的安排下袁殊到日本學習。1937年春,袁殊返回上海。為開拓情報來源,于1937年4月加入了青洪幫,從而成為了具有四重身份的間諜。
從1937年6月到1946年,袁殊在八路軍駐滬辦事處主任潘漢年的領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情報戰。抗日戰爭爆發后,國民黨開始向大后方撤退。戴笠正在布置潛伏任務, 他親自登門問袁殊:“你現在靠什么生活?” 袁殊立刻按照潘漢年的指示回答:“靠老婆。”戴笠說 :“你一個留日學生不做抗日工作做什么?”隨后,戴笠給袁殊安排了潛伏任務。他被戴笠委任為軍統局上海區國際情報組少將組長。如此一來,袁殊成功打入軍統,此時他已是五重身份了。
袁殊定期與潘漢年在一家高級咖啡館見面,并匯報軍統內部情況,“日本特別調查班”的反偵情況等情報。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后,袁殊奉命留在上海,潘漢年撤離到香港。不久,日軍進行了令人發指的大屠殺。袁殊以軍統少將的名義,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懲辦侵略者和漢奸,其中最為大快人心的是行動小組炸毀了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為此,軍統給袁殊記了大功。
袁殊利用“巖井公館”的幌子,不斷地向潘漢年提供有關敵偽等多方面的情報,并通過隱藏的電臺,將大量情報發往延安,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摘自《諜影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