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渭,1935年出生于江蘇宜興,1958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1989年中共中央黨校第12期經濟研究班結業。曾任國家計量局工業計量處處長、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計量司副司長、認證辦公室副主任、標準化司副司長、司長,高級工程師、研究員。先后擔任中國質量管理協會、中國質量測試學會、中國兵工學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中國標準化協會(暨企業分會)、中國能源研究會節能與企業能源管理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節能分會、中國防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等組織常務理事、理事、主任委員、顧問等職務。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推薦進入國家科委《中國科技名人名錄》數據庫。編寫或參與編撰了《中國大百科——質量、計量、標準化篇》、《中國標準化通典——企業卷》、《國際服務標準實施指南》、《能源計量管理和計量器具配備》等多部標準化和計量專業著作。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建立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明確了我國以經濟強國到質量強國的宏偉目標和要求。李克強總理在中國(北京)質量大會上語重心長地說:“質量強則國家強,質量興則民族興”,指出了堅持走質量興邦之路國家戰略。怎樣才能使質量興國的戰略變為我國的實際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五月在河南考察時提出的“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也指明了我國經濟發展中必須以質量和效益為核心的方向、路徑和具體要求,是新常態下經濟工作和質量工作的指導方針。
質量強國首先要扎實地打好質量基礎。什么是質量強國的基礎?早在2005年時,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WTO)就共同指出: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是質量強國的基石(簡稱為NQI)。美國國會制定的《質量促進法》,就將標準、計量作為國家的全球戰略措施。
德國在“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推動出口”的國策和《工業4.0計劃》中都將標準列入核心戰略。標準化在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中已從一般的技術問題,提高到了經濟戰略問題,質量戰略問題,它直接關系到市場開拓,新產品開發與銷售,產品質量的保證,企業的競爭力、盈利和經營成功密切相關,因為在經濟全球一體化中,一個企業、國家的產品要想在全球市場上被認可,就必須是符合質量標準的產品,正如柯達公司原總經理喬治.費雪所說的:“在未來,標準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企業界必須明白,標準化是一個經濟戰略問題,它對新產品開發與質量有直接影響,標準方面的領導地位和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直接關聯”。為此,美國的惠普公司、美國技術公司、寶麗來公司、福特公司和IBM公司等紛紛建立了標準化戰略管理組織;韓國總理親自擔任國家標準理事會理事長,日本首相親自主持制定日本國際標準化戰略。標準作為國家經濟和質量的基礎就不言而喻了。
為了實現打好質量強國的標準化基礎,發揮經濟提質增效中標準化戰略作用,竊以為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全面推進標準化工作的深化改革: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標準化工作體系并沒有完全擺脫適應計劃經濟的政府主導型標準化工作體系桎梏的影響,必須從理論到實踐上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使我國標準化工作體系,成為以市場需要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力量、有政府指導、與國際標準化戰略相協調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標準化工作體系。
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下,完善標準化法律法規體系,推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適時修訂,以《標準化法》為依據,完善相關的配套法規,強化標準化工作檢查和執法,使標準化成為質量的“硬約束”。
三、以國家統一的強制性標準為基礎,建立我國的技術法規體系,有組織地統一全面清理、調整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嚴格劃分強制性標準的法律屬性,凡涉及公眾利益的健康、安全、環保等領域的標準,要依法建立統一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體系。
四、依法加強標準化工作的統一管理。標準化工作的基本目標是“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對需要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概念和事物做的統一規定”,沒有統一的管理是無法做到的,應在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和授權下,由政府組織或工人機構組織統一管理和協調。作為質量強國的基石,還要應用系統工程和方法,協調好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之間相互關系,構成一個整體才能真正起著基礎作用。
五、努力減少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行政化色彩,使推薦性標準真正成為企業樂于自愿采用的公益性標準,鼓勵學會、協會等社團制定聯盟或團體標準,在社團范圍內使用,實現技術和管理自律。企業是實施標準的主體,通過指導企業建立企業標準體系以做到標準的有效實施。建立企業產品標準的自我聲明制度。
六、大力推動我國標準體系與國際接軌,積極主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努力提高我國標準的國際化水平。在引進國外智力的同時,積極培育國際化標準人才,放竟外資企業和外國專家參與中國標準的制定,在有效的全球市場競爭中推動我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