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繼續推進和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集體資產等各類農村生產要素的產權流轉交易需求快速增長。在此基礎上,許多省份建立了多種形式的交易市場和服務平臺,為農村產權流轉提供了有效服務,初步具備了形成標準化體系的雛形。為了更有效地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標準化建設,滿足農村經濟改革的基本需求,本文對各省農村產權流轉推進情況進行了前期研究。通過調查分析交易平臺、交易試點地區的現狀,透視各地對此行工作的重視程度,探究流程化體系的形成過程,從而制定出該類產權流轉標準化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農村產權 產權流轉 交易平臺 標準化建設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15.10.001
1 農村產區流轉交易應用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繼續推進和農村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林權、集體資產等各類農村生產要素的產權流轉交易需求快速增長。在此基礎上,許多省份建立了多種形式的交易市場和服務平臺,為農村產權流轉提供了有效服務,初步具備了形成標準化體系的雛形。但由于各省份的經濟現狀和實際問題不盡相同,市場發展也表現出不均衡的現象。為了能夠更有效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標準化體系建設,助力農村經濟的騰飛,現對我國各省份的產權流轉交易場所現狀進行研究。
2008年10月,隨著我國第一家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在成都建立,之后重慶、武漢、廣州等城市也成立了該類機構。這些機構主要分為農村產權交易所(中心)和農村土(林)地流轉服務中心兩類。至2014年10月份,共有北京、上海、天津、安徽、重慶、山東、成都、廣州、武漢、杭州、昆明等11個省級或省會城市級農村產權交易服務機構。到2015年10月底,除上述省級省會城市及港澳臺地區,有遼寧、海南、江蘇、河北、廣西、山西、青海、黑龍江、河南等九個省市推出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網上交易平臺;另外有江西、甘肅、寧夏、福建、新疆、陜西等六個省市相繼通過各種方式建立了試點地區。
2 各地發展現狀的分類
至截稿時止,全國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市自治區,共有26個已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服務機構。根據是否有獨立網上運行平臺,劃分為如下兩大類:
2.1 具有獨立網上平臺
自2008年此類機構開辦運行以來,26個省市中的20家已經擁有了獨立的網上運行平臺,其中15個省市是專設在省會級以上城市,只有黑龍江、廣西、山西、青海和河南等省是直接設立在地級市以下城市。具體情況如下:
(1)交易場所建立在省會級以上城市的。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市;省會級城市:安徽、山東、四川、湖北、浙江、廣東、云南、遼寧、江蘇、海南、河北等11個省;
(2)交易場所建立在地級市以下城市的。廣西、山西、青海、河南、黑龍江等5個省,此類省份均屬于剛剛開始摸索農村產權交易工作,在地級市及縣鄉級城市建立示范點,運行網上交易模式,力求“以點帶面”將機構建設逐步推進下去。
2.2 沒有獨立網上平臺
其余6個沒有網上運行平臺的省市,也在省內各縣鄉選取了試點基地,開展了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的服務。雖然沒有正式網上運行平臺,但是其中一些省份將農村產權流轉的業務拿到了省級產權交易所中,作為產權交易的其中一部分,而沒有單獨獨立出來,其中的案例就是江西省和甘肅省。
(1)設立地區試點。寧夏回族自治區:2013年12月,寧夏石嘴山市平羅縣建成農村土地產權交易中心,成立了寧夏第一家農村土地產權交易中心;福建?。?014年5月,福建省首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德化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正式掛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4年9月,新疆省內首個鄉鎮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宣告掛牌成立,中心地址位于吉木薩爾縣;陜西?。?015年9月,陜西首家省級試點岐山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掛牌成立。
(2)依托其他產權交易平臺為助力,提供流轉交易的保障。江西省:2015年10月18日,從南昌市農業局獲悉,南昌市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這也是江西省首家市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另外,該省通過一個多省合作的產權交易網—南方林業產權交易市場,實現林業產權流轉網上交易的可操作性;甘肅?。和ㄟ^農經信息網其中一個專業的板塊來實現,提供農村經濟管理服務平臺,開放了農村集體三資操作、監管、公開的平臺,清理監控系統和土地承包流轉管理系統等。2015年9月10日,消息稱甘肅省蘭州市將組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
3 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標準化建設發展趨勢及建議
總體評價,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在近十年的推廣過程中,國家逐步出臺政策,各省市對該項工作越來越重視。各地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形式,不但有交易所式的市場,也有效利用了網絡電子交易平臺;既整合各類流轉服務平臺,又提供綜合服務市場;既有獨立的交易場所,也有利用綜合政務服務大廳場所的,形成了“一個屋頂之下、多產品產權交易、多個服務窗口”的綜合性操作平臺,促進了思維的聚集,思路的創新和管理系統化、理念化和科學化。
但從工作的深入程度來比較,早期開展此項工作的省份,如安徽、成都等,都已經取得了相對較理想的成果,先進化程度也比較晚起步的省份要明顯突出。因此,時間的急迫性是開展產權流轉工作的重點。各省以試點地區構建探討適合本地區模式的作法值得推廣。電子網絡平臺的運用也大大的節省了人力物力及時間成本,使管理部門、公眾使用、第三方機構都能處于一個公平、公正、公開、有效的地位,也為健全工作機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4】71號)
作者簡介
楊松竹,中級經濟師,從事標準化管理等工作。
(責任編輯:張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