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禾
日前,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就《關于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二期行動計劃把提高學前教育質量作為四大重點任務之一。針對學前教育內容,教育部重申,防止和糾正“小學化”,要求幼兒園認真落實教育部2012年發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堅持科學保教,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嚴禁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要求小學一年級堅持“零起點”教學。
“嚴禁幼兒園提前教授小學教育內容”,是個老生常談又一直得不到妥善解決的問題。哲學家盧梭認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獨特的地位。他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從本質上講,教育活動應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幼兒園主要是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拔苗助長將小學課程搬到幼兒園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幼兒園辦學呈現小學化的特征,孩子在幼兒園就學習英語、拼音、識字、寫字與數學計算,這些孩子上小學以后,由于起點參差不齊,學生掌握知識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給老師帶來教學困難,也給孩子學習小學文化知識帶來不利影響。
教育部的要求獲得一片支持。不過,不允許幼兒園“小學化”,此前在包括《指南》在內的教育部諸多文件里有涉及,此次再重申,說明這一狀況和趨勢仍沒有根本扭轉。為何這個問題不好解決,我們應當關注;如何攻克這個難題,有關部門在具體落實這一“禁令”前,須仔細分析。要提醒的是,在執行對象中,除了幼兒園(包括公辦園和民辦園)外,其他幾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視。
一是小學。為何要防止幼兒園階段超前教育,為何要求小學“零起點”教學,不同人有不同看法,通俗地理解《指南》的目標,是讓孩子做適合他(她)年齡的事,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6歲前的孩子可以學很多,相比20以內運算和拼音,教會識別壞人、培養責任感會分享等常識和意識,如今被越來越多的人看重。有的地方小學“入學考加減法”,還有的小學看部分孩子基礎不錯,“縮短拼音課時”,提前教學進度或加大教學難度,這讓真正“零起點”孩子只能回頭自己花錢上補習班。因此,要規范幼兒園教學內容,首先得一并科學地規范小學教學大綱,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不疾不徐地“吃飽飯”。
二是家長。“不輸在起跑線上”如今在家長中很有市場。為了自家孩子不落后于其他孩子,家長們沒少費心思私下“補營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要學習好,什么都可以滿足”成了不少家長的行為準則。不少孩子學習水平上“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而“大學生活幼兒化”,讓人擔憂的不是成不了國家棟梁,是很可能離開家長沒法自立。
三是社會。幼兒園超前教育,不可避免滋生課外輔導的利益鏈。小學進度快,孩子跟不上,家長擔心孩子落后厭學,因此孩子剛出生,早教機構、輔導機構輪番給家長“吹風”;社會對孩子成長缺乏成熟和寬容的評價標準,學習好或特長突出的孩子更被待見,見不得“傻樂”和“傻玩”的孩子;快節奏的社會發展背景,也讓孩子從小倍感壓力,競爭意識被強化。
教育部的重申非常必要。當然,重申的目的是能夠引導和改變目前不正常的學前教育現狀,能走上正軌。而這項重申決策的落實,是一個需要幼兒園、小學、家長和社會共同發力的系統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