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辜璐
繼2月24日聲稱將依托國際空間站發展獨立自主的宇航項目后,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在5月6日進一步公布了2016-2025年太空項目計劃,計劃投入400億美元開展核動力發動機、載人探月項目,以及超重型火箭等一系列項目,這一十年規劃充分展示了俄羅斯急欲在航天領域有所作為,恢復傳統航天強國地位的雄心。
蘇聯/俄羅斯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軍事航天力量的國家之一,蘇聯曾經在軍事航天領域取得輝煌成就。在軍事航天領域,只有蘇聯/俄羅斯建立了可與美國相媲美的軍用衛星體系。蘇聯時期5種典型太空軍事裝備,其中包括上世紀50年代研制的R-7洲際彈道導彈、上世紀60年代研制的“神風”反衛星衛星、上世紀70年代研制的米格-105“螺旋”空天飛機、上世紀70年代研制的“鉆石”偵察監視空間站和上世紀80年代研制的“極地”號戰斗空間站。
R-7洲際彈道導彈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并讓人類邁入了太空時代。R-7射程超過8000千米,使得當時世界戰略力量的對比有了重大改變。1957年10月4日,R-7派上了另一個用場——將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送上太空。該型號最終演變為當代的“聯盟”號火箭。
上世紀60年代,空中偵察機被間諜衛星取代。當時,蘇聯試圖摧毀這些部署在天上的窺探之眼。“神風”反衛星衛星應用而生,這是一種安裝了軌道機動、跟蹤識別裝置以及殺傷戰斗部的衛星,能接近并識別敵方衛星,并通過自身爆炸產生的大量碎片將其摧毀。“神風”最大的特點是結構簡單、安全可靠和經濟實惠。
米格-105“螺旋”空天飛機由火箭送上軌道,為小尺寸戰斗部(如衛星、偵察設備或武器)留出了空間,能像飛機一樣返回地球并著陸。俄羅斯研制“螺旋”空天飛機旨在對抗美國空軍研發的X-20“動力翱翔者”載人航天轟炸機。
X-20可用于多種軍事任務,包括高空偵察、轟炸、太空救援、衛星維護和破壞敵方衛星。這個計劃從1957年10月24日開始至1963年12月終止,共花費6.6億美元(相當于今日的47.3億美元),該計劃在載人飛船開始建造后不久便被取消。
“螺旋”工程后被“暴風雪”航天飛機系統所取代。
這種重20噸的空間站擬用UR-500K三級火箭來發射,由兩至三名軍官組成的乘員組輪流到站上工作。該計劃最后被放棄了,因為衛星在執行偵察任務方面效率更高。
“極地”號航天器的詳情至今沒有公開,但近年來相關情況開始浮出水面。當時蘇聯人尋求研制一種大型戰斗空間站,旨在用反衛星激光武器抗衡美國 “星球大戰”計劃。據美國《航空航天雜志》報道,蘇聯曾于1987年發射一艘“極地”軍用空間站,該空間站因未入軌而墜落。
如果“極地”號發射成功,它會成為游戲改變者。蘇聯會搶在美國前面部署天基激光武器系統——后來華盛頓最終放棄了這一項目。
蘇聯解體后,受政治動蕩、經濟衰退等因素影響,俄羅斯的軍事航天能力建設一度舉步維艱,而這些影響至今也沒有完全消除。特別是因為資金嚴重短缺和地緣環境惡化,過去的近20年里,俄羅斯所有軍事計劃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也使其在面對美國日益推進的太空武器化政策問題上陷入窘境。
即使面臨諸多困難,俄羅斯也從來沒有放棄過恢復軍事航天大國的雄心。尤其是近年來面對美國與北約咄咄逼人的空天威脅,俄羅斯不斷強化太空軍事力量建設和全面提升天基偵察和攻防能力。
2011年,俄羅斯在原來航天部隊的基礎上成立了空天防御部隊,主要用于保障俄羅斯太空安全和空防安全,目的是建立統一的國家空天防御系統。從2011年12月1日起空天防御部隊指揮所開始擔負戰斗值班任務,部署在俄羅斯全境和獨聯體一些成員國境內的空天防御部隊每天有超過3000名官兵進行戰備值勤。
隨著局勢的不斷變化,當前,盡管西方的制裁和石油價格的暴跌使俄羅斯的財政面臨嚴重的危機,但是為了應對安全威脅,消除新地緣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俄羅斯將進一步的加大經費開支,并計劃組建新的軍種——航空航天軍。
新軍種的組建將通過合并現有的空軍和空天防御軍的方式來實現,調整后俄羅斯的武裝力量將由陸軍、海軍和新組建的航空航天部隊三部分組成。
新軍種的職能是對來自于空中和外太空的威脅進行預警和情報監測,對于敵人的航空航天力量進行打擊和壓制,對俄羅斯航空航天部隊進行統一管理和保障。對此,普京在國防部擴大會議上強調,部署航空航天部隊有助于統一調動航空、太空導彈防御和防空資源,從而極大提升保衛俄羅斯領空和臨近空間的水平。據稱,該部隊將裝備空天偵察預警系統、空天對地打擊系統、統一指揮系統和全面保障系統。這無疑是俄羅斯太空軍事力量建設的又一次變革。
太空監控系統將成為俄羅斯空天防御部隊在2015年優先發展的領域之一,以提高對近地空間情況的信息處理能力。據介紹,俄羅斯正在莫斯科州、加里寧格勒州、阿爾泰邊疆區和濱海邊疆區建設新的太空無線電監測系統。至2018年,俄羅斯境內將部署超過10處激光光學和新一代太空無線電監測系統。
在太空攻防領域方面,鑒于美國正在加緊研發和裝備全新的空天打擊武器,俄羅斯在進一步加快換裝包括“亞爾斯”洲際導彈和S-400凱旋防空導彈在內的各類先進裝備的同時,還大力推進類似S-500防空導彈系統的新型殺手锏武器的研制工作,并加速構建多層空天防御體系。
在今年5月9日的俄羅斯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的神秘面紗被揭開。
此次紅場閱兵中,“亞爾斯”導彈替代自2008年就從未缺席過紅場閱兵的“白楊-M”導彈,成為閱兵式上地面方陣的壓軸戲。“亞爾斯”走過紅場后,立刻引發圍觀。
“亞爾斯”導彈由著名的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研制,該型彈彈長20.9米、彈徑2米,至少可帶4個分導式多彈頭,最遠射程可達1.1萬千米,可同時精確打擊多個目標。
“亞爾斯”導彈是俄羅斯在“白楊-M”基礎上研制的新型彈道導彈,雖然表面看“亞爾斯”和“白楊-M”導彈很相似,其實該型號做了很大的改進。“亞爾斯”最大的突破在于,老式俄制陸基機動導彈受體積限制只能攜帶單彈頭,嚴重限制了打擊能力,而“亞爾斯”可以攜帶4到6枚分導彈頭,再加上末端的控制系統,可以同時對多個目標發動打擊。
“亞爾斯”洲際導彈從設計之初,“亞爾斯”就準備取代被北約稱為“撒旦”的SS-18重型洲際導彈,成為讓西方恐懼的新一代撒手锏。“亞爾斯”的戰略意義在于擊毀敵人領土上的軍事和有經濟潛力的設施。該導彈號稱可對付在梯次配置反導系統保護下的目標。
由于裝備有固體燃料發動機,加速段速度更快,反應時間更短。此外它不僅可部署在發射井內,還能部署在公路機動發射裝置內。如果有需要,還能以鐵路機動的形式部署在火車上,可在任何條件下實施穩定還擊。
2007年5月29日,“亞爾斯”首次發射成功后,就被五角大樓評為當前最強的洲際導彈。2010年7月,“亞爾斯”開始在俄軍中服役,預計它將與“白楊-M”洲際導彈一起構成俄陸基核打擊力量的中堅。
C-400防空導彈,綽號“凱旋”,是俄羅斯研制的一種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它是在改進C-300PMU1系列地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而研制成功的,屬于第四代防空導彈系統,是俄羅斯防空部隊現役和在研防空導彈中最先進的一種防空導彈,可以對付當今多種空中威脅,包括各種作戰飛機、空中預警機、戰役戰術導彈以及其他精確制導武器。它不僅能攻擊高、遠目標,還能對付低空飛行目標。無論是殺傷范圍、殺傷效能,還是在殺傷目標的多樣性方面都十分突出。
C-400防空導彈主要由照射和制導雷達、發射裝備、指揮控制系統、保障系統、導彈及發射裝置組成。這些分系統安裝在重型卡車上,從而可以保證整個導彈系統快速機動和快速反應。
C-400防空導彈系統是一種具有防空和反導能力的武器系統,因其性能優于第四代地空導彈系統,所以俄羅斯軍方稱其為“四代半”地空導彈系統。
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可以打擊多種目標包括隱身目標,攔截從高空200千米到超低空直至幾十米的空中飛行目標,包括彈道導彈和掠地飛行的“戰斧”,而且它高性能的雷達可以發現隱蔽性很好的目標,隱身飛機F-117也在所難免。
具有很強的識別力與判斷力,它能同時攻擊6個~10個目標,而且具有目標優先選擇的能力。發射幾秒鐘后,即能判明哪些是偵察機、哪些是轟炸機或戰斗機,然后加以選擇,并同時對不同方向的6個目標實施打擊。
射程遠,可在400千米范圍內發現并摧毀當今世界上一切空中入侵目標。
反應快,具有相當強的機動能力,接到作戰命令5分鐘之后就可進入作戰狀態,比西方同類系統快6倍~7倍。
具有全方位攔截目標的能力,采用垂直發射方式,可攔截或摧毀進入掃描范圍的所有進攻武器,其雷達可發現并引導彈頭摧毀小型目標,可發現隱形飛機和其他在各個戰斗使用高度的目標,同時具有很高的反導彈能力。C-400攔截飛機的最大距離為400千米,為世界之最;攔截彈道導彈的最大距離是50千米~60千米,比美國的"愛國者"和俄羅斯的"驕子"C-300PMU2的最大距離遠10千米~20千米;其攔截率極高,可確保摧毀空中400千米范圍內的飛機目標。
空天防御兵換裝C-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的第一階段已經結束。4個C-400防空導彈團為莫斯科和中央工業區提供對空防御。此外,負責掩護伏爾加河沿岸、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行政、工業和軍事目標的2個新的防空師已經進行戰斗值班。這兩個防空導彈師是以新西伯利亞空天防御旅和薩馬爾空天防御旅為基礎組建的,負責掩護中央軍區防區內的29個俄羅斯聯邦主體。
空軍防空部隊也有一個裝備C-400防空導彈系統(由“鎧甲-S”彈炮結合防空系統提供掩護)的防空導彈團已在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開始戰斗值班。該團的主要任務是為俄羅斯南部地區提供對空防御,掩護重要的工業和動力設施及軍隊集團。
俄羅斯地空導彈一直走的是“家族化”、系列化發展之路,一代比一代更先進,一代比一代更強大。C-500是在C-400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機動式多通道防空與末段高層反導、低軌道防天一體化第四代遠程/超遠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其發展計劃開始于2005年,隨著美國開始頻繁地進行高超聲速武器試驗,不斷取得重大技術突破。2010年左右,俄軍方對S-500又追加了必須具備反高超聲速目標的作戰要求。
S-500同時發展了兩種導彈。一種是77N6N遠程防空與末段中低層反導地空導彈。該彈具備遠程防空與較強非戰略反導一體化作戰能力,防空射程400千米~450千米,射高30千米;反導射程200千米、射高70千米。導彈分一級助推器和二級殺傷器兩級,采用四聯裝垂直發射、三坐標主動-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和定向破片常規裝藥戰斗部。另一種是77N6N1末段高、中、低層反導地空導彈。該彈射程、射高都需要達到200千米以上,反導攔截高度比77N6N提高約3倍,具備戰略反導與反高超聲速目標能力。導彈為三級布局,第一和第二級為助推器,均采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第三級為姿軌控燃氣發動機直接力控制動能撞擊殺傷攔截器,采用光電或主動雷達導引頭,并配有確保有效殺傷的定向可控破片殺傷戰斗部或核戰斗部。導彈既可采用雙聯裝垂直發射車發射,也可采用四聯裝垂直發射車發射。
在系統構成上,S-500仍將呈現俄羅斯“S”系列地空導彈基本特征,估計仍將以營為基本作戰單位,以團為基本戰術單位。每個營都分別編制1部反彈道導彈雷達、多功能雷達、搜索雷達、搜索與作戰管理雷達,10部自行式導彈發射車。每個團下轄2個~4個S-500導彈營和若干套末端對空防護系統。
俄羅斯計劃購買10營套S-500地空導彈,到2020年至少要接收兩套。原計劃2015年交付首批S-500初始系統進行試驗,但目前又推遲到了2017年。從各媒體披露的消息來看,S-500的后續發展極為可觀,估計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繼續拓展反導能力。主要是在77N6N1導彈基礎上更換推進能力更強的一級助推器,甚至采用子母型反導殺傷器,以使S-500具備中段多目標反導能力,以及高度在2000千米上下反航天目標能力。
建立復合型防空反導大系統。主要是進一步集成目前S-350“勇士”地空導彈所用的9M96系列中近程、中程導彈,S-300“驕子”地空導彈所用的48N6系列中遠程、遠程導彈,“凱旋”地空導彈所用的40N6系列遠程、超遠程導彈,以實現“來什么目標,就用什么導彈打”的目的,提高作戰的經濟性。
以S-500為核心,構建網絡化、多層防空反導一體化作戰體系。這種方式目前已經成為俄軍方空天防御裝備基本的發展建設思路。
發展空基型和海基型S-500武器系統。目前,俄空軍正在研發空射型S-500武器系統的可行性。基本構想是構建部署在空中平臺上的武器系統,可空中飛行機動,與外部信息系統、指控系統、殺傷系統深度融合,克服地面型配置的缺點,擴大防御范圍,實現對彈道導彈威脅的盡早、盡遠反導攔截。
發展海基型S-500武器系統是一個類似于美國“宙斯盾”導彈驅逐艦的發展思路。俄羅斯將于2016年開始建造配備S-500艦空導彈的新型驅逐艦,并將S-500艦空導彈系統納入到俄羅斯整個太空防御系統之中。
未來戰爭中誰占據了太空領域優勢,誰就會贏得主動。總體來看,俄羅斯空天防御體系建設是在威脅環境、經濟實力、軍事需求、裝備與技術發展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下,不斷調整推進的發展過程。其數十年的雄厚技術積累、諸多的發展經驗和教訓,以及鮮明的俄羅斯特色,都為其重返軍事航天大國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俄羅斯軍事航天的強勢崛起,勢必引發世界范圍內太空領域實力格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