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3時4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一號送入太空。此次發射的衛星是我國通信技術試驗系列衛星的首顆星,主要用于開展Ka頻段寬帶通信技術試驗。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8次飛行。
衛星通信使用到的頻段涵蓋L、S、C、Ku、Ka等頻段。目前地球赤道上空有限的地球同步衛星軌位幾乎已被各國占滿,C和Ku頻段的衛星軌位十分緊張,這兩個頻段內的頻率也被大量使用,且C和Ku頻段的頻率工作范圍相對有限,而Ka頻段的頻率工作范圍要大數倍,在現代軍事和民用通信上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航訊)
8月27日10點31分,隨著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一聲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響起,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托舉著遙感衛星二十七號順利升空,衛星隨后進入預定軌道。遙感衛星二十七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防災減災等領域。此次發射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和遙感衛星二十七號均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制。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7次飛行。(杭文)
隨著我國陸地觀測衛星數量的不斷增加和應用的不斷擴展,衛星數據分發量持續增長。截至2015年7月,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向國內外用戶提供數據產品總量突破1000萬景,其中分辨率優于2.5米的數據分發量達460萬景。這是我國陸地觀測衛星應用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截至目前,資源衛星中心已存儲國產陸地觀測衛星0級數據約600萬景、產品數據約400萬景,總存儲數據量超過5PB。這些數據是國家經濟社會建設極為寶貴的數據源,具有重要的信息價值。(航訊)
8月17日16點35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101所完成了芯二級動力系統的第二次試車,取得圓滿成功。至此,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重大地面熱試驗已全部完成,9月底開始在海南發射場進行合練,2016年擇機進行首次飛行試驗,2017年前后發射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探測器。
長征五號火箭芯二級動力系統試車是火箭二級發動機、結構、增壓輸送、控制、測量和地面六大系統的綜合大型試驗,今年7月24日已圓滿完成了首次試車。第二次試車主要是模擬長征五號執行探月工程三期發射任務,針對性更強。(航訊)
近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十一院研制的彩虹-5無人機在甘肅圓滿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標志著我國最大的活塞動力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系統研制成功,為彩虹無人機向大型高端無人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彩虹-5無人機系統是一種多用途無人機作戰平臺,屬于大型中空長航時無人機系統,主要執行長時間偵察和監視、電子戰、偵察打擊一體化等任務,具有載荷能力強、航時長、可靠性高、擴展能力強等突出特點,屬于國內無人機系統中的高端無人機產品。(航訊)
8月22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反應堆工程設計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在京聯合成立空間核推進技術聯合實驗室,這是我國首個致力于空間核推進技術研究的聯合實驗室。該聯合實驗室以我國航天發展戰略為牽引,瞄準深空探測任務需求,將在空間核推進技術領域開展工程應用研究。(航訊)
“快舟一號”試驗衛星由于燃料耗盡,已于近日隕落,墜入南極洲上空大氣層,結束使命。該試驗衛星設計壽命6個月,目前已在軌穩定運行23個月。“快舟一號”試驗衛星于2013年9月25日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四研究院研制的固體小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用戶單位是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該試驗衛星首次采用一車一箭車載機動發射,是世界上首個星箭一體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柵格翼舵面等創新特點。
圖為“快舟一號”試驗衛星測試現場(杭文)
近日,中華航天博物館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中華航天博物館位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是目前亞洲最大的航天科技專業展館。博物館以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為主線,通過翔實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實物與模型,生動展示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廣大航天愛好者搭建了一個關注航天、了解航天、熱愛航天的平臺,已成為北京市乃至全國十分重要的航天科普和國防教育場所。(航訊)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器服務艙繼續為嫦娥五號任務開展在軌驗證,于9月2日完成對嫦娥五號預定采樣區遙感成像飛行任務,獲取了該區域地形地貌信息,為嫦娥五號任務月面軟著陸和采樣區域的選擇提供了依據。圖像分辨率1米左右,已處理的圖像效果良好。(航訊)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十一院某電弧加熱自由射流平臺建設項目正式獲得國家立項批復,該院將啟動建設一套世界最大的電弧加熱自由射流平臺。
該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含三座電弧加熱自由射流平臺和配套的測試控制系統、水電氣系統以及試驗廠房和整流站等。該電弧加熱自由射流平臺的加熱功率目前在國際上屬最大,建成后可滿足飛行器較大部件的地面防熱考核試驗需要。(杭文)
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險品倉庫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在8月14日—17日共安排高分二號衛星、資源三號衛星和實踐九號A星等衛星進行4次應急觀測,獲取重要觀測數據。同時,中低分辨率衛星環境一號A星、資源一號04星和高分一號衛星也分別于8月12日—15日獲取了事發區域的衛星數據,提供給環保部、國家海洋局等部門用于災情評估和救援指揮。(杭文)
日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研制的空間站用大型單框架控制力矩陀螺(CMG)產品正式轉入研制新階段,正在進行緊張調試。這是我國目前輸出力矩最大、結構最復雜的新一代CMG產品。該產品研制成功投入應用后,可滿足我國未來空間站等大型航天器的姿態控制需求。圖為控制力矩陀螺線路調試人員正在認真進行單板性能測試。(航訊)
日前,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第20屆國際復合材料大會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復合材料學會理事長杜善義,獲得國際復合材料委員會世界學者獎(WORLD FELLOWS),成為首位獲得該榮譽的中國科學家。杜善義自1982年回國后,積極推進先進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國防裝備、海洋工程與艦船、基礎設施及現代交通方面的應用,是中國復合材料學術帶頭人之一。(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