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賢
2013年,《爸爸去哪兒》熱播,連春節檔都不忘緊急拍攝、剪輯了一部電影版的《爸爸》。爸爸唱著“一閃一閃亮晶晶,漫天都是小星星”,孩子說唱“我的老爸是個神話”,網友們評著萌娃帥爸,一檔給父親角色重新定義的節目讓大眾審美著實跟著“去哪兒”玩了一把,甜得齁人的娛樂化,壓過了節目最初想要表達的對父愛的思考。
父愛是什么?我偶然看過一篇報道:深圳有一位父親,在他50歲那年為了健身成為一名跑者,從最初的500米達到能跑完10公里,他用了3年的時間。他參加了一次馬拉松,連滾帶爬地完成,此后一個星期,走路都是螃蟹步,他決定再也不跑馬拉松了。然而兩年后,為了給即將高考的兒子提氣,他承諾再跑一次馬拉松。于是他瘋狂訓練,終于健步跑完了馬拉松,兒子也考上了北京外國語大學。
短短的文字讓我印象深刻,父愛其實就是這么利落,不帶一絲脂粉氣。小時候,我們都喜歡坐在父親敦實的肩膀上,坐得高看得遠,瞬間自己也高大了,沒有任何膽怯。都說父愛如山,因為在男孩眼里,父愛就是榜樣、理性、擔當;在女孩心里,父愛就是胸懷、保護、依靠。而在父親眼里,自己其實就是遙遠那座山上一棵牢牢扎根的大樹,不管電閃雷鳴,暴風驟雨,他都駐守在兒女能夠找到的地方,不移不動。
電視劇《大丈夫》里,有一個處于更年期的頑固老爸,粗暴蠻橫,一觸就燃。他反對二女兒找了個忘年戀,甩開患靜脈曲張的病腿舉著搟面杖追打準女婿,讓觀眾啼笑皆非,都說啥年代了,這老頭兒還棒打鴛鴦呢。女兒婚禮他倔強地不參加,在家打開了一箱子亮得閃人雙眼的刀具。他提著刀具穿著汗衫興沖沖地來到婚禮酒店,都以為他要去砸場子,卻怎么也沒露臉,讓人為新郎官提著心吊著膽兒。終于,新娘坐下來吃了一口菜就哭了——那是她爸才做得出的味道……大廚老爸原來是給女兒燒那口愛吃的菜去了。觀眾里做子女的,沒有不淚奔的。這是父愛的尊嚴,說不參加婚禮就不去,父親愣是沒有坐上婚宴的主桌;這是父愛的讓步,婚宴的廚房是他精心為寶貝女兒制作結婚禮物的夢工廠。
一個漂泊在外的朋友,回去看生病的母親,見父親熬紅了雙眼,于是拉著父親去附近的咖啡店坐坐,這是她第一次帶父親進咖啡店。在咖啡店,朋友突然覺得哪里都別扭。她經常和朋友出入咖啡店,點單調咖啡都輕車熟路,這一次,一杯摩卡擺在父親面前,她突然覺得熟悉的場景、最親的父親,卻那么不搭調。
因為父愛是最日常的,它樸質得就像一塊上海純棉斜紋料老花床單,不需要咖啡店里拖著流蘇蕾絲點綴的靠墊做裝飾;它就是粗糙防滑的水泥地板,沒有實木地板美麗的花紋舒適的腳感;它平淡無味似一杯白開水,哪有摩卡的醇香滿溢回味無窮。
法國名作家讓·路易·傅尼葉70歲時為兩個智障兒子出版了一本書——《爸爸,我們去哪兒?》。書中,沒有含辛茹苦的心跡,沒有豪言壯語的表態,比比皆是自我戲謔與黑色幽默。他想用一個父親的微笑帶給兒子生命的歡樂。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永遠不會在乎孩子的長相、孩子的智力,每個孩子都是父親的天使。爸爸去哪兒?爸爸哪兒也不去,父親所想的,只有自己能為孩子做些什么,再多做些什么……
朱自清忘不了為了給他買橘子,爬月臺的父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大丈夫》里觀眾屢屢心酸顧大海遭受女兒誤解默不作聲離去的背影;滿文軍唱著“你靜靜地離去,一步一步孤獨的背影。多想伴著你,告訴你我心里多么地愛你……”也許你家里也有一個好像處于“更年期”的父親,他胡攪蠻纏無理取鬧,他氣急敗壞暴跳如雷,但請忍著受著。因為更年的只是他的生理機能,而父愛,從不更年。
(責編/鄧琳琳)
E-mail:dllab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