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從大連行駛大約100公里到達皮口港。換乘船渡,最快的“獐子島8號”,25分鐘即可到達長海縣政府所在地——大長山島。
相比內陸,大連的氣候已是讓人羨慕;到了長海,空氣竟還要清新許多。
碼頭上岸,比起七八月份的旅游旺季,島上復歸清靜。這里不過是中途,客船繼續駛向終點獐子島,尚需一個小時的航程。
身為遼寧省唯一的海島縣,長海縣域陸地面積不過142平方公里。而大小島嶼星羅棋布,分布在10324平方公里之多的海域面積上。
“有路莫蹬舟”,料想長海縣總工會的工作,應該有其獨特處。
沿海公路正在翻修,原來是水泥地面,近來才有資金鋪成柏油馬路。比起其他的旅游之地,這里尚待進一步開發。
不只是公路,要成為海島型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目標,需要政府進行綜合性統籌。長海縣域下轄大小島嶼252個,其中有人居住的島嶼18個,全縣人口7萬余人。
地理條件的復雜性也涉及到工會工作。全縣一共5個鄉鎮,分別設在大長山、小長山、廣鹿島、獐子島、海洋島5座島嶼。全縣232家基層工會就分布在這些海島之上。
依海而漁。長海縣沒有大型工業國企,產業主要集中在海水增養殖業、海洋捕撈業、水產品加工業以及海島旅游業等。也因此,決定了長海縣總工會的工作重點有所側重。
“2006年,大連市總工會提出‘建會全覆蓋目標,我們將建會重點放在私營企業上。”長海縣委常委、縣總工會主席王麗英解釋道,“島上多數企業前身都是個體經濟,隨著發展成規模,造就了長海縣以私營企業為主的企業結構。”
看似和省內其他工會同樣的工作,除了“幫助不知工會為何物的私營企業”建立起工會,還要多一些奔波島嶼間的勞苦。
“因為交通不便利,去另一個島一般都要花費3天時間。”長海縣總工會副主席李巖介紹,由于安全和乘客流量因素的考慮,每天往返陸島的航班有固定的運營時間。“我們只能逐島一家一家地落實,現在長海縣私營企業工會總數,從當初的11家發展到現在的180多家,建會率高達90%以上。”
以漁為生的島民,以前多是單打獨斗。隨著規模擴大,包括一部分外來企業的入島,私營企業漸成規模。一方面是企業對于勞動力的需求,用工也從本地工拓展招聘外來工;另一方面由于海上作業辛苦,日日熬風熬浪,企業職工隊伍的穩定性存在很大問題。
私企普遍建會后,長海縣總工會便著手開展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2010年,長海縣5個鄉鎮簽訂了區域工資集體合同。2011年,長海縣建會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實現了全覆蓋。
彼時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通過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開展,已經把此項工作的意識根植到企業和工會組織當中,使部分職工初步了解了其中的內容和意義。
2012年12月26日,長海縣工商業聯合會代表行業企業和長海縣總工會代表行業職工,舉行了“建筑行業、海水捕撈行業、海水增養殖行業、水產品加工行業、餐飲行業、零售行業等6個行業的工資集體協商合同”簽字儀式。這是繼區域性工資集體合同簽訂之后的又一重大工作,標志著長海縣企業工資增長共決機制建設的逐步完善。
“對于企業務工人員權益保障的同時,對企業我們也要負責,要讓他們感受到工會的作用。”長海縣總工會副主席李巖談及,比如海水增養殖業分淡旺季,旺季也就集中在收獲季節的兩三個月時間,其他月份的工作比較清閑。“很多務工者鉆空子。淡季活計輕松,就在這里干,等到忙碌時一走了之。”
“通過在其他地區兄弟工會發布招聘信息,杜絕黑中介等措施,我們幫助企業招聘員工。慢慢幫助雙方建立一種責任和權利意識。隨著對法律的認識以及信用體系的塑造,雙方權益才都不會受到損害。”
某種程度上,長海縣總工會對私企建會、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合同,不僅是對于海島企業生態的整合,履行工會職能,而且也是輔助政府更好地履行管理職能。
即使在長海縣政府所在的大長山島,最寬處也不過二十幾公里。狹窄有限的面積,島上居民生活的單調可想而知。對于外來務工人員來講,更是無聊寂寞讓人難耐。
針對這一特點,長海縣總工會建起了開放式職工服務中心,并在20人以上企業工會成立了職工服務站、服務點。在隨機采訪的某企業職工服務站,可以看到小藥箱、圖書、電視機、DVD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盡管長海縣有著“海洋牧場”的美譽,對于人的精神生活而言,海洋卻成了“桎梏”。由于交通不便,雖然各鄉鎮基層工會想組織職工,參加縣總工會開展的文體活動,但不得不囿于交通成本,以及耗費在路程上的時間而考慮。
“既然工會要為職工和企業服務,我們就多犧牲一點。”雖然長海縣總工會不過十幾個工作人員,長海縣委常委、縣總工會主席王麗英說為了豐富職工業余文化生活,不給企業和基層工會增加負擔,長海縣總工會親自“送文化、體育活動上島”。
據了解,長海縣總工會專門爭取來20萬元專項資金,購置了一批文化體育器材,并將這些器材送到各個海島上的企業,為建設職工文化陣地提供硬件保障;選派素質高、責任心強的輔導員到基層指導職工開展舞蹈、健身操等文體活動;組織職工舉行主題演講比賽、詩歌征文大賽,并將獲獎作品結集出版;女工委開辦了“海島女職工大課堂”,講授法律、子女教育、心理咨詢、禮儀等課程。自2010年開始,長海縣總工會每年 “五一”期間都在一個島上舉辦職工趣味運動會,得到了廣大基層職工的認可。
而“海上職工服務站”的建立,無疑是長海縣總工會打造出的鮮明的海島特色。
海巡船是出海捕撈作業船只固定的補給站,同時還負責在收獲季節進行警衛的工作——因為“海洋牧場”聲名在外,常有不法之徒駕駛大馬力快艇,到養殖海域對海參、鮑魚等珍貴海產品偷盜。這造成海巡船上的職工,往往一兩個月都回不到陸地。
長海縣首批14個“海上職工服務站”,在14艘海巡船上正式成立。長海縣委常委、縣總工會主席王麗英認為,以實現“全員服務”、“普惠服務”、“長效服務”為目標的全縣企業“海上職工服務站”建設,正是長海縣總工會按照“應建盡建、因地制宜、一企一策、不拘一格”的原則,結合長海產業特點,針對從事海上生產作業職工群體的需求,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建站方式。
陪同采訪的工會干部告訴記者,他們還打算在今年年內把職工服務站、服務點建到護海船、遠洋捕撈船上去,使職工服務中心真正成為“海上服務中心”……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島作為世界各國提高綜合國力和爭奪長遠戰略優勢的新領域,已經成為世人關注的熱點。國家海洋局公布的最新數據表明,201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3.8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7%。
“我國把海洋資源開發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為振興經濟的重大措施。海洋經濟現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亮點,年均增長速度為13.6%。” 海洋經濟專家馮炳華認為, 根據中央部署,我國成立的“國家海島調研規劃和政策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開展我國海島調研規劃和政策研究工作的實施意見》,從國家層面對于大力發展海島地區教育、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海島特色經濟提供了政策支持。
長海縣人口7萬余人,而長海縣工會會員已達2.1萬多人,占了1/4人口還要多。工會在對他們的權益維護、生活保障、精神提升的過程中,自然對長海縣整體社會管理、經濟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去年春節,就走訪慰問困難職工、困難農民工和困難勞模277人,發放慰問金26.9萬元。長海縣委常委、縣總工會主席王麗英表示,加強工會組建,提高服務質量,既是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密切黨同職工群眾血肉聯系的迫切需要。“工會盡力而為,能幫助縣委縣政府分擔一點兒是一點兒。”
“長海縣由群島組成,人口不多但分散。但只要有企業有職工存在,我們工會絕不放棄不忽略任何一座小島。畢竟,它們都是長海縣工會的職責所在。”W
責編/王深
ws@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