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勘
今年2月,幾內亞暴發了新一輪埃博拉疫情。報道稱,此次埃博拉疫情為1976年發現該病毒以來最嚴重的疫情,已在幾內亞、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尼日利亞造成大約2100人死亡,并且已擴散至塞內加爾。
非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祖馬召開緊急會議,呼吁各國團結一致,共同應對正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疫情,同時請求國際社會提供更多援助。
埃博拉是民主剛果北部的一條河流,1976年一場烈性傳染病首次肆虐那里,造成沿河55個村莊280人喪命。當這場現代社會的新傳染病首次出現時,世界衛生組織(WHO)派了兩名醫生到當地調查并幫助治療這種烈性傳染病。但是,兩名醫生只到達蘇丹,就被邊境檢查站的人攔住,理由是“這里已不再需要醫生,你想來拯救的人都已經死了。”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絲狀病毒,受感染者的死亡率在50%—90%,是一種致死性極強的烈性傳染病,足以與歷史上的鼠疫相比。由于埃博拉的高致死率和接觸傳播,WHO把它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級病毒,與艾滋病病毒同級別。
埃博拉病毒一定是死神的得意門生,因為它的出現、泛濫和消失都是神秘無蹤的,每隔幾年就要出來興風作浪,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尤其是非洲一些國家深受其害。
當然,埃博拉肆虐非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埃博拉沒有走出非洲,因此沒有得到世界上科技水平最高的一些國家的關注,更不用說讓埃博拉像艾滋病那樣受到全球的關注。正因為如此,迄今人們對埃博拉的了解有限,使得人們拿不出更好的辦法來抗御它。
迄今,世界上還沒有哪一種疾病像埃博拉那樣兇險。
埃博拉的恐怖不僅在于其死亡率極高,而且在于其發病后致死病人的慘狀和病人極度痛苦的樣子。埃博拉可以通過飛沫、血液、唾液、汗液、精液和任何分泌物傳播。病毒的潛伏期從2天到21天不等,之后,病毒在患者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侵襲各種器官組織,使之變性、壞死,并慢慢分解。
病人首先表現高燒、頭痛、全身肌肉和關節酸痛,尤以頸、胸、腰椎等處一系列出血熱癥狀最為明顯。病人繼而出現嘔吐、腹瀉、內出血,半數病人在發病后第五天出現皮疹,大多數在第五天至七天七竅流血而死亡。
由于埃博拉病毒就像絞肉機一樣,在人體內絞碎各種組織器官,使得病人不斷把壞死的組織從口中吐出,當無數病人因體內廣泛性內出血而口吐鮮血和壞死的組織,并且七竅流血、腦部受損而掙扎著死亡時,無異于一場異常殘酷激烈的戰役結束后,在戰場上留下尸橫遍野的血腥場面,連空氣中都散發著血腥味和濃烈的臭味。同時也在疫區、在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甚至在全世界造成極度恐懼的氣氛。
2000年在烏干達幫助治療埃博拉的美國傳染病專家海曼曾描述:埃博拉患者住的病房里到處都是鮮血,被褥上、地板上、墻壁上;他們吐血、便血……最后病人只能痛苦萬分地死去。
由于埃博拉多次暴發的血腥后果,讓非洲人至今依然“談埃色變”。
在總結以往埃博拉在非洲暴發并救治的情況后,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埃博拉迅速傳播的三大原因。一是家庭中健康人與埃博拉病人密切接觸,二是參加埃博拉病死者葬禮健康人與傳染源的接觸,三是醫療機構沒有在足夠防護措施情況下為埃博拉病人提供醫療服務。
后來,參與救治埃博拉的醫護人員也意識到,如果不進行有效的隔離保護,還會有更多的人染病和死亡,尤其是醫護人員是最容易感染的。所以,迄今為止,隔離仍然是控制埃博拉傳播的最有效措施。
一個最為成功的案例是,2000年烏干達的埃博拉疫情控制。2000年10月17日,烏干達政府下令,將古盧北部三個埃博拉疫情肆虐最嚴重的地區宣布為完全隔離區,這個任務是由軍隊來完成的。身著簡易防護服的烏干達武裝軍人全面封鎖了這三個地區,禁止任何居住在該地區的人擅自離開。一道道的鐵絲網封死了所有進出該地區的大道小路。同時古盧地區的所有學校也停課,以防埃博拉蔓延。加上其他原因,埃博拉終于在2001年2月在烏干達沉寂下來。
研究同時發現,埃博拉病毒并非無敵,其最大的弱點是耐熱性差,在攝氏60℃以上的環境中,60分鐘就會被殺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體液、血液中,因此對病人使用過的注射器、針頭、各種穿刺針、插管等,均應徹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壓蒸氣消毒。
迄今尚沒有治療埃博拉的藥物,因此對埃博拉目前并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當然,對嚴重病人需要進行強化的支持性治療。病人往往會出現脫水,需要靜脈或者口服補液進行電解質補充,另外可保持患者氧氣、血壓穩定等。部分患者會在一段時間的醫療照料后康復。
目前也有一些治療埃博拉的藥物正進行試驗,例如,加拿大的一家制藥公司正在研究一種針對埃博拉病毒的RNA干擾劑——RNAi。其作用原理是,讓病毒的基因沉默,以抑制病毒繁殖。最近發表在英國《柳葉刀》上的早期臨床前研究證明,這種藥物對給予埃博拉病毒致死劑量的猴子提供了100%的保護。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已于今年3月份授予這個RNAi治療劑快速通道審評資格,但是,該藥要進入臨床,還要繼續進行1期臨床試驗,用以了解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W
責編/劉明燁 lmy@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