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陳雋璐, 馮治漢, 郭培虹, 劉寬厚
(國土資源部 巖漿作用成礦與找礦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調查局 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陜西 西安 710054)
北準噶爾增生雜巖帶重磁場特征及構造解譯
王 凱, 陳雋璐, 馮治漢, 郭培虹, 劉寬厚
(國土資源部 巖漿作用成礦與找礦重點實驗室, 中國地質調查局 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陜西 西安 710054)
通過系統統計新疆準噶爾北部地區主要巖礦石磁性、密度參數, 重點研究了該區航空磁場、區域重力場分布規律。按照布格重力和航磁異常形態, 準噶爾地區可以劃分為三個布格重力異常單元和五個航磁異常單元, 認為北準噶爾地區的布格重力異常和航磁異常揭示該區可能為一陸緣增生雜巖帶。該增生雜巖帶形態上呈“鍥形”, 其北緣位于阿爾泰–富蘊斷裂一帶, 西部與哈薩克斯坦板塊毗鄰, 南部邊緣為阿爾曼太蛇綠混雜巖帶。該增生雜巖帶由多個增生單元“拼貼”而成, 具北東向凸起特點。阿爾泰–阿爾金地學斷面揭示了增生雜巖帶深部俯沖形態。本次研究成果為研究新疆北部與鄰區大地構造提供了新的依據。
航磁異常;重力場;俯沖增生構造帶;準噶爾;S-C組構
阿爾泰造山帶是古亞洲造山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夾持于北部西伯利亞板塊和南部哈薩克斯坦–準噶爾板塊之間。晚石炭世–二疊紀期間, 阿爾泰地區發生了強烈的殼幔相互作用, 火山–侵入巖漿活動劇烈而廣泛, 形成了大規模的基性–超基性雜巖帶(圖1)。近年研究表明, 早古生代造山運動奠定了新疆大地構造基本格局, 新疆北部在陸緣及陸內均發生過大規模的陸殼增生, 并建立了阿爾泰古生代向準噶爾方向疊瓦式推覆構造體系(叢峰等, 2007; 肖序常等, 2010; 沈曉明等, 2013)。由于南部的北準噶爾大部分地區被新生代地層覆蓋, 影響了對其增生邊界的劃分和構造屬性的認識(李春昱等, 1982; 曲國勝和崇美英, 1991; 何國崎等, 2004; 李錦軼等, 2006; 曲國勝等, 2008, 2009; 李榮社等, 2012)。筆者通過對該區重、磁場異常特征等方面研究, 圈定了增生雜巖帶范圍, 并對增生帶組成序列進行了初步劃分。布爾津–敦煌地質地球物理測深綜合剖面進一步揭示了該增生雜巖帶深部俯沖形態。
1.1 磁性特征
額爾齊斯–布爾根蛇綠構造混雜巖帶, 即阿爾泰南緣增生雜巖帶北側為西伯利亞板塊南緣早古生代活動陸緣火山沉積巖帶, 出露中、新元古代中深變質地層, 志留紀–奧陶紀淺變質碎屑–火山碎屑巖以及古生代中酸性侵入體。中深變質地層以混合巖、片麻巖為主, 零星分布, 磁性較強。志留紀–奧陶紀地層以淺變質碎屑巖為主, 分布范圍廣, 呈弱磁或無磁性。阿爾泰–富蘊至阿爾曼太斷裂帶之間, 為北準噶爾增生雜巖帶的主體, 主要由泥盆紀火山巖–碎屑巖夾少量碳酸鹽巖建造和早石炭世含少量安山巖–玄武巖夾層的復理石建造組成;侵入巖以古生代花崗質侵入體為主, 其次為閃長巖、堿長正長巖、輝長巖體。石炭紀、泥盆紀的火山巖特別是中基性火山巖普遍具有強磁性, 磁化率(κ)值在43×10–5~10242×10–5之間。其中玄武巖、安山巖磁性較強, 磁化率平均值為1738×10–5~2880×10–5, 中酸性火山巖磁性較弱, 磁化率為0×10–5~7540×10–5, 平均值為1097×10–5。侵入巖從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 磁性由弱到強。值得注意的是, 北準噶爾地區花崗巖磁性變化范圍較大, 從強磁性到弱磁性或無磁性均有。阿爾曼太蛇綠混雜巖帶為增生雜巖帶的南部邊界, 其南部為準噶爾板塊, 被古生代及中新生代地層覆蓋, 地表被中新生代地層所覆蓋, 弱磁或無磁性。

圖1 北準噶爾大地構造簡圖(據何國琦等, 2004; 董連慧等, 2010修編)Fig.1 Tectonic sketch map of the North Junggar
磁鐵礦具有強磁性, 其磁化率一般為基性巖漿巖的5~10倍以上, 鉻鐵礦為弱磁性, 一般賦存于中–強磁性的基性–超基性巖體中, 區域上可形成強磁異常帶(北準噶爾地區不同時代地層、巖性物性參數統計見表1)。
1.2 密度特征
新生界為低密度層, 第四系平均密度為1.77× 103kg/m3, 由松散的沉積物所組成。古近系和新近系的平均密度為2.13×103kg/m3, 為一套固結不緊密的碎屑沉積巖。各類沉積巖的平均密度值在2.46~2.69 kg/m3之間變化。泥巖的平均密度值為2.46 kg/m3, 頁巖及灰巖的平均密度值最高為2.69 kg/m3。中生界中–下侏羅統為一套正常碎屑巖和泥巖夾煤層的沉積, 其密度在1.97~2.88 kg/m3之間變化, 平均密度值為2.53 kg/m3。古生界包括二疊紀–奧陶紀地層, 這套地層比較復雜, 有泥盆紀、志留紀和奧陶紀出現的變質巖, 亦有石炭紀、二疊紀的正常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及基性–酸性火山巖。古生界中各組(統)地層的密度值都比較接近, 各地層組的密度在2.65~2.96 kg/m3之間變化,平均密度值為2.72 kg/m3。

表1 北準噶爾不同時代地層、巖石物性參數統計(據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集成與方法技術研究)Table 1 Physical property parameter statistics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strata and rocks in the North Junggar
侵入巖從基性→中基性→中性→堿性, 密度呈遞減趨勢變化, 按照巖性密度由高到低依次為:輝綠巖→輝長巖→輝長閃長巖→閃長巖→花崗閃長巖→花崗巖→納長斑巖→正長巖。花崗巖為研究區內主要巖體, 分布廣泛, 平均密度值為2.64 kg/m3, 不同的侵入期次和不同的構造分區密度值變化不大, 基本穩定, 區域上引起弱重力低異常。
超基性巖受蛇紋石化蝕變和地表風化時, 密度一般偏低, 碳酸鹽化時密度較高(達2.76 kg/m3)。
火山及熔巖按玄武巖、安山巖→英安巖、酸性熔巖的順序密度遞減, 與同類侵入巖相比密度稍低。不同時代同一巖性密度有顯著的差異, 如玄武巖在中石炭統密度為2.76 kg/m3, 上泥盆統密度為2.86 kg/m3, 存在0.1 kg/m3的密度差;中石炭統凝灰巖的密度為2.68 kg/m3, 中泥盆統的密度為2.78 kg/m3, 亦存在0.1 kg/m3的密度差;酸性熔巖在中石炭統的密度為2.55 kg/m3, 中泥盆統的密度為2.74 kg/m3, 有0.19 kg/m3的密度差。在火山碎屑巖中, 火山角礫巖、凝灰巖、凝灰熔巖的密度分別為2.76、2.72、2.68 kg/m3。火山噴發物質顆粒由大到小密度相應減小。
各類變質巖的密度變化較大, 一般是隨著變質程度的增強密度增大。而混合巖隨著花崗巖化程度的增高密度變低。接觸交代變質巖密度增高, 如矽卡巖密度為3.19 kg/m3。磁鐵礦、鉻鐵礦、銅鎳鈷礦等密度在3.85~ 4.59 kg/m3之間變化, 高出該區各類巖石的平均密度值。
該研究工作首次收集了新疆北部約21.5萬平方公里的重磁數據, 航磁數據來源于不同時期, 測線方向和數據采集飛行高度也不盡相同, 因此數據處理時進行了歸一化處理。航磁數據化極主要采用變緯度的頻率域計算方法。為了突出不同走向的斷裂、脈巖位置和寬大地質體的邊界線, 對布格重力異常數據、航磁數據完成水平導數計算。求導方向依據研究區內實際的和推斷的構造方向來確定, 分別沿0°、45°、90°、135°四個方向求取導數, 并計算異常水平總梯度模量。
對重磁資料進行相關分析, 定性了解同源重磁異常和非同源重磁異常的性質, 結合地質、遙感等資料, 劃分大地構造單元, 研究異常群的空間分布特征和相互聯系。磁異常分區主要依據剖面平面圖,參照平面圖和各參數轉換圖進行。重力異常分區依據布格異常圖和剩余異常圖進行。
北準噶爾地區區域重力資料顯示(新疆北部區域重力場見圖2a), 布格重力低異常分別位于阿爾泰–富蘊斷裂以北和阿爾曼太斷裂帶以南地區(圖2a中A、C區域), 中部福海–薩爾喀仁為布格重力高值區(圖2a中B區域)。重力梯級帶位于南北兩條斷裂帶附近, 走向北西, 其走向與該區地層及主要構造走向一致。福海一帶布格重力值最高, 向東逐漸降低, 布格重力高異常形態上呈“楔形”。

圖2 新疆北部區域重磁場(數據來源: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集成與方法技術研究。圖b中①為卡拉先格爾斷裂)Fig.2 Regional gravity and magnetic field in the northern Xinjiang area
阿爾泰布格重力低值區(圖2a中A區), 重力場表現為較平緩的扭曲和低值圈閉, 重力值從南向北較均勻地逐漸降低。布格重力異常呈北西向分布。重力梯級帶位于阿爾泰–青河一帶。
福海–恰庫爾特重力高異常區(B區)分布范圍廣, 貫穿研究區, 走向北西。該區總體以區域重力高為主要特征, 平均布格重力值在–150×10–5m/s2以上。西部阿林王克斯套地區是新疆北部布格重力值最高的區域, 向東依次降低, 尖端指向東部野馬泉方向。阿爾泰地區重力場呈緊閉線型, 布格重力值在–300×10–5m/s2以下, 與額爾齊斯斷裂以南的北準噶爾區形成鮮明對比。北準噶爾區呈開闊的短軸型, 區域重力異常高, 布格重力值為–70×10–5~–110× 10–5m/s2之間, 等值線呈鑲嵌狀。資料顯示阿爾泰以北地殼厚度為42~45 km, 而其南部約55 km,表現在重力場上, 南北兩區布格值差別是顯著的(秦元喜和董志遠, 1994;王隆平和溫佩琳, 2001;杜曉娟等, 2009)。
阿爾曼太蛇綠混雜巖帶以南為重力場相對平穩區(圖2a中C區), 該區布格重力異常等值線呈近東西向延伸, 平穩而寬緩, 疊加深源的平緩重力高異常, 為典型沉積盆地與深部隆起相加異常, 南端為規律、寬緩的重力梯級帶。
重力高異常位于南部克拉瑪依一帶(圖2a中C-1區), 呈“掃帚”狀, 北東走向。該區發育著一系列超基性巖帶和鉻鐵礦區, 是西準噶爾著名的超基性巖帶和鯨魚–薩爾托海鉻鐵礦區。該重力異常是克拉瑪依一帶發育的深源鐵鎂質巖體的反映。
航磁異常則進一步將北準噶爾地區分為5個磁性單元(航磁異常及磁性單元劃分見圖2b)。第1磁性單元位于阿爾泰–富蘊以北, 其范圍與布格重力低異常A區基本重合。該區是阿爾泰微板塊, 屬西伯利亞板塊的一部分。較新觀點認為它是西伯利亞古板塊的古生代增生邊緣(肖序常等, 2010)。奧陶系哈巴河群在該區東部分布較廣, 為一套厚層變質雜巖系, 呈弱磁性。北西向帶狀強磁異常出現在阿爾泰–富蘊一帶的北部, 該高磁異常帶與火山巖地層中鐵磁性物質含量有關, 如蒙庫、阿巴宮高磁異常帶為上泥盆統康布鐵堡組中基性火山巖引起。
研究區以額爾齊斯斷裂(NW向)和烏倫古凹陷(NE向)為界, 布格重力高異常B區可劃分為3個航磁異常(圖2b 中2, 3, 4單元)。其中, 第2磁性單元位于阿爾泰–富蘊斷裂和額爾齊斯斷裂之間, 航磁異常呈NWW向條帶狀走向, 航磁正負異常相間。強磁異常帶呈雁列分布。強磁條帶主要為泥盆紀–石炭紀中酸性花崗巖, 弱磁區為喀喇額爾齊斯組和康布鐵堡組凝灰巖、絹云母板巖、砂巖及火山碎屑巖等。額爾齊斯斷裂至阿爾曼太斷裂帶之間為第3磁性單元。該單元北部磁異常分帶性不清晰, 異常形狀呈“團塊”狀, 大規模強磁異常出現在東南部。南部磁異常形態上具向北凸起的弧形特征。按照磁異常強弱及分布特點, 該區可進一步分為5個次級磁異常單元。單元3-5位于最南端, 緊鄰阿爾曼太斷裂帶北側, 呈弧形, 長度約100 km。3-4單元磁異常強度最高, 強磁異常出現在該區東部, 異常規模較大,主要為泥盆紀–石炭紀正長花崗巖。3-3~3-1單元磁異常強度相對較弱, 高磁異常呈團塊狀, 零星分布,但總體異常形態上具弧形、線性特征, 弧形頂端基本上指向北東方向。該地區局部正異常強度較大,一般為200~400 nT, 最高達800 nT, 負異常強度一般–200~–400 nT, 局部–500 nT。該區地表為第四紀地層覆蓋, 磁異常帶推斷為酸性花崗巖引起, 是巖漿弧的反映。中生代沉積巖磁性弱, 增生雜巖帶內系列窄細弧形負磁異常帶, 是沉積巖片的反映。第4磁性單元位于研究區西部, 由南、北兩片高磁異常和兩個低磁異常帶組成。高磁異常向西延伸入哈薩克斯坦境內。北部哈巴河磁異常走向北西, 吉木乃磁異常走向北東, 尖滅于烏倫古湖附近。該區重力異常和磁異常規模大, 與東部2、3單元地球物理場特征有明顯區別。吉木乃、哈巴河一帶, 主要為一套泥盆紀–石炭紀碎屑巖夾安山巖地層, 具有強磁性, 與該區南北兩塊大規模航磁異常對應。航磁異常終止于布爾津–和什托洛蓋一帶, 指示了哈薩克斯坦板塊與準噶爾板塊的邊界。
第5磁性單元位于阿爾曼太斷裂帶以南(圖2b中5單元)的準噶爾板塊(布格重力異常C區)。主要為新生代松散沉積物覆蓋, 基巖出露少, 航磁場為北西向展布的寬大負磁異常, 向東延進入蒙古國境內, 西部與白楊河坳陷相接。負磁異常帶北部梯度大于南部, 且較陡, 中部負磁異常變化不大, 相對寬緩, 為正常沉積的巨厚無磁或弱磁性地層反映。北部存在一條北西向重力低異常帶, 異常寬緩, 具有一定規模。該負磁異常帶是準噶爾盆地北緣山前深坳陷的反映, 是準噶爾地塊北部陸緣標志。有學者認為準噶爾盆地具有前寒武結晶基底和古生代淺變質基底的雙重結構(楊文孝等, 1995;王京紅和楊帆, 2012)。
根據北準噶爾地區航磁異常分布特征, 認為阿爾泰以南NE向凸起的弧形航磁異常是由該區增生雜巖帶引起, 并且該增生雜巖帶由多個增生雜巖單元“拼貼”而成(圖2b, 2和3單元)。以額爾齊斯斷裂帶為界, 可將增生雜巖帶分為兩個單元, 單元2即額爾齊斯–布爾根板塊縫合構造帶(EBT), 主體為下石炭統滑混堆積和中石炭統陸相磨拉石堆積。對該構造帶變形機制的認識, 有學者提出為“擠壓帶”(曲國勝和何國琦, 1992), 亦有學者認為是大型韌性剪切帶, 是西伯利亞古板塊與哈薩克斯坦–準噶爾古板塊的縫合帶(芮行建等, 1993;劉悟輝等, 1999)。該帶受南北兩側的阿爾泰–富蘊斷裂和額爾齊斯斷裂夾持, 形成一巨型右行走滑剪切構造, 具S-C組構特征(S面理走向近EW, C面理走向NW)。其北緣的早泥盆世康布鐵堡組地層的深變質作用, 與北西向擠壓、走滑有關。花崗巖同位素年代學資料表明, 其形成年代為晚古生代二疊紀, 且帶內每一斜–逆沖推覆的時間, 具有由北向南、由老變新的遷移性(曲國勝和崇美英, 1991; 曲國勝和張進江, 1992)。
增生雜巖帶南部(圖2b中單元3)負磁異常弧線特征清晰, 北部弧線特征逐漸模糊。從航磁異常形態分析, 該帶由多個逆沖推覆巖片“拼貼”而成, “拼貼”體依次由北向南增生(圖2b, 3-1~3-5單元), 形成時限由老到新。南部3-5單元最新。3-2單元東部花崗巖鋯石U-Pb年齡為275~281 Ma(童英等, 2006), 推測其形成時期為二疊紀。

圖3 重磁場構造解譯及阿爾泰地球物理綜合斷面Fig.3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geophysical composite section in Altay
本文在分析以往新疆板塊構造劃分基礎上(董連慧等, 2010), 認為在西伯利亞板塊、哈薩克斯坦板塊和準噶爾板塊之間, 存在一個巨型增生楔(構造解譯見圖3a)。該增生楔北界為阿爾泰–富蘊斷裂, 南界為阿爾曼太蛇綠混雜巖帶, 分別與南、北兩條重力梯級帶相對應。西部與哈薩克斯坦板塊毗鄰, 東部為卡拉先格爾斷裂。其形態呈楔形, 尖端指向薩爾喀仁, 其范圍基本上與福海–恰庫爾特重力高異常區(B區)相一致。以額爾齊斯斷裂為界, 將該增生楔分為南北兩個增生單元, 其中, 北部增生單元具韌性剪切特征, 南部增生單元則有向南依次序列增生的特點。由于北東向俯沖–擠壓, 增生雜巖帶北緣和東緣分別具有向東、南走滑特征。
阿爾泰–阿爾金地學斷面深部地震資料揭示(圖3b), 北準噶爾增生雜巖帶內地殼厚度為56 km, 南部準噶爾盆地厚度為46 km(袁學誠等, 1991; 王友學等, 2004)。在阿爾曼太斷裂帶以北, 綜合解釋斷面(地震反射, 大地電磁, 地磁差分測深, 重、磁測量等)反映深部有向北俯沖、莫霍面變深之特點, 是北準噶爾地殼側向增生證據之一。
致謝:在文章編寫過程中, 李榮社、徐學義、馬中平、李智佩、李建星、宋忠寶等提出了寶貴意見, 在審稿過程中, 中國地震局應急搜救中心曲國勝研究員和另一位匿名評審者指出了稿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議, 謹此一并表示感謝!
叢峰, 唐紅峰, 蘇玉平. 2007. 阿爾泰南緣泥盆紀流紋巖的地球化學和大地構造背景.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1(3): 359–364
董連慧, 屈迅, 朱志新, 張良臣. 2010. 新疆大地構造演化與成礦. 新疆地質, 28(4): 351–357.
杜曉娟, 孟令順, 張明仁. 2009. 利用重力場研究東北地區斷裂分布及構造分區. 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31(2): 200–206.
何國琦, 成守德, 徐新, 李錦軼, 郝杰. 2004. 中國新疆及鄰區大地構造圖(1:250000). 北京: 地質出版社.
李春昱, 王荃, 劉雪亞. 1982. 亞洲大地構造圖(1:8000000)及說明書. 北京: 地質出版社.
李錦軼, 何國琦, 徐新, 李華芹,孫桂花, 楊天南, 高立明,朱志新. 2006. 新疆北部及鄰區地殼構造格架及其形成過程的初步探討. 地質學報, 80(1): 148–168.
李榮社, 計文化, 校培喜, 馬中平, 陳雋璐, 潘術娟. 2012.北疆區域地質調查階段性成果與新認識. 新疆地質, 30(3): 253–257.
劉悟輝, 廖啟林, 戴塔根, 趙曉霞. 1999. 阿爾泰南緣與韌性剪切帶有關金礦床成礦特征淺析. 地質找礦論叢, 14(3): 42–48.
秦元喜, 董志遠. 1994. 新疆阿爾泰山南緣的構造與礦產問題. 新疆地質, 12(1): 164–168.
曲國勝, 崇美英. 1991. 阿爾泰造山帶的鉛同位素地質及其構造意義. 現代地質, 5(1): 100–110.
曲國勝, 何國琦. 1992. 阿爾泰造山帶的構造運動. 地質學報, 66(3): 193–205.
曲國勝, 馬宗晉, 陳新發, 李濤, 張寧. 2009. 論準噶爾盆地構造及其演化. 新疆石油地質, 30(1): 1–5.
曲國勝, 馬宗晉, 張寧, 李濤, 田野. 2008. 準噶爾盆地及周緣斷裂構造特征. 新疆石油地質, 29(3): 290–295.
曲國勝, 張進江. 1992. 阿爾泰大型剪切弧形推覆構造關系及其應變恢復. 現代地質, 6(2): 188–200.
芮行建, 朱韶華, 劉抗娟. 1993. 新疆阿爾泰原生金礦基本特征及區域成礦模式. 地質論評, 39(2): 138–148.
沈曉明, 張海祥, 馬林. 2013. 阿爾泰南緣晚石炭世淡色花崗巖的發現及其構造意義.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7(4): 721–729.
童英, 洪大衛, 王濤, 王式洸, 韓寶福. 2006. 阿爾泰造山帶南緣富蘊后造山線性花崗巖巖體鋯石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 巖石礦物學雜志, 25(2): 85–89.
王京紅, 楊帆. 2012. 車莫古隆起對古油藏及油氣調整控制作用.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34(1): 49–58.
王隆平, 溫佩琳. 2001. 阿爾泰南緣地球物理場特征與礦床分布規律. 西安工程學院學報, 23(3): 46–59.
王有學, 韓果花, 姜枚, 袁學誠. 2004. 阿爾泰–阿爾金地學斷面地殼結構. 地球物理學報, 47(2): 240–249.
肖序常, 何國琦, 徐新, 李錦軼, 郝杰, 成守德, 鄧振球,李永安. 2010. 中國新疆地殼結構與地質演化. 北京:地質出版社.
楊文孝, 況軍, 徐長勝. 1995. 準噶爾盆地大油氣田形成條件和預測. 新疆石油地質, 16(3): 200–211.
袁學誠, 左愚,朱介壽. 1991. 可可托海–木壘–哈密–柳園–阿克塞綜合地球物理測深剖面成果研究報告. 烏魯木齊: 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國家三〇五項目辦公室.
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cretionary Complex Belt in North Junggar an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WANG Kai, CHEN Junlu, FENG Zhihan, GUO Peihong and LIU Kuanhou
(MLR Key Laboratory for the Focused Magmatism and Giant Ore Deposits, Xi’an Center of Geological Survey, CGS, Xi’an 710054, Shaanxi, China)
The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gravitational fields and aeromagnetic fields are analyzed through systematic statistics of the magnetic and density parameters of the main rocks and ores from North Junggar in Xinjiang. The northern Jungga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units and five aeromagnetic anomaly districts. The Bouguer and aeromagnetic anomaly belts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accretionary complex zone at th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northern Junggar. The complex is wedge-shaped and is limited by the Altay-Fuyun fault zone at the north, the east margin of Kazakhstan Plate at the west, and the Almantaio phiolitic melange belt at the south. This accretionary complex zone consists of several N-E trending accretionary units. The deep-geophysical sounding profile of the Altay region indicates that the subduction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ccretionary complex zone.
aeromagnetic anomalies; gravity filed; accretionary complex belt; Junggar; S-C fabric
P631
A
1001-1552(2015)02-0273-007
2013-11-12; 改回日期: 2014-03-07
項目資助: 中國地質調查局計劃項目“成礦帶區域地球物理調查”(編號: 基[2012]02-017-025)中“區域地球物理調查成果集成與方法技術研究”(編號: 1212011120917)資助。
王凱(1967–), 男,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要從事地球物理勘查工作。Email:wangkaixian00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