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娜娜
摘 要:文章通過比較紙質書籍與電子書在多個方面的異同點,分析紙質書籍在數字閱讀迅速發展的讀屏時代所扮演的獨特角色,并以此為基礎探討紙質書籍的設計發展的方向即“心”的方向。紙質書籍在數字化時代不但不會消亡,而且會以新的身份出現并被賦予新的意義。
關鍵詞:紙質書籍;數字閱讀;書籍設計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4)09-0039-03
Study of the Strategies for Physical Book Design in Era of Screen
MA Na-na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Nanjing 210031, China)
Abstract :The physical books role in era of screen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comparing the physical book and e-book.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book design was discussed, which pointed out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physical books design would be the direction of heart. It was also expected that physical book would not go away, but would appear with new role and take on new meaning.
Key words :physical book; digital reading; book design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隨著讀屏時代的到來,新媒介載體層出不窮,人們的閱讀方式隨之產生了巨大變化。數字出版的增長率遠超其他行業,2006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產值只有213億元,2011年已經達到1377.88億元,電子書的出現及發展豐富了原有“書”的概念,給傳統紙質書籍的出版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有消極觀點指出紙質書籍將被電子書籍所取代,但是新舊事物的交替并不是如此簡單的替代關系,書籍的發展擁有悠久的歷史,在閱讀方式多元化的讀屏時代,正因為有了嚴峻的挑戰和嶄新的需求,紙質書籍才需要有全新的發展與變化。
一、當紙質書籍遇上電子書
在《新聞周刊》于2013年停止出版印刷版盡情擁抱全數字化媒體時代之時,關于“傳統紙質媒體會否消亡”的熱議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紙質書籍的存亡問題。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讀屏時代已經到來,形形色色的多媒體閱讀載體的涌現迅速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給傳統的紙質書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小身材與大塊頭的對比
電子書籍的出現使得傳統紙質書籍顯得過于厚重,如同玲瓏的嬌小身材與壯實的大塊頭的對比。閱讀電子書所常用的專用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手機等體積都不大,但容量卻很大,而電子書籍則是占用空間很小,卻具有強大的信息儲存量。電子書籍不依賴于印刷,因此成本很低,又借助越來越便捷的互聯網服務,傳播速度是傳統紙質書籍無法比擬的。因此,電子書籍相對于傳統紙質書籍而言,具有攜帶方便、易于保存、傳播快捷、價格低廉的特點,從而快速擁有了大批擁護者。然而,想要閱讀電子書籍,必須滿足另外兩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一個是電子閱讀器,另外一個就是與電子書相匹配的相應的電子書閱讀軟件。紙質書籍則不需依賴任何閱讀器,任何時候想要閱讀,只需直接動手翻閱即可。
(二)超級文本與線性文本的較量
電子書籍具有典型交互性特征的多層級超鏈接與紙質書籍的線性閱讀特征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電子書籍具有很強的互動性,文檔中可以進行文字、字段、圖片等的鏈接操作,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快速跳轉到其他頁面、打開相關圖片或視頻等,在接入網絡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鏈接打開相關的網頁或其他電子書籍等,更有些電子書作者邊創作邊分章節上傳作品,借助網絡可以隨時與讀者溝通交流。電子書籍突出的互動性能以及強大的信息檢索功能,使得閱讀擺脫了“單向”讀取信息的束縛,變得更加具有主動性。但同時也使得讀屏時代的閱讀走向碎片化,超級文本的延伸性和擴展性容易導致閱讀者分心,使得閱讀變得淺嘗輒止。相比較而言,紙質書籍雖然少了便捷的超鏈接,反而排除了干擾,線性文本的單向性特點更有利于保證讀者的靜心閱讀。
(三)虛擬與實體的差異
討論數字閱讀是否會取代紙質書籍閱讀這個問題,就好比在思考虛擬是否可以替代實體。數字虛擬技術賦予了電子書籍豐富的多媒體效果,使其以圖文聲像結合的動態方式沖擊著傳統紙質書籍形態的單一性,活躍生動的閱讀方式迅速吸引眾多讀者的注意。然而,電子書籍作為數字虛擬技術的產品,必須依賴于電子閱讀器和相關軟件才能夠呈現,一旦離開數字終端設備,就成為摸不著也看不到的虛擬存在了。又或者在網絡通訊不暢的時候,其相對于傳統紙質書籍的優勢就會大打折扣。紙質書籍則是真實存在的三維物態實體,看得見更摸得著的材質是紙質書籍可觸可感的承載物,僅憑這一點便足以迅速提升紙質書籍的親和力。閱讀者與紙質書籍之間的接觸是全方位的,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在書籍的任何位置做任何形式的標注和筆記,可以折起書頁,更可以夾入心愛的書簽。閱讀紙質書籍所特有的舒適感和實實在在的豐富觸感是電子書籍到目前為止無法企及的。
二、紙質書籍設計的“心”方向endprint
將紙質書籍和電子閱讀進行比較,是為了認清紙質書籍在讀屏時代所扮演的角色,以明確紙質書籍在數字閱讀迅速普及時應采取的設計策略。數字閱讀大有取代傳統紙質書籍之勢,在于其突出的互動性、時效性、便利性以及豐富的多媒體效果,但紙質書籍并不會因此而消亡。紙質書籍與電子書籍并不是完全“同質性”的存在,兩者之間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紙質書籍在數字化環境下有著電子書籍不可取代的特質,其根本在于不同的“閱讀”感受。閱讀紙質書籍所特有的感受不但不會導致紙質書籍在數字閱讀大行其道之時走向消亡,反而使其更加明確了在數字閱讀潮流中應扮演的“心媒體”角色,“心”的方向正是紙質書籍設計新的方向。
(一)心觸感
無論我們愿意還是不愿意,來勢洶涌的新媒體已迅速改變著信息傳遞的方式,數字閱讀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漸成為習慣,但當最初的那份欣喜與激動逐漸歸于平靜時,卻發現那海量的信息、龐大的文本總量,帶來的是一種一眼望不到盡頭的迷惘和不安。電子書籍的全貌總藏在屏性媒介的“背后”,在一個虛擬的空間里無法觸及。而紙質書籍則是有厚度、有形狀、可觸可感的實體存在,這種存在感和現實感與數字化閱讀體驗之間的差異不言而喻。
正如原研哉先生所說,“正因為電子媒體的興盛,紙才能夠恢復它原本作為‘素材所具有的魅力。”①當我們的指尖觸碰到紙質書籍或細膩或粗獷的頁面,那種實實在在的真實質感實在令人難以抗拒,逐頁翻開或柔軟或堅挺的書頁,陣陣書香伴隨因不同材質而富于變化的沙沙聲響撲面而來。高速發展的現代工業、數字技術使得手工技藝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卻也同時誘發了我們對“自然”的懷念,數字閱讀的普及反而幫助讀者更清晰的意識到紙質書籍在提供文字信息以外更多的內涵。各種不同色彩、質感、肌理的紙張為紙質書籍設計拓展出更加豐富多樣的真實觸感,帶給讀者特殊的親和力,觸動讀者心靈深處最真實也是最踏實的閱讀體驗。
合理選用不同材質承印物,充分發揮材料特有的傳達性能使得傳統書籍的設計更容易引起調動閱讀者的聯覺與想象,引起共鳴、直扣心扉。例如《元氣糖》的設計,封面選用了手感柔軟如海綿的材質,四周切成圓角,切口雜色相間,無論從視覺的角度還是從觸覺的角度去感受,都像是一大塊夾心軟糖,與該書的文本內容“美食散文集”十分契合。《文愛藝詩集2011》的暖灰色棉布封面用雙層壓凹的方式來增加文字的質感,豐富了書籍的觸覺感受,從設計的角度強化了詩人內斂的激情的表達。
讀屏時代的紙質書籍設計可以通過突出和拓展材質觸感的設計來彌補單純視覺要素的單一性和局限性,為讀者帶來更全方位、更具有實在感的閱讀體驗,并以此觸發心靈深處的共鳴。
(二)心互動
絢麗多彩的多媒體效果,在讀屏時代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電子書籍不再是新鮮事物。對于整天對著眼花繚亂的屏性媒介忙忙碌碌的人們來說,倒是真實的翻閱動作,真實書頁空間的變換反而能帶來不同的感受。對于年長些的讀者來說,翻閱紙質書籍充滿懷舊的味道,對于在數字化時代長大的孩子們來說,也許翻閱實體書籍比點擊手機、觸摸iPad更新鮮。比屏性媒介的觸摸點擊更加豐富的感官互動更容易吸引讀者全身心投入閱讀,這個過程中所誕生的綜合了視、聽、觸、嗅、味覺五感的整體感受是一個陶冶心靈的充滿審美愉悅的過程。
前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席烏塔·施奈德指出“不論內容如何,書籍決不是為那些僅為獲取信息而匆匆過眼的人創作的。”②閱讀紙質書籍時,翻閱過程中讀者與有著真實空間感、構造感的書籍實體可以產生充分的感性互動。版面設計的靈動、紙張材質的質感、印刷油墨的味道、翻動書頁的聲音、品讀文字的愜意,讓理性之美與感性之美交融,令閱讀者全身心的投入到與這有靈性的書籍的互動中去。這是視、聽、觸、嗅、味覺五感的全面互動,更是叩擊心靈深處的觸動。
近年來,書籍設計師們在探索實體書籍與讀者的互動設計時做了很多有趣的嘗試。《來,聞聞大自然的味道》是一本真的有味道的童書,書中包含了八種不同的香味,用手指搓一搓就可以散發出香味。《不裁》則是將裁紙刀設計入扉頁,讓讀者邊裁開書頁邊閱讀。這些書籍的設計為讀者創造了更多與書籍互動的機會來激發讀者多種感官的綜合享受。這些帶有很強趣味性的互動不但能調動人們閱讀的積極性,更能激活人們期待感動的心靈。
閱讀是一個感官互動、情感互動和心靈互動的過程,面對迅速發展壯大的數字讀物,紙質書籍前所未有的迫切需要書籍設計師的參與,根據書籍的內容精心選擇合適的材料、經營合理的版面、構造恰到好處的書籍結構空間,從而提升信息的傳達質量,真正實現讀者與作者、書籍設計師之間情感的交流、心的互動。
(三)心悅讀
經濟的飛速發展不斷加快我們的生活節奏,來自方方面面的巨大壓力使得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對精神層面放松和愉悅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表現的更為強烈。數字閱讀可以很好的滿足人們快速獲取信息、閱讀輕松娛樂化的需求,但也很容易停留于“碎片化”的“淺閱讀”。在數字讀物的對應參照下,使得紙質書籍從單純的文本信息供應者這個角色中解放出來,讓我們清晰的感受到了紙質書籍更多樣化的形式感、更富感染力的表現力、更多感官參與的閱讀體驗。
紙質書籍經過設計師精心的整體設計,可以使形式與內容完美結合,提升文本信息傳達的質量,從而真正成為呂敬人先生說的“信息詩意棲居的建筑”。這樣的書籍其內涵是遠遠超越文字本身的,閱讀者除了獲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外,還會用心去感受書籍內容的分量,用心去欣賞設計的美感。純粹真實的觸感、高品質油墨的清香、張弛有度的圖文、抑揚頓挫的秩序、翻閱時溫暖悅耳的聲音,全都綜合在一起為讀者營造出享受紙質書籍所特有的審美愉悅。傳統紙質書籍也正是因此而在讀屏時代被賦予了新的職能——溝通心靈的媒介。
例如《光陰》的設計,這是一本關于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的書,但不局限于此,它更是一本關于文化與哲學的書。書脊部分設計有四條不同顏色的彩線代表著四季,并貫穿全書。封面的設計用了天象的元素與節氣主題相契合,印金的太陽、印銀的月牙、壓凹的二十四節氣文字與“光陰”二字錯落有致的組成了風格簡樸、質感豐富的溫暖又情感細膩的書衣。插圖用了色彩濃郁、線條粗獷的農民畫,充滿來自鄉土大地的故鄉氣息,滿是大自然原生態的味道。紙張質地的選擇、點線面的配合、字體的斟酌、裝訂的細節等等,所有的細節都指向一個目標:為讀者奉上有溫度、有靈性的叩擊心靈深處的悅讀體驗。
三、結語
電子讀物的出現促進了閱讀方式的多元化,紙質書籍成為眾多形式中的一種,等待讀者的選擇,并被讀者寄予更多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純粹的實用性不再是人們閱讀紙質書籍的全部追求,它們必須在審美層面上有更高的品質才會有別于在很多方面都更具優勢的電子讀物,從而被讀者挑選并接受。讀屏時代的紙質書籍設計必須充分發揮其物化特質所獨有的材質感與工藝美,用心去設計,才能賦予紙質書籍物化與精神的雙重意義,使讀者通過閱讀獲取超越文本信息的更多附加價值。這也正是紙質書籍在數字化時代不但不會消亡,反而將要重新崛起的根本所在。
注釋:
①(日)原研哉. 設計中的設計[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07.
②上海市新聞出版局.最美的書文集[G].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188.
參考文獻:
[1] 劉暢, 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紙質書籍的生存與消亡[J].書屋,2013(6).
[2] 黃彥.多元化閱讀格局下的紙質書籍設計的策略[J].中國出版,2012(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