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童+方睿


摘 要: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字技術不僅使動畫在傳統影視和游戲領域如虎添翼,其特有的仿真能力使得動畫逐漸在電視新聞與網絡新聞中也頻繁運用,不僅為動畫在新聞傳播領域開辟了新的應用范圍,也打通了各領域間的界限,一方面成為動畫本身多元化的拓展,另一方面也為新聞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文章旨在梳理動畫在新聞傳播中的歷史沿革,研究數字時代下動畫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并在此基礎上思考動畫在新聞傳播中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
關鍵詞:動畫;新聞傳播;數字時代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4)09-0093-03
Application of Animation Language in News Dissemination
YANG Tian-tong, FANG Rui
(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age, digital technology not just makes the animation even more powerful in the fields of tradi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and games, and its unique simulation capability makes the animation has been used gradual frequently in TV news and network news, which not only has opened up a new application scope for animation in the field of news dissemination but also opened up the boundaries among the fields. On the one hand, it becomes a diversified expansion of the animation itself,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a new possibility for the diversification of news dissemination ways. This paper aims at summariz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animation in news dissemination, and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animation in news dissemin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information age. And based on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status, focusing on the considerations of many problems of animation in news dissemination that need to be solved quickly.
Key words :animation; news dissemination; digital ag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新聞報道的新形勢——動畫新聞
動畫,作為一種藝術方式,不能僅限于藝術創作,而且應該用于記實,因其完全具備新聞傳播的功能。與廣播的出現代替報紙新聞和電視的出現代替了廣播新聞的大趨勢一樣,以動畫為表現方式的動畫新聞具有模擬能力強、通俗易懂等優點,成為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聞新形式,其補充甚至是代替真人報道新聞是時代優勝劣汰的選擇。
199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及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尼葛洛(Negroponte) 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提出“計算不再和計算機有關,而是決定我們的生存”,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與反響。然而十幾年過去了,我們幾乎無法回避的一個事實就是:數字時代已經來臨,數字化己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領域,其對于藝術和傳媒領域的影響與變革同樣不遺余力。①
從不同時代的多媒體發展趨勢來看,每一階段新聞的傳播形式都依靠著和這個時代科技發展水平相關的不同載體:報紙時代依靠平面圖文,廣播時代依靠聲音,電視時代是視聽結合,數字時代則是打破了傳統傳播方式的束縛,將信息的高速傳輸作為最大的特點,并將其與視覺、聽覺等感官傳播方式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傳播者與受眾的高效互動。數字時代的到來,新生的媒體彌補了傳統媒體的缺陷,將傳統的紙質新聞、電視新聞的優點結合,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方式。
動畫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則是順應了這一趨勢,為新聞報道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形式,數字動畫用虛擬的方式能夠比文字更大限度的真實再現新聞現場,還原了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豐富了新聞報道的內容,提高了新聞傳播效率,增強了新聞視覺呈現性與直觀性,激發了媒介的傳播潛力,保證了新聞事實的有效傳達。特別是一些突發性與敏感性的新聞,可以讓受眾可以在新聞發出的第一時間內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鮮活的”新聞現場和了解事實的真相,引導受眾的價值判斷。而不容忽視的是“動畫新聞”亦有其自身局限性與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幾年動畫發展的很快,在各個領域都嶄露頭角。以往的帶有觀賞和娛樂性質的動畫運用一切藝術表現方式來為觀眾帶來視覺享受,并衍生出了一些周邊產品來拉動內需帶來經濟效益。除此之外,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數字信息技術為動畫這一靈活的傳播方式與傳播手段帶來了新的應用范圍,其在電視新聞與網絡新聞中的頻繁出現,逐漸吸引了眾多學術界人士的探討,其新的發展方向不僅打通了各領域之間的界限,成為動畫市場進行多元化拓展的新領域,為動畫價值的衍生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endprint

二、動畫新聞的概念界定
動畫新聞是一新生的暫不成熟的概念,因此本文將分別從論述動畫與新聞的定義中總結概括出動畫新聞的定義。
(一)動畫的定義
動畫的概念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動畫片,動畫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是集合了繪畫、漫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于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②
(二)新聞的定義
對新聞的定義,在此選取幾種影響較大的:
徐寶璜:“新聞者,乃多數閱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實也。”
李大釗:“新聞是現在新的、活的社會狀況的寫真。”
1943年陸定一提出:“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
范長江也對新聞下了一個定義:“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
對傳統新聞定義的理解,基本上可以陸定一的定義為準:“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③
(三)動畫新聞的定義
本文所指的動畫新聞是在新聞傳播和報道的過程中,動畫作為一種輔助性的傳播符號, 運用數字信息技術,結合繪畫、漫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運用動畫的元素來真實客觀的對新近發生的事實進行描述和再現,并對其進行解釋說明,使報道的方式更加靈活,內容更加豐富,增強傳播效果與影響力。動畫新聞的主體是新聞,載體是電視、網絡媒體與自媒體,動畫是其表現形式并為其提供技術支持。
三、動畫新聞及其優勢
(一)動畫新聞的產生與發展
據有限資料可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新聞動畫”是在1918年出現的,美國動畫家溫瑟·麥凱使用25000張手繪畫稿完成了《路西塔尼亞號的沉沒》這一部純手繪動畫,該片真實展現了英國路西塔尼亞號游船被德國潛水艇擊沉的事件(圖1-4)。
皇家郵船路西塔尼亞號是一艘英國遠洋班輪,1915年5月7日被德國潛水艇的魚雷擊中,擊中后的18分鐘內便沉入了海底。這是一部片長僅有12分鐘的動畫杰作,但卻畫出了25000個分幀畫面。④也有人稱其為第一部動畫紀錄片,其實無論是新聞動畫也好,動畫紀錄片也罷,其終究是用動畫的表現形式來展現的客觀新聞事實。
(二)動畫新聞的優勢與特點
從當下的動畫新聞不難看出,動畫語言的應用有如下幾方面的優勢和特點:
其一,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動畫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隨著電子信息技術與數字視頻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無論是二維還是三維技術都能使人物造型和情景再現達到逼真的效果,增強了電視新聞的可視性。而以往的新聞傳播方式會使受眾帶來視覺疲勞。
其二,作為有效補償,彌補普通拍攝手段無法實現的傳播效果,降低實時拍攝的成本。
新聞記者對于某些突發性的新聞很難在第一時間內捕捉到畫面,可以利用動畫技術將現場模擬出來,呈獻給觀眾,有時一些科技動畫新聞也可以作為素材資料供學者研究。
例如,2013年12月15日嫦娥三號發射時,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現況我們可以通過實際拍攝來為觀眾展現,而當火箭飛離大氣層進入太空之后,普通攝像技術就無法發揮捕捉圖像,此時西昌指揮大廳的屏幕上以動畫的形式實時顯示了衛星拋整流罩、二三級分離、三級發動機關機等飛行的每一個關節點,真實再現了嫦娥三號在太空中的運行軌道,滿足受眾的心里需求,降低了高空拍攝的成本(圖5-6),2014年4月上旬,央視用動畫的形式為觀眾展示了海洋4500千米的水深,為牽掛馬航MH370的人們解釋了搜尋工作的近況(圖7-8)。
其三,滿足受眾需求,互動性強
人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以及諸如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型的網絡平臺的發展,動畫新聞以靈活多變的新型傳播方式一改往日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的圖文式新聞傳播方式,滿足了受眾對信息的需求,并為其帶來了視覺審美的享受。能夠在便捷輕松的狀態下獲得可視的資訊,受眾自然會傾向于此。
最后,對一些隱晦的報道細節可以做到收放自如
一些敏感類的新聞節目需要用動畫來展現新聞現場,而實時拍攝的新聞畫面由于涉及到暴力、黃色等違反道德與倫理的細節鏡頭不能播出,為了達到畫面的連貫性,新聞工作者往往利用動畫技術來彌補這一缺陷,或者利用動畫技術來對這一部分片段進行處理,從而達到報道的連貫性,同時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侵權與隱私糾紛。
四、對動畫新聞目前存在問題的思考
雖然動畫新聞有上文所述的優勢,但是目前國內將動畫語言應用于新聞傳播時仍存在著如下的諸多問題,值得我們關注:
(一)主觀色彩濃
動畫新聞是由動畫創作者制作出來的,難免帶有其主觀色彩,特別是一些爭議性較強的新聞事件,容易造成新聞的二次失真,即制作者對新聞的理解與其所制作的動畫內容都帶有創作者的主觀色彩。動畫制作者一般不會到達新聞現場,其對新聞的理解都是在“聽說”后進行理解的,而且關于動畫鏡頭的運用、色彩的表達、人物的塑造、場景的描繪等都可以根據創作者的主觀意識營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這種視覺效果會對受眾產生影響其價值判斷的作用。所以動畫制作者在進行制作的時候,其主觀意識如果潛移默化的摻雜在作品中,新聞就會失真。動畫制作者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主觀思想,所以動畫新聞的主觀臆造現象是無法解決的。
(二)時效性弱
動畫新聞不像普通新聞那樣可以現場拍攝出來,它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去制作,然后所花費的時間就會使得動畫新聞比普通文字新聞的報道要晚一些,有時受眾已經看到文字報道或聽到口頭報道并且完全了解了事實,具有可視性的動畫新聞卻還在制作中。即便現在的數字信息技術已經發展成熟,較攝像機而言,動畫在制作時間方面還是難以與之相比。最普通的二維動畫每秒都要25幀的畫面,而要把事實表述清楚,一般最短也要30秒,三維動畫更是由于其需要建模等復雜工序,制作周期更加漫長。這一點就決定了動畫新聞在時效性上輸給了普通的新聞傳播方式。endprint
(三)題材范圍窄
以上兩點問題,決定了用動畫來進行新聞傳播的題材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適合用動畫的方式來表現,諸如一些類似于地震等自然災害或是其它的突發的新聞,有時需要及時的向外界進行傳播與外界進行交流,動畫新聞在此時就難以發揮其優勢作用,除非是在后期進行突發性新聞分析的時候,可以用動畫的形式來為觀眾還原事實現場;動畫新聞制作者容易產生主觀情緒的一些有較大爭議的新聞也最好不要用動畫的形式來表達。
(四)專業人才較少,專業技能欠缺
動畫新聞目前發展較緩慢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從事和了解動畫新聞領域的人才較少,缺乏一些相應的成熟的理論研究和熟練的業務水平。其實動畫新聞是從屬于動畫藝術的一個門類,是動畫藝術的一個分支。而動畫與新聞傳播均屬于傳媒類,動畫新聞也不是新聞傳播中的附屬品,二者應該是相通的。與普通娛樂性動畫相比,動畫新聞有較強的紀實性,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關于此方面的研究都甚少,甚至都沒有關于“動畫新聞”的概念和屬性的定義,關于其理論研究也不多。所以必須從一點一滴的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從而形成成熟的理論體系。
(五)藝術表現力差
動畫屬于藝術門類,作為一種創作藝術,在其各類作品中都必須彰顯其藝術性。然而新聞的真實性和紀實性要求必須新聞動畫必須要重現新聞原貌,與藝術性的屬性難以磨合在一起,造成了真實與“夸張”的矛盾。這就要求動畫新聞工作者要掌握好之間的一個“度”,既要真實的再現事實,不能剝奪受眾需要新聞真實性的權利,又要在真實性的范圍內不失其藝術性,從而達到觀賞性與真實性的有機合一,滿足受眾的需要。
五、結語
動畫在新聞傳播中在增強新聞的表現力、提高新聞傳播效果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優勢,然而我們也需看到動畫新聞仍存在著的問題,亟待我們再未來的研究和實踐中深入關注與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娜.數字時代的動畫生產與傳播變革[J].傳播實務,2009(11).
[2]史蒂芬·卡瓦利耶.世界動畫史[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9).
[3]郝雨. 新聞學引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9).
[4]克拉夫·唐納德.米奇之前:動畫電影1898年至1928年[M].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3.endprint